輶轩 [yóu xuān]
1. 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
3. 古代使臣的代称。
輶轩 引证解释
⒈ 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
引汉 扬雄 《答刘歆书》:“尝闻先代輶轩之使,奏籍之书皆藏於 周 秦 之室。”
《文选·左思<吴都赋>》:“輶轩蓼扰,彀骑煒煌。”
李周翰 注:“輶轩,轻车也。”
《新唐书·陈子昂传》:“则莫如择仁可以恤孤、明可以振滞、刚不避彊御、智足以照姦者,然后以为使,故輶轩未动,而天下翘然待之矣。”
清 姚鼐 《万年庵次刘石葊韵以呈补山》:“前辈輶轩过,风流忆宛然。”
柳亚子 《<盛湖竹枝词>题辞》之十二:“乘风问俗周详甚,应有輶轩异代求。”
⒉ 古代使臣的代称。
引《文选·张协<七命>》:“语不传於輶轩,地不被乎正朔。”
李善 注引《风俗通》:“秦 周 常以八月輶轩使採异代方言,藏之秘府。”
《新唐书·高季辅传》:“为政之道,期於易从,不恤其匱,而须其廉,正恐巡察岁出,輶轩继轨,而侵渔不息也。”
章炳麟 《<新方言>序》:“钱晓徵 盖志輶轩之官守者也,知古今方言不相远,及其作《恒言録》,沾沾独取史传为徵,亡由知声音文字之本柢。”
国语词典
輶轩 [yóu xuān]
⒈ 古代天子之使臣所乘的轻便车子。
引《隋书·卷二·高祖纪下》:「每见珪璪入朝,輶轩出使,何尝不殷勤晓喻,戒以惟新。」
輶轩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东越释义:⒈古族名。古代 越 人的一支。相传为 越王 勾践 的后裔。秦 汉 时分布在今 浙江省 东南部、福建省 北部一带。汉武帝 元鼎 六年(公元前111年)东越王 馀善 反 汉,旋被其部属所杀。部分族人被迫迁入 江 淮 地区。参阅《史记·东越列传》。⒉指 闽 东或 浙 东地区。南朝 梁 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子陵 闭关於东 越,仲蔚 杜门於西 秦。”唐 柳宗元《哭连州凌员外司马》:“輶轩下东 越,列郡苏疲羸。”
- 2.
卷尾释义:书籍字画的末尾处。宋 曹士冕《法帖谱系·临江戏鱼堂帖》:“元祐 间 刘次庄 以家藏《淳化阁帖》十卷摹刻堂上,除去卷尾篆题而增释文。”清 张之洞《輶轩语·语学》:“是本朝校刻,卷尾附有校勘记。”叶德辉《书林清话·唐天祐刻书之伪》:“日本 水野梅晓 行笥中有《文选·归去来辞》,卷尾刻‘大唐 天祐 二年秋九月八日 餘杭 龙兴寺 沙门 无远 刊行’字一行。”
- 3.
尔乃释义:这才;于是。汉 应劭《<风俗通义>序》:“周秦 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求异代方言,还籍奏之,藏於祕室。及 嬴氏 之亡,遗脱漏弃,无见之者。蜀 人 严君平 有千餘言,林閭翁孺 才有梗概之法。扬雄 好之,天下孝廉,卫卒交会,周章质问,以次注续,二十七年,尔乃治正,凡九千字。”《三国志·魏志·杨阜传》:“吴 蜀 以定,尔乃上安下乐,九亲熙熙。”三国 魏 曹植《洛神赋》:“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与乎 阳林,流眄乎 洛川。”南朝 梁 何晏《景福殿赋》:“既穷巧於规摹,何彩章之未殫?尔乃文
- 4.
询访释义:⒈征询访问。 《后汉书·李固传》:“远寻先世废立旧仪,近见国家践祚前事,未尝不询访公卿,广求羣议,令上应天心,下合众望。”唐 韩愈《顺宗实录二》:“其忠也尽致君之大方,其言也达为政之要道,凡所询访,皆合大猷。”清 刘毓崧《杜观察<古谣谚>序》:“为政者酌民言而同其好恶,则芻蕘葑菲,均可备询访於輶轩。”⒉查访。明 海瑞《申海南道陈双山文》:“询访未的,妄信人言。”清 张之洞《光绪二十九年六月初五日致兼湖广总督端方电》:“请密加询访,如确有识认 沉克諴 之人,迅速资遣来京,令其辨认,以别真伪。”
- 5.
豁目释义:⒈开扩视野。 南唐 李中《登毘陵青山楼》诗:“高楼閒上对晴空,豁目开襟半日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八回:“厅前面是一个极开辟的露臺,正对 珠江,十分豁目。”⒉醒目。清 张之洞《輶轩语·读古人文集》:“选本以御选《唐宋诗醇》、《文醇》为最精粹……能得殿本五色评点者尤豁目。”
- 6.
輶轩释义:⒈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汉 扬雄《答刘歆书》:“尝闻先代輶轩之使,奏籍之书皆藏於 周 秦 之室。”《文选·左思<吴都赋>》:“輶轩蓼扰,彀骑煒煌。”李周翰 注:“輶轩,轻车也。”《新唐书·陈子昂传》:“则莫如择仁可以恤孤、明可以振滞、刚不避彊御、智足以照姦者,然后以为使,故輶轩未动,而天下翘然待之矣。”清 姚鼐《万年庵次刘石葊韵以呈补山》:“前辈輶轩过,风流忆宛然。”柳亚子《<盛湖竹枝词>题辞》之十二:“乘风问俗周详甚,应有輶轩异代求。”⒉古代使臣的代称。《文选·张协<七命>》:“语不传於輶轩,地不被乎
- 7.
輶轩之使释义:輶轩:轻车,多由使臣乘坐。 指出使的大臣。
- 8.
选学释义:研究《昭明文选》的学问。 宋 王应麟《困学纪闻·评文》:“﹝ 杜少陵 ﹞又训其子熟精《文选》理,盖选学自成一家。”清 张之洞《輶轩语·语学》:“读《昭明文选》宜看注-- 李善 注最精博,所引多古书,不独多记典故,於考订经史小学,皆可取资,不知选注之用者,不得为选学。”清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复堂类集》:“谭(谭献)武林 廩生,年二十餘,颇喜选学,作诗盈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