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罕 [chá hǎn]
1. 蒙古语。指白颜色。
察罕 引证解释
⒈ 蒙古语。指白颜色。
引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元 人以本国语命名,或取颜色,如察罕者,白也;哈剌者,黑也……或取数目,如朵儿别者,四也;塔木者,五也。”
察罕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也孙释义:蒙古语,谓九。 《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又一二日,歧为八九股,名也孙斡伦,译言九度,通广五七里,可度马。”清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元 人以本国语命名,或取颜色,如察罕者,白也……或取数目,如朵儿别者,四也;塔木者,五也;也孙者,九也。”
- 2.
伏虎林释义:辽 代国君的行营之一,为其秋季游猎之所。相传 景宗 率骑于此打猎,虎伏草间不敢动,故名。故址在今 内蒙古 巴林右旗 西北 察罕木伦河 源之 白塔子 西北。
- 3.
使人释义:⒈佣人,奴仆。《初刻拍案惊奇》卷四:“明日,魏博 搜捕金盒,一军忧疑。这里却教了使人送还他去,田承嗣 一见惊慌,知是剑侠,恐怕取他首级,把邪谋都息了。”萧红《生死场》三:“家中地主的使人早等在门前,地主们就连一块铜板也从不舍弃在贫农们的身上。”⒉奉命出使的人。《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赵孟 曰:‘牀笫之言不踰阀,况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闻也。’”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沙糖中国本无之。唐太宗 时,外国贡至,问其使人。:‘此何物?’云:‘以甘蔗汁煎。’”《明史·太祖纪》:“六月戊寅,察罕 以书来报,留我
- 4.
修眉释义:长眉。宋 柳永《少年游》词:“修眉敛黛,遥山横翠,相对结春愁。”《元史·察罕帖木儿传》:“身长七尺,修眉覆目。”巴金《家》七:“在两道修眉和一根略略高的鼻子的中间,不高不低地嵌着一对大眼。”
- 5.
党贼释义:与贼为党。《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许靖 字 文休,汝南 平舆 人”裴松之 注引 晋 王隐《蜀记》:“靖 后自表曰:‘党贼求生,情所不忍。’”清 魏源《圣武记》卷五:“甚至以 察罕诺门汗 大剌麻,亦党贼拒战,王师讨平之。”
- 6.
插汉释义:⒈插入河汉。 极言其高。⒉明代蒙古族部落名。亦称插汉儿、察罕、察哈尔,本元裔小王子之后。
- 7.
迦坚茶寒释义:湖名。一名 揭揭察哈。在 蒙古 和林 之北,即今之 察罕池。又殿名。为 元 代初年所建,在 和林 北七十馀里。《元史·太宗纪》:“﹝九年﹞夏四月,筑 扫隣城,作 迦坚茶寒殿。”清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迦坚茶寒》:“《太宗纪》:九年丁酉春,猎于 揭揭察哈 之泽;其年四月,筑 埽隣,作 迦坚茶寒殿。揭揭察哈,即 迦坚茶寒 也。译音无定字,史家不能攷正,后世遂以为两地矣。《地理志》:迦坚茶寒殿,在 和林 北七十餘里。”
- 8.
野狐岭释义:山岭名。 在 河北 万全 西北。山势高峻,风力猛烈,雁飞过此,遇风辄堕,为军事要隘。《辽史·兴宗纪一》:“夏四月,猎 野狐岭。”《元史·木华黎传》:“金 兵号四十万,阵 野狐岭 北。”明 洪武 三年(公元1370年)李文忠 北出 野狐岭,败 元 兵于 察罕脑儿;景泰 元年(公元1450年),英宗 自 瓦剌部 南归,也先 遣兵送至 野狐岭,皆即此地。
- 9.
齿位释义:⒈按年龄大小所定的席次。《周礼·地官·党正》:“国索鬼神而祭祀,则以礼属民而饮酒于序,以正齿位。”郑玄 注:“正齿位者,《乡饮酒义》所谓‘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是也。”⒉排列的官位。明 赵南星《与吴复庵书》:“輒忘其齿位之卑,与明公剖心而盟。”《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初,李思齐 与 察罕特穆尔 同起义师,齿位相等。”⒊年龄与官位。特指长寿与高位。唐 韦应物《送郗詹事》诗:“既获天爵美,况将齿位并。”唐 权德舆《唐故长安主簿李君墓志铭》:“齿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