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黔首 黔首的意思
qiánshǒu

黔首

简体黔首
繁体
拼音qián shǒu
注音ㄑㄧㄢˊ ㄕㄡ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qián,(1) 黑色。【组词】:黔首。(2) 中国贵州省的别称。【例句】:黔剧(贵州地方戏曲剧种)。黔驴技穷。

shǒu,(1) 头,脑袋。【组词】:首饰。首级。首肯(点头表示同意)。(2) 领导的人,带头的。【组词】:首领。元首。首脑。首相(xiàng)。(3) 第一,最高。【例句】:首都(dū)。首府。(4) 最先,最早。【组词】:首次。首届。首创。首日封。首义(首先起义)。(5) 出头告发。【组词】:自首。出首。(6) 量词,指诗和歌。【组词】:一首诗。(7) 姓。

基本含义

指人民群众的首领或代表。

黔首的意思

黔首 [qián shǒu]

1. 指平民;百姓。

以愚黔首。——汉·贾谊《过秦论上》

[the common people;]

黔首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称平民;老百姓。

《礼记·祭义》:“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
郑玄 注:“黔首,谓民也。”
孔颖达 疏:“黔首,谓万民也。黔,谓黑也。凡人以黑巾覆头,故谓之黔首。”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更民名曰黔首。”
唐 元稹 《出门行》:“丧车黔首葬,吊客青蝇至。”
严复 《原强》:“当是之时,哀哀黔首,袵草枕戈,不得喙息。”


国语词典

黔首 [qián shǒu]

⒈ 黎民、老百姓。

汉·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倡白莲以惑黔首,抹红粉以溷朱颜。」

黔黎


黔首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丝棼释义:《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杨伯峻 注:“棼,音汾,纷乱之意。”后因以“丝棼”形容纷繁紊乱。《关尹子·三极》:“圣人道虽虎变,事则鱉行;道虽丝棼,事则棊布。”宋 王禹偁《单州成武县行宫上梁文》:“皇纲於是丝棼,黔首以之瓜割。”明 宋濂《凤阳单氏先茔碑铭》:“掩耳不闻,乱如丝棼。”明 梅鼎祚《玉合记·道遘》:“这相逢有缘,似环解重连,丝棼难断。”
    • 2.
      休和释义:⒈安定和平。《左传·襄公九年》:“若能休和,远人将至。”汉 蔡邕《协和婚赋》:“唯休和之盛代,男女得乎年齿。”《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用能免羣生於汤火,纳百姓於休和。”张铣 注:“休和,谓祸乱已平,兵戈不用,故致之使休息和平也。”《旧唐书·玄宗纪上》:“致君亲於 尧 舜,济黔首於休和。”⒉犹言平息了事。宋 司马光《论皇城司巡察亲事官札子》:“有百姓杀人,私用钱物休和。”《元典章·吏部三·投下》:“管人户 朱全祜 駈男 朱得兴 奸诱 班四 駈妇 腊梅,在逃促获,受钱私下休和。”元 尚仲明《三夺
    • 3.
      六州释义:⒈指古代九州中的六州。《逸周书·程典》:“维三月既生魄,文王 合六州之侯,奉勤于 商。”孔晁 注:“三分天下有其二,以伏事 殷 也。”《吕氏春秋·古乐》:“汤 於是率六州以讨 桀 罪,功名大成,黔首安寧。”《文选·郭璞<江赋>》:“滈汗六州之域,经营炎景之外。”李善 注:“六州,益、梁、荆、江、扬、徐。”其中 益州 置于 汉,江州 置于 晋,已非古九州之名。⒉指 唐 时六州郡。《新唐书·突厥传上》:“初,突厥 内属者分处 丰、胜、灵、夏、朔、代 间,谓之 河曲 六州降人。”唐 李商隐《过故府中武威公交城旧
    • 4.
      口齗释义:指口,嘴。 齗,同“齦”。《北史·甄琛传》:“今者天为黔首生盐,国为黔首鄣护。假获其利,犹是富专口齗,不及四体也。”
    • 5.
      四国释义:⒈四方邻国。 亦泛指四方,天下。《诗·大雅·崧高》:“揉此万邦,闻於四国。”郑玄 笺:“四国,犹言四方也。”《左传·襄公三十年》:“子大叔 曰:‘若四国何?’子产 曰:‘非相违也,而相从也,四国何尤焉!’”宋 苏轼《石鼓歌》:“皆云皇帝巡四国,烹灭强暴救黔首。”⒉指四方诸侯国。《周礼·天官·司会》:“以周知四国之治,以詔王及冢宰废置。”贾公彦 疏:“四国,谓四方诸侯之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
    • 6.
      威刑释义:严厉的刑法。《左传·隐公十一年》:“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旧唐书·酷吏传序》:“盖仁义既废,然后齐之以威刑;威刑既衰,而酷吏为用,於是 商鞅、李斯 譎诈设矣。”明 吴承恩《秦玺》:“蔑仁义而重威刑,四海离矣;坏王制而焚诗书,黔首疑矣。”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五节:“如果官吏按户强迫买盐,势必用威刑逼勒百姓出钱。”
    • 7.
      宜春苑释义:⒈古代苑囿名。 秦 时在 宜春宫 之东,汉 称 宜春下苑。即后所称 曲江池 者。故址在今 陕西 长安县 南。《史记·秦始皇本纪》:“以黔首葬 二世 杜 南 宜春苑 中。”《艺文类聚》卷三引 北周 庾信《春赋》:“宜春苑 中春已归,披香殿 里作春衣。”《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还过 宜春宫”张守节 正义引 唐 李泰 等《括地志》:“秦 宜春宫 在 雍州 万年县 西南三十里,宜春苑 在宫之东,杜 之南。”唐 马怀素《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诗:“仙舆暂下 宜春苑,御醴行开荐寿觴。”参见“曲江池”。⒉古代苑囿名。宋
    • 8.
      实田释义:据实申报田亩数。《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一年”裴駰 集解引 晋 徐广 曰:“使黔首自实田也。”
    • 9.
      宣省释义:遍察;巡视。《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脩长。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遂登 会稽,宣省习俗,黔首齐庄。”唐 柳宗元《涂山铭》序:“万国既同,宣省风教,自 涂山 而会诸侯,大政立焉。”
    • 10.
      布衣黔首释义:布衣:封建时代平民的别称;黔首:战国及秦代对人民的称谓。古代指一般百姓。
    • 11.
      廉问释义:察访查问。廉,通“覝”。《史记·秦始皇本纪》:“诸生在 咸阳 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金史·宗雄传》:“朝廷遣使廉问,事难周悉。”《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九年》:“辽 遣五使廉问四方鰥寡孤独及贫乏失职者賑之。”
    • 12.
      琅邪台释义:⒈亦作“琅琊臺”。 台名。越王 勾践 观台,在 琅邪 故城东南十里。《史记·秦始皇本纪》:“乃徙黔首三万户 琅邪臺 下。”张守节 正义:“《括地志》云:‘密州 诸城县 东南百七十里有 琅邪臺,越王 句践 观臺也。臺西北十里有 琅邪 故城。’《吴越春秋》云:‘越王 句践 二十五年,徙都 琅邪,立观臺以望 东海 ……’即 句践 起臺处。”南朝 齐 谢朓《和王著作八公山》诗:“东限 琅邪臺,西距 孟诸 陆。”⒉台名。在 山东 琅玡山 上。秦始皇 筑层台刻石纪功处。现原台已废圮,遗址如小山丘,地临黄海,气象恢宏。
    • 13.
      绥和释义:安和。《魏书·赵逸传》:“久之,拜寧朔将军、赤城 镇将,绥和荒服,十有餘年,百姓安之。”唐 司空图《太尉瑯琊王公河中生祠碑》:“内则颁宣朝旨,外则镇抚人心,竟用绥和,到今繄赖。”清 姚莹《噶玛兰台异记》:“黔首绥和,文身向化。”
    • 14.
      罄山采木释义:把山上的树木全部采光。比喻残酷剥削。《旧五代史·唐书·张延朗传》:“若使罄山採木,竭澤求魚,則地官之教化不行,國本之傷殘益甚,取怨黔首,是黷皇風。”
    • 15.
      羣黎释义:万民;百姓。更多解释万民;百姓。《诗·小雅·天保》:“羣黎百姓,徧为尔德。”郑玄 笺:“黎,众也。羣众百姓。”朱熹 集传:“羣,众也。黎,黑也,犹 秦 言黔首也。”《汉书·扬雄传下》:“豪俊麋沸云扰,羣黎为之不康。”唐 元结《惠公禅居表》:“无情之化,可洽羣黎。”
    • 16.
      虎子狼孙释义:比喻凶暴贪残的人。《旧唐书·李宝臣王武俊等传赞》:“鵂鶹爲怪,必取其昏。人君失政,爲盜啓門。牙旂金鉞,虎子狼孫。茫茫黔首,於何叫閽?”
    • 17.
      逋刻释义:旧指交易中的拖欠刻剥现象。《南齐书·武帝纪》:“京师及四方出钱亿万,糴米穀丝绵之属,其和价以优黔首。远邦尝市杂物,非土俗所产者,皆悉停之。必是岁赋攸宜,都邑所乏,可见直和市,勿使逋刻。”
    • 18.
      集附释义:谓归心,顺服。《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 与 赵高 谋曰:‘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
    • 19.
      飨年释义:享有国家之年,指统治国家的时间。 饗,通“享”。三国 魏 何晏《景福殿赋》:“惟饗年之丰寡,思《无逸》之所叹。”《魏书·李彪传》:“逮 嬴氏 之君於 秦 也,殆弃德政,坑焚儒典,弗以义方教厥冢子,於是习成凶德,肆虐以临黔首,是以饗年不永,二世而亡。”
    • 20.
      黔庶释义:黔首庶民。 指百姓。

黔首(qiansho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黔首是什么意思 黔首读音 怎么读 黔首,拼音是qián shǒu,黔首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黔首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