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骨 [pù gǔ]
1. 暴露尸骨。指死于郊野。
3. 指暴露的尸骨。
暴骨 引证解释
⒈ 暴露尸骨。指死于郊野。
引《左传·宣公十二年》:“今我使二国暴骨,暴矣。”
陆德明 释文:“暴骨,蒲木反,本或作曝。”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八:“边衅既开,三军暴骨。”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被擒》:“战矣哉暴骨砂砾,降矣哉终身夷狄。”
⒉ 指暴露的尸骨。
引《左传·哀公元年》:“吴 日敝於兵,暴骨如莽。”
《汉书·匈奴传下》:“数年之间,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矣。”
宋 苏轼 《徐州祭枯骨文》:“暴骨纍纍,见之酸辛。”
国语词典
暴骨 [pù gǔ]
⒈ 暴露尸骨,未加收埋。
引《战国策·秦策四》:「首身分离,暴骨草泽。」
暴骨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集释义:⒈无成就;不成功。《诗·小雅·小旻》:“谋夫孔多,是用不集。”毛 传:“集,就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今日之事,幸而集,晋国 赖之。不集,三军暴骨。”杜预 注:“集,成。”⒉不栖止。《列子·杨朱》:“鸿鵠高飞,不集污池。”⒊不齐一,不一致。《汉书·晁错传》:“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趋利弗及……百不当十。”颜师古 注:“集,齐也。”
- 2.
暴骨释义:⒈暴露尸骨。 指死于郊野。《左传·宣公十二年》:“今我使二国暴骨,暴矣。”陆德明 释文:“暴骨,蒲木反,本或作曝。”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边衅既开,三军暴骨。”明 梁辰鱼《浣纱记·被擒》:“战矣哉暴骨砂砾,降矣哉终身夷狄。”⒉指暴露的尸骨。《左传·哀公元年》:“吴 日敝於兵,暴骨如莽。”《汉书·匈奴传下》:“数年之间,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矣。”宋 苏轼《徐州祭枯骨文》:“暴骨纍纍,见之酸辛。”
- 3.
臣节释义:人臣的节操。《孔子家语·致思》:“长事 齐 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是二失也。”《汉书·路温舒传》:“詔书令公卿选可使 匈奴 者,温 舒 上书,愿给厮养,暴骨方外,以尽臣节。”《三国志·魏志·田畴传》:“今欲奉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南朝 宋 鲍照《出自蓟北门行》:“时危见臣节,乱世识忠良。”明 焦竑《玉堂丛语·行谊》:“往 西涯公 处 刘瑾、张永 之际,不可言臣节矣,士惠其私,犹曲贷而与之,几无是非之心。”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岳王祠联》:“天章褒臣节,想当年竭力致身,忠孝兼全,万古精诚光日月
- 4.
陶穴释义:⒈古代凿地而成的土室。《诗·大雅·緜》:“ 古公亶父 ,陶復陶穴,未有家室。” 毛 传:“陶其壤而穴之。” 郑玄 笺:“凿地曰穴,皆如陶然。” 高亨 注:“向下掏的洞叫做穴,即地洞。”《太平御览》卷六一八引 晋 伏滔 《北征记》:“ 皇天坞 北,古时陶穴。 晋 时有人逐狐入穴,行十里许,得书二千餘卷。” 清 孙枝蔚 《避乱杂述》诗之一:“夜行昼仍伏,陶穴暂可处。不道腹中饥,但言行路苦。”⒉指墓穴。 宋 苏轼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之六:“依山作陶穴,掩此暴骨横。” 宋 苏轼 《徐州祭枯骨文》:“暴骨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