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类 [lún lèi]
1. 事物之条理次序。
2. 指按不同的等类区分事物,使之条理化。
3. 流辈。
4. 指类同。
6. 人伦道德之理。
伦类 引证解释
⒈ 事物之条理次序。
引《荀子·劝学》:“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荀子·臣道》:“礼义以为文,伦类以为理。”
⒉ 指按不同的等类区分事物,使之条理化。
引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皇子概作合传为非》:“凡史宜据事实书,不必下褒贬。然分析伦类,则不可无。”
⒊ 流辈。
引唐 方干 《偶作》诗:“若於巖洞求伦类,今古疏愚似我多。”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紫庭 见解超卓,迥出伦类。”
⒋ 指类同。
引郭沫若 《暴虎辞》:“这在形式上和内容与前面诸作均不相伦类。”
⒌ 人伦道德之理。
引宋 叶适 《李氏中洲记》:“反伦类者易知,合性命者难辨。”
宋 叶适 《叶君墓志铭》:“君读书通古今,以伦类治家,使之服善而成材。”
国语词典
伦类 [lún lèi]
⒈ 同类。
引唐·方干〈偶作〉诗:「若于岩洞求伦类,今古疏愚似我多。」
⒉ 事物的条理、次序。
引《荀子·劝学》:「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伦类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人伦并处释义:人类群居在一起。意指人类社会什么样的人都有,各类人相处在一起。伦类。
- 2.
师放释义:仿效,效法。唐 刘知几《史通·模拟》:“譙周 撰《古史考》,思欲摈抑 马《记》,师放 孔《经》,其书 李斯 之弃市也,乃云 秦 杀其大夫 李斯。”黄侃《论学杂著·礼学略说》:“朱子《仪礼经传通解》欲以通礼之伦类,后之《礼书纲目》、《五礼通考》、《礼经释例》,皆师放而为之。”
- 3.
遗类释义:⒈指残存者。《史记·高祖本纪》:“项羽 尝攻 襄城,襄城 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北史·隋纪下·炀帝》:“百姓求捕之,网罗被水陆,禽兽有堪氅毦之用者,殆无遗类。”宋 曾巩《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闲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状》:“臣既到任,属所部之内,寇孽遗类,往往尚聚山谷,居人未寧,远近疑骇。”清 唐甄《潜书·远谏》:“父子兄弟,死亡无遗类。”⒉谓留下其同类。《左传·哀公十一年》:“使医除疾,而曰‘必遗类焉’者,未之有也。”⒊谓失其伦类,违反常理。《庄子·徐无鬼》:“庄子 曰:‘齐 人蹢子于 宋 者,其
- 4.
闻知释义:⒈听说;知道。 《书·胤征》:“羲 和 尸厥官,罔闻知。”唐 韩愈《顺宗实录一》:“使四面求医药,天下皆闻知。”茅盾《雨天杂写之五》:“苻坚 闻知了他的大名,便派骁骑将军 吕光 带兵打 龟兹国,‘请’他进关。”⒉见闻;知识。《书·无逸》:“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北史·列女传·房爱亲妻崔氏》:“性严明,有高节,歷览书传,多所闻知。”宋 叶适《汉阳军新修学记》:“一其趋向,厚其师友,畜其闻知,广其伦类。”⒊谓由传闻传授而有所认识。语本《孟子·尽心下》:“由 文王 至於 孔子,五百有餘岁,
- 5.
雅诰释义:雅正的文告、训诫。 《书序》:“至于 夏、商、周 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誥奥义,其归一揆。”孔颖达 疏:“至于 夏、商、周 三代之书,虽復当时所设之教,与皇及帝坟典之等不相伦类,要其言皆是雅正辞誥,有深奥之义,其所归趣,与坟、典一揆。”《晋书·儒林传赞》:“雅誥弗论,微言復显。”唐 杜甫《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之四:“足食足兵,先哲雅誥,盖有兵无食,是谓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