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列举 列举的意思
liè

列举

简体列举
繁体列舉
拼音liè jǔ
注音ㄌ一ㄝˋ ㄐㄨ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liè,(1) 排成的行。【组词】:罗列。行(háng )列。队列。列岛。(2) 众多,各。【组词】:列位。列强。列传(zhuàn )。(3) 摆出。【组词】:列举。(4) 安排到某类事务之中。【组词】:列席。(5) 量词,用于成行列的事物。【组词】:一列火车。(6) 类。【组词】:不在此列。(7) 姓。(8) 古同“烈”,强烈,猛然。(9) 古同“裂”,分裂。

jǔ,(1) 向上抬,向上托。【组词】:举头。举手。举重。举棋不定。(2) 动作行为。【组词】:举止。轻而易举。(3) 发起,兴办。【组词】:举义。举办。创举。(4) 提出。【组词】:举要。举例。(5) 推选,推荐。【组词】:推举。荐举。(6) 全。【组词】:举国。举世。举家。(7) 古代指科举取士。【组词】:科举。举人。一举成名。(8) 攻克。【例句】:“一战而举鄢、郢”。

基本含义

详细地列出或清单中的项目。

列举的意思

列举 [liè jǔ]

1. 一个一个地举出来。

列举一位优秀将领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品质。
仅列举人名就需要好几页。

[enumerate; list; specify; bring up one by one; name over;]

列举 引证解释

⒈ 逐项举出。

草明 《乘风破浪》三:“他列举了资本主义国家钢铁增长的速度来证明不可能之后,又列举现有的条件不够来说明这种不可能。”
马南邨 《燕山夜话·老鹰能比英雄吗》:“如此这般驯鹰的方法,书上介绍得很详细,这里不必要一一列举了。”


国语词典

列举 [liè jǔ]

⒈ 逐一举出。

如:「他在展览会场中,列举产品的优缺点,让客户加以比较。」

枚举 罗列


列举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陈列释义: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陈列品。商店陈列着许多新到的货物。
    • 2.
      罗列释义:⒈分布;陈列:亭台楼阁,罗列山上。⒉列举:罗列现象。仅仅罗列事实是不够的,必须加以分析。
    • 3.
      枚举释义:一个一个地举出来。

列举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包藏释义:包含;隐藏:包藏祸心。

列举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则释义:⒈犹言一方面。多用于并列叙述两件事时。《论语·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汉 王充《论衡·量知》:“一则不能见是非,一则畏罚不敢直言。”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第四章:“保持较大一部分兵力于适当的机动地区,不要绝对地分散,一则便于应付可能的事变,一则使分散执行的任务有一个重心。”⒉与“二则”、“三则”等连用,列举原因或理由。《朱子语类》卷十六:“《大学》诚意,看来有三样:一则内全无好善恶恶之实,而专事掩覆於外者,此不诚之尤也。”《西游记》第一回:“﹝神仙﹞教我遇烦恼时,即
    • 2.
      一来释义:⒈来一趟。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 楚 将平,诸侯将和,楚王 是故昧於一来。”唐 白居易《赠昙禅师》诗:“五年不入 慈恩寺,今日寻师始一来。”《宋史·卓行传·巢谷》:“苏軾 责 黄州,与 谷 同乡,幼而识之,因与之游。及 軾 与弟 辙 在朝,谷 浮沉里中,未尝一来相见。”⒉常与“二来”、“三来”等连用,列举理由或目的。元 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一来庆贺功劳,二来犒赏孩儿。”《二刻拍案惊奇》卷九:“龙香 一来晓得姐姐的心事,二来见 凤生 靦覥,心里也有些喜欢,要在里头撮合。”《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 3.
      一者释义:⒈同时称举几个人或几件事物,分别逐一叙述时用之。《公羊传·文公十一年》:“兄弟三人,一者之 齐,一者之 鲁,一者之 晋。”《百喻经·灌甘蔗喻》:“昔有二人共种甘蔗而作誓言……一者念言:‘甘蔗极甜,若压取汁,还灌甘蔗树,甘美必甚。’”⒉常与“二者”、“三者”等连用,列举事物的原因、目的或条件。元 郑光祖《倩女离魂》楔子:“母亲!你孩儿此来,一者拜候岳母,二者上朝进取去。”《水浒传》第六一回:“我一者,去那里烧炷香,消灾灭罪;二者,躲过这场灾晦;三者,做些买卖,观看外方景致。”鲁迅《二心集·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
    • 4.
      上面释义:⒈位置较高的地方:小河上面跨着一座石桥。 ⒉次序靠前的部分;文章或讲话中前于现在所叙述的部分:上面列举了各种实例。⒊物体的表面:墙上面贴着标语。⒋方面:他在品种改良上面下了很多工夫。⒌指上级:上面派了两名干部到我们这儿帮助工作。⒍指家族中上一辈。
    • 5.
      不可枚举释义:枚:个。 不能够一个个地列举。形容数量、种类极多。
    • 6.
      不壹而足释义: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同“不一而足”。
    • 7.
      举不胜举释义:胜:尽。 列举也列举不完。形容数量很多。
    • 8.
      举例论证释义: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 9.
      举凡释义:凡是(下文大多列举):戏曲表演的手法,内容非常丰富,举凡喜、怒、哀、乐、惊、恐、愁、急等感情的流露,全都提炼出一套完整的程式。
    • 10.
      举劾释义:列举罪行、过失加以弹劾。
    • 11.
      举十知九释义:列举出的十件事情中,通晓的就有九件。比喻学识渊博。
    • 12.
      举正释义:⒈指出谬误,加以纠正。《左传·文公元年》:“先王之正时也,履端於始,举正於中,归餘於终。”唐 刘肃《大唐新语·友悌》:“毕构 为 益州 长史兼按察使,多所举正,风俗一变。”明 王世贞《觚不觚录》:“惜乎言官不能举正,坐成其妄耳。”⒉列举其罪而正之以法。《后汉书·苏章传》:“顺帝 时,迁 冀州 刺史。故人为 清河 太守,章 行部案其姦臧……遂举正其罪。”
    • 13.
      举要释义:列举大要,多用于书名,如《唐宋文举要》。
    • 14.
      举陈释义:⒈部署战阵。陈,同“阵”。⒉列举陈述。
    • 15.
      仪仗释义:⒈古代帝王、官员等外出时护卫所持的旗帜、伞、扇、武器等。⒉国家举行大典或迎接外国贵宾时护卫所持的武器,也指游行队伍前列举着的较大的旗帜、标语、图表、模型等。
    • 16.
      件举释义:犹枚举。一一列举。
    • 17.
      六法释义:中国古代品评绘画的标准。南齐谢赫在《画品》中列举的六法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 18.
      其次释义:⒈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他第一个发言,其次就轮到了我。⒉次要的地位:内容是主要的,形式还在其次。
    • 19.
      具列释义:⒈器物名。 ⒉备述;一一列举。
    • 20.
      再则释义:表示更进一层或另外列举原因、理由:兴修水利可灌溉农田,再则还能发电。他学习成绩差,原因是不刻苦,再则学习方法也不对头。

列举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则释义:⒈犹言一方面。多用于并列叙述两件事时。《论语·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汉 王充《论衡·量知》:“一则不能见是非,一则畏罚不敢直言。”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第四章:“保持较大一部分兵力于适当的机动地区,不要绝对地分散,一则便于应付可能的事变,一则使分散执行的任务有一个重心。”⒉与“二则”、“三则”等连用,列举原因或理由。《朱子语类》卷十六:“《大学》诚意,看来有三样:一则内全无好善恶恶之实,而专事掩覆於外者,此不诚之尤也。”《西游记》第一回:“﹝神仙﹞教我遇烦恼时,即
    • 2.
      一来释义:⒈来一趟。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 楚 将平,诸侯将和,楚王 是故昧於一来。”唐 白居易《赠昙禅师》诗:“五年不入 慈恩寺,今日寻师始一来。”《宋史·卓行传·巢谷》:“苏軾 责 黄州,与 谷 同乡,幼而识之,因与之游。及 軾 与弟 辙 在朝,谷 浮沉里中,未尝一来相见。”⒉常与“二来”、“三来”等连用,列举理由或目的。元 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一来庆贺功劳,二来犒赏孩儿。”《二刻拍案惊奇》卷九:“龙香 一来晓得姐姐的心事,二来见 凤生 靦覥,心里也有些喜欢,要在里头撮合。”《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 3.
      一者释义:⒈同时称举几个人或几件事物,分别逐一叙述时用之。《公羊传·文公十一年》:“兄弟三人,一者之 齐,一者之 鲁,一者之 晋。”《百喻经·灌甘蔗喻》:“昔有二人共种甘蔗而作誓言……一者念言:‘甘蔗极甜,若压取汁,还灌甘蔗树,甘美必甚。’”⒉常与“二者”、“三者”等连用,列举事物的原因、目的或条件。元 郑光祖《倩女离魂》楔子:“母亲!你孩儿此来,一者拜候岳母,二者上朝进取去。”《水浒传》第六一回:“我一者,去那里烧炷香,消灾灭罪;二者,躲过这场灾晦;三者,做些买卖,观看外方景致。”鲁迅《二心集·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
    • 4.
      上面释义:⒈位置较高的地方:小河上面跨着一座石桥。 ⒉次序靠前的部分;文章或讲话中前于现在所叙述的部分:上面列举了各种实例。⒊物体的表面:墙上面贴着标语。⒋方面:他在品种改良上面下了很多工夫。⒌指上级:上面派了两名干部到我们这儿帮助工作。⒍指家族中上一辈。
    • 5.
      不可枚举释义:枚:个。 不能够一个个地列举。形容数量、种类极多。
    • 6.
      不壹而足释义: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同“不一而足”。
    • 7.
      举不胜举释义:胜:尽。 列举也列举不完。形容数量很多。
    • 8.
      举例论证释义: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 9.
      举凡释义:凡是(下文大多列举):戏曲表演的手法,内容非常丰富,举凡喜、怒、哀、乐、惊、恐、愁、急等感情的流露,全都提炼出一套完整的程式。
    • 10.
      举劾释义:列举罪行、过失加以弹劾。
    • 11.
      举十知九释义:列举出的十件事情中,通晓的就有九件。比喻学识渊博。
    • 12.
      举正释义:⒈指出谬误,加以纠正。《左传·文公元年》:“先王之正时也,履端於始,举正於中,归餘於终。”唐 刘肃《大唐新语·友悌》:“毕构 为 益州 长史兼按察使,多所举正,风俗一变。”明 王世贞《觚不觚录》:“惜乎言官不能举正,坐成其妄耳。”⒉列举其罪而正之以法。《后汉书·苏章传》:“顺帝 时,迁 冀州 刺史。故人为 清河 太守,章 行部案其姦臧……遂举正其罪。”
    • 13.
      举要释义:列举大要,多用于书名,如《唐宋文举要》。
    • 14.
      举陈释义:⒈部署战阵。陈,同“阵”。⒉列举陈述。
    • 15.
      仪仗释义:⒈古代帝王、官员等外出时护卫所持的旗帜、伞、扇、武器等。⒉国家举行大典或迎接外国贵宾时护卫所持的武器,也指游行队伍前列举着的较大的旗帜、标语、图表、模型等。
    • 16.
      件举释义:犹枚举。一一列举。
    • 17.
      六法释义:中国古代品评绘画的标准。南齐谢赫在《画品》中列举的六法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 18.
      其次释义:⒈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他第一个发言,其次就轮到了我。⒉次要的地位:内容是主要的,形式还在其次。
    • 19.
      具列释义:⒈器物名。 ⒉备述;一一列举。
    • 20.
      再则释义:表示更进一层或另外列举原因、理由:兴修水利可灌溉农田,再则还能发电。他学习成绩差,原因是不刻苦,再则学习方法也不对头。

列举造句

1.不一而足,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2.有诗意的句子浩如烟海,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3.列举的理由很勉强,恐怕难以令人信服。

4.文章列举很多事例,说明色情、暴力影片对青少年的危害。

5.原告列举事实,说明被告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

6.老师列举了好几个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定义。

7.女人已经在任何你能列举出来的职业中展现出了她们的出色和过人的一面。

8.歌颂祖国的古诗甚多,以下列举几首。

9.列举了大量事实,揭露侵略者的罪行。

10.因此列举这一小部分事,显明他的许多行为。记下来了但没有韵律,总之情感真挚而不考虑文采。

11.科学家列举了许多事例,说明拯救大自然迫在眉睫。

12.许多反动宣传影片,列举名目就不胜其烦。

列举(liej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列举是什么意思 列举读音 怎么读 列举,拼音是liè jǔ,列举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列举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