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 [gāo qiāo]
1. 民间舞蹈,表演者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棍,边走边表演。也指表演高跷用的木棍。
例踩高跷。
英[stilts;]
国语词典
高跷 [gāo qiāo]
⒈ 双足缚于直立的木棍上行走的游戏,旧称为踏跷。也作「高趫」。
高跷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侨人释义:⒈东晋南北朝时称流寓江南的北方人为侨人。⒉踩高跷的人。
- 2.
嵩县背装释义:在嵩县旧县镇西店村一直传承着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背装。 背装,是一种结合了舞蹈、歌唱、高跷、杂技等民间表演艺术的民间艺术,洛阳民间也称为“垴装”,这个称谓更形象,更地道,更有乡土风味。洛阳方言里,“垴”字是把物体用肩膀举起来的意思,比如说把什么东西“垴起来”,“垴”到肩上,简单说,“垴”就是扛的意思。
- 3.
柳木腿释义:方言。高跷。
- 4.
灯会释义:元宵节举行的群众观灯集会,集会上悬挂着各式各样的彩灯。有的灯会还有高跷、狮子、旱船、杂技表演等娱乐活动。
- 5.
花会释义:⒈一种民间体育和文艺活动,多在春节期间举行,节目有高跷、狮子舞、龙灯、旱船、中幡等等。⒉花卉展销大会。有的地方在花会期间同时进行土特产展览交易,有的还演出民间戏曲,表演民间武术等。
- 6.
跚橇释义:踩高跷。
- 7.
跷工释义:亦作“蹻工”。戏曲、舞蹈演员踩着高跷训练步法的基本功。
- 8.
踏跷释义:踩高跷。 表演者装扮成戏剧或传说中人物,踩在有踏脚装置的木棍上,边走边表演。
- 9.
踏高橇释义:亦作“踏高蹻”。踩高跷。明 徐渭《为杭人题画》诗之二:“一处飞槌一踏橇,锣声鼓韵走儿曹。”自注:“右打流星槌及踏高橇者。”清 顾禄《清嘉录·新年》:“置丈许木於足下,可以超乘,谓之踏高蹻。”参见“踏蹺”。
- 10.
踩高竿释义:踩高跷。
- 11.
踩高跷释义:踏在高跷上行走。
- 12.
躧跷释义:踩高跷。
- 13.
长趫释义:亦作“长蹻”。即高跷。杂技的一种。用双木续足,踏舞为乐。《魏书·乐志》:“六年冬,詔太乐、总章、鼓吹,增修杂伎,造五兵……长趫、缘橦、跳丸、五案,以备百戏。”《旧唐书·音乐志二》:“梁 有长蹻伎、掷倒伎、跳剑伎、吞剑伎,今并存。”
- 14.
高跷释义:中国民间舞蹈。北魏时期的百戏中,已有“长跷伎”,与今高跷十分相似。表演者身穿各种民族服装或古装,脚踩在装有脚踏装置的木棍上,木棍的长度依表演者需要而定,边走边表演。也指表演高跷用的木棍。
- 15.
高蹻释义:民间舞蹈。 表演者装扮成戏剧或传说中的人物,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棍,边走边表演。亦指表演高跷用的木棍。
- 16.
鷰戏释义:高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