平水 [píng shuǐ]
1. 平治水利。
2. 指银子的标准成色。
3. 集市名。在浙江绍兴东南,傍平水溪。唐时已成市,见唐元稹《〈白氏长庆集〉序》。附近盛产茶,名为“平水茶”。
5. 旧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的别称,以城西南有平水支流得名。金元时称平阳所刻书籍为“平水板”。
平水 引证解释
⒈ 平治水利。
引《后汉书·百官志五》:“郡县有水池及鱼利多者置水官,主平水,收鱼税。”
宋 曾巩 《工部尚书制》:“今中臺起曹,实践其任,矧屯田、虞衡、平水之职,莫不隶焉。”
⒉ 指银子的标准成色。
引《镜花缘》第十一回:“老兄且慢,银子的平水都错了。”
⒊ 集市名。 在浙江 绍兴 东南,傍 平水溪。唐 时已成市,见 唐 元稹 《〈白氏长庆集〉序》。附近盛产茶,名为“平水茶”。
⒋ 旧 平阳府 城(今 山西 临汾 )的别称,以城西南有 平水 支流得名。 金 元 时称 平阳 所刻书籍为“平水板”。
国语词典
平水 [píng shuǐ]
⒈ 流动缓慢,平静无波的河水。
引《老残游记·第一二回》:「两边俱是平水,这平水之上早已有冰结满。」
⒉ 河川名:(1) 在山西省临汾县西南。(2) 在浙江省绍兴县东南。读史方舆纪要·卷九二·浙江四·绍兴府:「在府东南三十五公里,吴氏曰会稽县东南,又有一小江,源出大木山南,流合于剡溪。」
引《读史方舆纪要·卷四一·山西三·平阳府》:「在府西南,源出平山,流至城西五里,汇为平湖,又西南流至襄陵城北,东入于汾,居民皆引溉田。」
平水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镜释义:⒈比喻言行可以借鉴得失的贤士。⒉指象一面明镜的平水。⒊喻有如明镜的月亮。
- 2.
中水期释义:也叫平水期。 指河流处于正常水位的时期。
- 3.
公平水库释义:公平水库位于广东省海丰县公平镇,黄江中上游,因建在公平镇得名。
- 4.
句龙释义:⒈人名。相传为 共工 之子,能平水土,后世祀为后土之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氏 有子曰 句龙,为后土。”《晋书·天文志上》:“弧南六星为天社,昔 共工氏 之子 句龙,能平水土,故祀以配社,其精为星。”⒉复姓。宋 有 句龙如渊。见《宋史》本传。
- 5.
平水本释义:是历代最为藏书家、学者所珍视的宝若宋刻。 所以,已故著名版本学家赵万里先生云:“故称金刻本为‘平水本’,后世又称金人的文化为‘平水文化。’”并云:“金代刻本,相当于宋本。
- 6.
平水释义:⒈平治水利。《后汉书·百官志五》:“郡县有水池及鱼利多者置水官,主平水,收鱼税。”宋 曾巩《工部尚书制》:“今中臺起曹,实践其任,矧屯田、虞衡、平水之职,莫不隶焉。”⒉指银子的标准成色。《镜花缘》第十一回:“老兄且慢,银子的平水都错了。”⒊集市名。在浙江 绍兴 东南,傍 平水溪。唐 时已成市,见 唐 元稹《〈白氏长庆集〉序》。附近盛产茶,名为“平水茶”。⒋旧 平阳府 城(今 山西 临汾)的别称,以城西南有 平水 支流得名。金 元 时称 平阳 所刻书籍为“平水板”。
- 7.
斩岸释义:谓削平水边高地。
- 8.
束马释义:⒈拴住马。《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庆氏 之马善惊,士皆释甲束马而饮酒。”杜预 注:“束,绊之也。”⒉驾御马。南朝 梁 任昉《百辟劝进今上笺》:“山戎、孤竹,束马景从伐罪弔民,一匡靖乱。”北齐 魏收《后园宴乐》诗:“束马轻 燕 外,猎雉陋 秦 中。”唐 薛逢《送西川梁常侍之新筑龙山城并锡赉两州刺史及部落酋长等》诗:“束马凌苍壁,捫萝上碧岑。”⒊包裹马足,以防滑跌。形容山路险隘难行。唐 骆宾王《畴昔篇》:“蜀 路何悠悠,岷 峰阻且脩……长途看束马,平水见沉牛。”《新唐书·高适传》:“平戎 以西数城,皆穷山
- 9.
水官释义:⒈即水正。 传说中的上古五行官之一。《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其帝 顓頊,其神 玄冥”汉 郑玄 注:“玄冥,少皥氏 之子,曰 脩,曰 熙,为水官。”唐 韩愈《咏雪赠张籍》:“水官夸杰黠,木气怯胚胎。”⒉掌管治水、征收鱼税的官。《后汉书·百官志五》:“﹝郡县﹞有水池及鱼利多者置水官,主平水收渔税。”《晋书·傅玄传》:“詔曰:‘得所陈便宜,言农事得失及水官兴废……此诚为国大本,当今急务也。’”⒊道教所奉天、地、水三神官之一。《宋史·方技传上·苗
- 10.
沈牛释义:⒈亦作“沉牛”。即水牛。宋 李石《续博物志》卷三:“乘沉牛以济溺渊,策驥足以度流沙。”⒉谓古代沉牛于水,以祭川泽。唐 杜甫《滟滪堆》诗:“沉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⒊指 战国 秦 李冰 沉石犀以厌水精之处。唐 骆宾王《畴昔篇》:“长途看束马,平水见沉牛。”陈熙晋 笺注:“《水经注·江水篇》:‘西南 石牛门 曰 市桥。吴 汉 入 蜀,自 广都 令轻骑先往焚之。桥下谓之石 犀渊。李冰 昔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 石犀渠 於 南江,命之曰 犀牛里,后转犀牛二头,一头在府市 市桥 门,一头沉之於渊也。’”
- 11.
滞讼释义:积压的讼案。 晋 陆机《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转为 广汉 太守,郡多滞讼,有经三十年不决者,处 立评其枉直。”宋 苏舜钦《火疏》:“古者决狱断滞讼,以平水旱,不用赦也。”宋 俞文豹《吹剑录外集》:“累年滞讼,决遣殆尽。”
- 12.
犗饵释义:《庄子·外物》:“任公子 为大鉤巨緇,五十犗以为饵,蹲乎 会稽,投竿 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鉤,錎没而下,鶩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 得若鱼,离而腊之,自 制河 以东,苍梧 已北,莫不厌若鱼者。”后以“犗饵”喻志向远大,气魄宏伟。唐 李峤《与夏县崔少府书》:“仍恐豚肩祷薄未足享盈车之报,犗饵非香不能致吞舟之获耳。”金 元好问《曹寿之平水之行》诗:“驪珠可忍轻弹雀,犗饵何缘得钓鰲。”
- 13.
禾髎释义:人体穴位,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
- 14.
草市释义:乡村集市。 相对城市而言。唐 李嘉祐《登楚州城望驿路十馀里山村竹林相次交映》诗:“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宋 苏轼《乞罢宿州修城状》:“﹝居民﹞散在城外,谓之草市者甚众。”明 刘基《出越城至平水记》:“泊于 云峰 之下,曰 平水 市,即 唐 元微之 所谓草市也。”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五节:“离州县城较远,在交通便利的地点因商业上需要自然形成的市称为草市。”
- 15.
诗韵释义:⒈做诗所押的韵。⒉做诗所依据的韵书,一般指做旧诗所依据的《平水韵》,平、上、去、入四声共106韵。
- 16.
逖听释义:犹逖闻。常表示恭敬。汉 司马相如《封禅文》:“率邇者踵武,逖听者风声。”唐 杨谭《兵部奏剑南节度破西山贼露布》:“顓頊 有 共工 之阵,以平水害,逖听前古。”《林伯渠日记·一九二六年九月十七日》:“我军进攻 赣 境节节胜利,逖听之下,不胜鼓舞。”
- 17.
通韵释义:⒈亦作“通韵”。谓音乐声韵通和。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作诗时可以互押。如“平水韵”中“东”、“冬”可以相通,“支”、“微”亦可相通等。古体诗通韵较为宽广,近体诗则受严格的限制。⒊见“通韵”。
- 18.
韵部释义: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在一起成为一部。 如《广韵》分韵为二百零六部,《平水韵》分为一百零六部,《中原音韵》分为十九部。
- 19.
马日释义:⒈正月初六日。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正朔历数·人日》:“ 东方朔 《占书》曰: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羊,四日占猪,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穀。”⒉每个月的二十一日。平水韵上声第二十一韵韵目为马,故二十一日旧时简称马日。如:“马日事变”,即因发生在1927年5月21日,故称。
- 20.
鱼利释义:因渔业得到的利益。《后汉书·百官志五》:“有水池及鱼利多者置水官,主平水收渔税。”唐 刘恂《岭表录异》卷上:“一二年后,鱼儿长大,食草根竝尽,既为熟田,又收鱼利。”宋 梅尧臣《谕鸥》诗:“渔人在鱼利,何异尔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