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竿 [jī gān]
1. 亦作“鸡竿”。
3. 一端附有金鸡的长竿。古代多于大赦日树立。《新唐书·百官志三》:“赦日,树金鸡于仗南,竿长七丈,有鸡高四尺,黄金饰首,衔绛幡长七尺,承以彩盘,维以绛绳,将作监供焉。”唐许浑《正元》诗:“高揭鸡竿辟帝阍,祥风微暧瑞云屯。”后用为赦罪之典。
鸡竿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鷄竿”。一端附有金鸡的长竿。古代多于大赦日树立。
引《新唐书·百官志三》:“赦日,树金鸡於仗南,竿长七丈,有鸡高四尺,黄金饰首,衔絳幡长七尺,承以綵盘,维以絳绳,将作监供焉。”
唐 许浑 《正元》诗:“高揭鸡竿闢帝閽,祥风微暧瑞云屯。”
后用为赦罪之典。 清 余京 《毕孝子宁古塔负祖父骨归里》诗:“鸡竿明詔下鰲禁,忽许枯骼还山邱。”
清 周亮工 《儿子南来寿格移尊过慰静一老人同赋二月十六日诗》:“鷄竿唱彻人争听,鸦室声寒我独悲。”
鸡竿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犦矟释义:亦作“犦槊”。古代仪仗之一种。刻有犦牛形,以示威武。唐 杨巨源《和田仆射子弟荣拜金吾》:“五侯恩泽不同年,叔姪朱门犦矟连。”宋 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二:“礼官曰:‘犦矟,棒也。’以黄金涂末,执之以扈蹕……犦矟末刻牛,以黄金饰之。”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二:“三岁则又合祭天地於南郊,备六引勘箭鸡竿肆眚,列八宝犦槊象引犒赏诸军,皆后世之制。”宋 程大昌《演繁露·犦槊》:“予按《尔雅》:‘犦牛,犎牛也。’此兽抵触百兽,无敢当者。故金吾仗刻犦牛於槊首,以碧油囊笼之……今金吾仗以犦槊为第一队,则是犦槊云者,刻犎
- 2.
百戏人释义:古代杂技演员。宋 赵昇《朝野类要·故事》:“大礼毕,车驾登楼,有司于 丽正门 下肆赦,即立金鸡竿盘,令兵士捧之。在京係左右军百戏人,今乃瓦市百戏人为之。盖天文有天鸡星明,则主人间有赦恩。”
- 3.
踢弄释义:⒈古代百戏之一。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踢弄,每大礼后宣赦时,抢金鸡者用此等人,上竿、打筋斗、踏蹺。”⒉称在百戏中扮演脚色或表演节目。宋 吴自牧《梦粱录·百戏伎艺》:“百戏踢弄家,每於明堂郊祀年分,丽正门 宣赦时,用此等人,立金鸡竿,承应上竿抢金鸡。”宋 洪迈《夷坚补志·神霄宫醮》:“女童皆踏索踢弄小倡,先繫索於屋兽头上,践之以行,故望见者以为履空。”⒊脚踢手弄;摆弄。元 汪元亨《折桂令·归隐》曲:“会踢弄徒劳手足,使机关枉费心术。”明 徐渭《渔阳三弄》:“数落得他一箇有地皮没躲闪,此乃
- 4.
金鸡柱释义:即金鸡竿。
- 5.
金鸡竿释义:古代大赦时竖立的设有金鸡的高杆。唐 杨巨源《元日含元殿下立仗丹凤楼门下宣赦上相公》诗之一:“丹凤楼 前歌九奏,金鸡竿下鼓千声。”《旧唐书·敬宗纪》:“先是 鄠县 令 崔发 坐误辱中官下狱,是日,与诸囚陈于金鸡竿下俟释放。”宋 吴自牧《梦粱录·郊祀年驾宿青城端诚殿行郊祀礼》:“上登楼临轩,立金鸡竿放赦,如明禋礼同。”参见“金鸡”。
- 6.
鼍鼓释义:⒈亦作“鼉皷”。用鼍皮蒙的鼓。其声亦如鼍鸣。《诗·大雅·灵台》:“鼉鼓逢逢。”陆玑 疏:“﹝鼉﹞其皮坚,可以冒鼓也。”唐 温庭筠《昆明治水战词》:“鼉鼓三声报天子,雕旗兽舰凌波起。”明 沉鲸《双珠记·遇赦调边》:“鸡竿鼉皷,制出金门传唱,特与人间解网。”清 黄永《龙衣舟行》:“逢逢鼉鼓溪边过,百尺楼船万钧柁。”⒉鼍鸣声。唐 许浑《赠所知》诗:“湖日似阴鼉鼓响,海云纔起蜃楼多。”金 刘迎《海上》诗:“蜃楼春作市,鼉鼓暮催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