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贤良方正 贤良方正的意思
xiánliángfāngzhèng

贤良方正

简体贤良方正
繁体賢良方正
拼音xián liáng fāng zhèng
注音ㄒㄧㄢˊ ㄌㄧㄤˊ ㄈㄤ ㄓㄥˋ
结构ABCD式
字数4字词语

拆字解意

xián,(1) 有道德的,有才能的。【组词】:贤明。贤德。贤能。贤良。贤惠。贤淑。贤哲。贤人。圣贤。礼贤下士。(2) 敬辞,用于平辈或晚辈。【组词】:贤弟。贤侄。贤契(对弟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

liáng,(1) 好。【组词】:良好。善良。良辰美景。消化不良。良莠不齐。(2) 善良的人。【组词】:除暴安良。(3) 很。【组词】:良久。获益良多。用心良苦。(4) 姓。

fāng,(1) 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正方形.长方形(2) 数学上指某数自乘的积。【组词】:方根。平方。开方。(3) 人的品行端正。【组词】:方正。方直。(4) 一边或一面。【组词】:方向。方面。(5) 地区,地域。【组词】:地方。方志。方言。方物。方圆。方隅(边疆)。方舆(指领域,亦指大地)。(6) 办法,做法,技巧。【组词】:方式。方法。教导有方。贻笑大方。(7) 种,类。【组词】:变幻无方。仪态万方。(8) 为治疗某种疾病而组合起来的若干种药物的名称、剂量和用法。【组词】:药方。(9) 违背。【组词】:方命。(10) 正在,正当。【组词】:方今盛世。方兴未艾。(11) 才,刚刚。【组词】:方才。如梦方醒。(12) 量词,多指一立方米。【组词】:土石方。(13) 量词,用于方形的东西。【组词】:几方石章。(14) 姓。

zhèng zhēng,(1) 不偏斜,与“歪”相对。【组词】:正午。正中(zhōng )。正襟危坐。(2) 合于法则的。【例句】:正当(dāng)。正派。正楷。正规。正大光明。正言厉色。拨乱反正。(3) 合于道理的。【组词】:正道。正确。正义。正气。(4) 恰好。【组词】:正好。正中(zhōng )下怀。(5) 表示动作在进行中。【例句】:他正在开会。(6) 两者相对,好的、强的或主要的一方,与“反”相对,与“副”相对。【组词】:正面。正本。(7) 纯,不杂。【组词】:正色。正宗。正统。纯正。(8) 改去偏差或错误。【组词】:正骨。正误。正音。正本清源。(9) 图形的各个边的长度和各个角的大小都相等的。【组词】:正方形。(10) 指失去电子的,与“负”相对。【组词】:正电。(11) 大于零的,与“负”相对。【例句】:正数(shù)。(12) 姓。 ◎ 〔正月〕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简称“正”,如“新正”。

基本含义

指一个人品德高尚,才德出众,行为正直无私。

贤良方正的意思

贤良方正 [xián liáng fāng zhèng]

1. 汉代选官的科目之一。汉文帝二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被选中后授予官职。贤良方正科目自此始。唐宋也设贤良方正科。

[virtuous and expostulate;]

贤良方正 引证解释

⒈ 汉 代选拔统治人才的科目之一。始于 汉文帝。被举者对政治得失应直言极谏。如表现特别优秀,则授予官职。 武帝 时复诏举贤良或贤良文学。名称时有不同,性质无异。历代往往视作非常设之制科。

《史记·孝文本纪》:“及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諫者,以匡朕之不逮。”
《旧唐书·裴度传》:“应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諫科,对策高等,授 河阴县 尉。”
明 归有光 《三途并用议》:“国初用人,有徵聘,有经明行修,有人材,有贤良方正,有才识兼人,有楷书,有童子诸科。”
清 薛福成 《应诏陈言疏》:“诚法 圣祖、高宗 遗意,特举制科,则非常之士,闻风兴起。其设科之名,或称博学鸿词,或称贤良方正,或称直言极諫,应由部臣临时请旨定夺。”


国语词典

贤良方正 [xián liáng fāng zhèng]

⒈ 汉制郡国举士的科目之一。选拔文墨才学之士,魏、晋、唐、宋皆沿之。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话说自汉以前,人才只是举荐征辟,故有贤良方正茂才异等之名。」
《儒林外史·第一三回》:「到汉朝用贤良方正开科,所以公孙弘、董仲舒举贤良方正,这便是汉人的举业。」


贤良方正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贤才君子释义:指有才有德的人。 亦作贤人君子。

贤良方正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逮释义:⒈不足之处;过错。《书·冏命》:“懋乃后德,交修不逮。”孔 传:“勉汝君为德,更代修进其所不及。”《汉书·文帝纪》:“詔曰……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諫者,以匡朕之不逮。”颜师古 注:“不逮者,意虑所不及。”唐 韩愈《进顺宗实录表状》:“史官 沉传师 等採事得於传闻,詮次不精,致有差错。圣明所鉴,毫髮无遗,恕臣不逮,重令刊正,今并添改讫。”孙中山《上李鸿章书》:“萃全国学者之能,日稽考於古人之所已知,推求乎今人之所不逮,翻陈出新,开世人无限之灵机。”⒉比不上;不及。《书·周官》:“今予小子,祇勤于德,夙夜不逮
    • 2.
      东堂策释义:《晋书·挚虞传》:“武帝 詔曰:‘省诸贤良答策,虽所言殊涂,皆明於王义,有益政道……’詔诸贤良方正直言,会 东堂 策问。”后因以“东堂策”指策试。亦指所对的策文。唐 颜真卿《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诗:“全高 南越 蠧,岂谢 东堂 策。”前蜀 韦庄《鄠杜旧居》诗之一:“年年为献 东堂 策,长是芦花别钓磯。”参见“东堂”、“东堂桂”。
    • 3.
      亲民释义:⒈亲近爱抚民众。《管子·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⒉亲自治理民众。 汉 桓宽 《盐铁论·箴石》:“县官所招举贤良文学,而及亲民伟仕,亦未见其能用箴石而医百姓之疾也。”《汉书·宣帝纪》:“令内郡国举贤良方正可亲民者。”⒊古代对地方长官的称呼。 宋 司马光 《论监司守资格任举主札子》:“凡年高资深之人,虽未必尽贤,然累任亲民,歷事颇多,知在下艰难,比於元不亲民便任监司者,必小胜矣。”《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或言 多逊 子不当与科第,故特命为州掾,及是乃授亲
    • 4.
      休宝释义:泛指美好珍贵的东西。 南朝 齐 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四:“上帝溥临,赐朕休宝。”唐 沉亚之《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之一:“和气居于中则泰,泰则有餘,有餘则交让于变化,涵而为休宝,流而为精神。”
    • 5.
      六科释义:⒈唐 宋 时科举取士的六种科目。唐 六科为:明经、进士、秀才、明法、明书、明算。唐 刘肃《大唐新语·釐革》:“隋煬帝 改置明(经)、进(士)二科。国家因 隋 制,增置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并前为六科。”宋 景德 天圣 时,其六科为:一、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二、博达坟典,明于教化;三、才识兼茂,明于体用;四、详明政理,可使从政;五、识洞韬略,运筹决胜;六、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绍兴 年间,又以文章典雅、节操方正、法理该通、节用爱民、刚方岂弟、智勇绝伦为六科。参阅 宋 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六科》。⒉明
    • 6.
      博学鸿词释义:即博学宏词。 清 康熙、乾隆 年间重设,因避 乾隆 讳而改为博学鸿词科。也称博学鸿儒。清 薛福成《庸庵文编·应诏陈言疏》:“诚法 圣祖 高宗 遗意,特举制科,则非常之士,闻风兴起。其设科之名,或称博学鸿词,或称贤良方正,或称直言极諫。”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昔 圣祖 高宗 两开博学鸿词,网罗俊良,激厉后进。”详“博学宏词”。
    • 7.
      历载释义:⒈经历多年。《汉书·宣帝纪》:“唯恐羞先帝圣德,故并举贤良方正以亲万姓,歷载臻兹,然而俗化闕焉。”颜师古 注:“多歷年载,迄至于今。”《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是以 燕 齐 之祀与 周 并转,子继弟及,歷载不堕。”汉 刘肇《策免韦彪》:“彪 以将相之裔,勤身飭行,出自州里,在位歷载。”⒉经历的年代。汉 张衡《东京赋》:“巨猾间舋,窃弄神器,歷载三六,偷安天位。”《宋书·谢灵运传论》:“自 建武 暨乎 义熙 歷载将百。”
    • 8.
      大忌释义:⒈古代称先王、先后的忌辰。汉 贾谊《新书·傅职》:“不知日月之不时节、不知先王之讳与国之大忌……凡此其属,太史之任也。”《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上》:“太祖皇帝 六月二日大忌,朕闻 姬周 以还,并用通丧之礼。”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太祖 开国,虽追赠 僖祖 以下四庙,然惟 宣祖、昭宪皇后 为大忌,前一日不坐。”⒉国家的禁令。汉 蔡邕《文范先生陈仲弓铭》:“乃离密网,以就禁錮,潜復不式,十有八年。大忌蠲除,举贤良方正,大将军、司徒并辟。”⒊重要的禁忌。《后汉书·隗嚣传》:“﹝ 莽 ﹞冥昧触冒,不顾
    • 9.
      大科释义:唐 制,取士之科,由皇帝自诏者曰制举。其科目随皇帝临时所定,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宋 人谓之大科。清 代的制举如博学鸿词科亦称“大科”。宋 陈师道《赠二苏公》诗:“谁其识者有 欧阳,大科异等固其常。”任渊 注:“东坡 兄弟皆应贤良科。”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九:“富韩公 初游场屋,穆修 伯长 谓之曰:‘进士不足以尽子之才,当以大科名世。’”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康熙 朝初开大科,一时名士率皆怀刺跨马,日夜诣司枋者之门,乞声誉以进。”参阅 清 顾炎武《日知录·制科》。《旧唐书·舆服志》:“﹝ 武
    • 10.
      妖眚释义:⒈指灾异。 汉 刘瑜《延熹八年举贤良方正上书陈事》:“怨毒之气,结成妖眚。”晋 干宝《搜神记》卷十二:“应变而动,是为顺常;苟错其方,则为妖眚。”明 无名氏《四贤记·奏凯》:“且喜鲸鯢已获,见东海之无波;妖眚顿消,仰太阳之普照。”⒉妖异之气。喻黑暗腐朽的统治。
    • 11.
      布行释义:谓显示操行。晋 杜预《举贤良方正表》:“苏赞 布行於草野,著德於閭阎。”《左传·文公十八年》“明允篤诚”唐 孔颖达 疏:“诚者,实也。秉心纯直,布行贞实也。”
    • 12.
      异等释义:⒈不同等级。 《韩非子·八经》:“礼施异等,后姬不疑。”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二》:“﹝ 舒守谦 ﹞十年居 元舆 舍,未尝一日有间,至於车服饮饌,亦无异等。”⒉超出一般;特等。《汉书·循吏传·王成》:“治有异等之效。”颜师古 注:“异於常等。”宋 苏轼《厚货财策》之二:“今之土兵,所以钝弊劣弱而不振者,彼见郡县有禁兵而待之异等,是以自弃于贱隶役夫之间,而将吏亦莫之训也。”⒊指德才特出的人。《史记·滑稽列传》:“赏异等,罚不肖。”《新唐书·韦处厚传》:“举贤良方正异等,宰相 裴垍 引直史馆。”清 顾炎武《
    • 13.
      徵辟释义:谓征召布衣出仕。 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后汉书·儒林传下·蔡玄》:“学通五经,门徒常千人,其著録者万六千人,徵辟并不就。”五代 齐己《闻沉彬赴吴都请辟》诗:“长讶高眠得稳无,果随徵辟起江湖。”金 王若虚《谬误杂辨》:“谢安 初不就徵辟,夫人 刘氏 见家门富贵而 安 独静退,谓曰:‘丈夫不如此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话説自 汉 以前,人才只是举荐徵辟,故有贤良方正、茂才异等之名,其高尚不出,又有不求闻达之科。”章炳麟《箴新党论》:“郭林宗 以在野之士昵邇公卿,虽不应徵辟,终不出於浮华竞
    • 14.
      政术释义:政治方略。 《后汉书·安帝纪》:“举贤良方正、有道术之士,明政术、达古今,能直言极諫者,各一人。”唐 杜甫《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政术甘疎诞,词场媿服膺。”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谓‘以君权变法,则 欧 美 之政术器艺,可数年而尽举之。’”
    • 15.
      方正贤良释义:方正:正直;贤良:才能,德行好。汉武帝时推选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指德才兼备的好人品。
    • 16.
      曲糵释义:⒈亦作“麴櫱”。亦作“麴孽”。亦作“麯櫱”。酒曲。《书·说命下》:“若作酒醴,尔惟麴糵。”孔 传:“酒醴须麴糵以成。”汉 王充《论衡·率性》:“酒之泊厚,同一麴蘖。”唐 沉亚之《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之一:“众庶之气,杂于阴阳,陶于变化者,其由麴孽乎!”宋 苏轼《盐官大悲阁记》:“秫稻以为酒,麴糵以作之。”⒉指酒。《宋书·颜延之传》:“交游闒茸,沉迷麴糵。”明 郑若庸《玉玦记·商嫖》:“每日价躭图麯蘖,谁知道慇懃呵杯酒有弓虵。”清 方文《穷冬六咏·无酒》:“生来 嵇 阮 性,麯蘖助天机。”⒊酒税。《资治
    • 17.
      武猛释义:⒈勇猛。《后汉书·孝安帝纪》:“举武猛堪将帅者各五人。”南朝 齐 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彯摇武猛,扛鼎揭旗之士。”《天雨花》第九回:“老左 十分武猛,不要杀他不得,反吃大亏。”⒉指勇猛的人。汉 王符《潜夫论·考绩》:“及选茂才、孝廉、贤良方正、惇朴、有道、明经、宽博、武猛、治剧,此皆名自命而号自定,羣臣所当尽情竭虑,称君詔也。”《后汉书·孝桓帝纪》:“詔举武猛,三公各二人,卿、校各一人。”《资治通鉴·汉顺帝永和三年》:“詔书使我选武猛,不使我选清高。”
    • 18.
      炖煌释义:同“敦煌”。《史记·匈奴列传》:“自此之后,单于益西北,左方兵直 云中,右方兵直 酒泉、燉煌郡。”唐 沉亚之《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自 轮海 已东,神乌、燉煌,张掖、酒泉 ……凡五十郡六镇十五军,皆 唐 人子孙。”王闿运《嘲哈密瓜赋》:“燉煌 故邦,产无餘柤。”
    • 19.
      烟阙释义:高耸的楼观、宫殿。唐 陈讽《华山为城赋》:“宿雾市之气,尚疑烟闕;耸莲峯之色,不让文陴。”唐 沉谅《贤良方正策》:“瞻璚臺之穆然,预烟闕而伏对。”
    • 20.
      直言极谏科释义:唐 代科举常选之外有制科。 制科不定期举行,由天子亲策,专用于网罗选用特殊人才。类似 汉 代的举贤良文学、孝廉方正。其中,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最为常见,宋 代沿之。
贤良方正是什么意思 贤良方正读音 怎么读 贤良方正,拼音是xián liáng fāng zhèng,贤良方正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贤良方正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