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笔 [yù bǐ]
1. 谓帝王亲笔所书或所画。借指圣旨。
御笔 引证解释
⒈ 谓帝王亲笔所书或所画。
引《北史·魏彭城王勰传》:“帝令 勰 为露布……及就,尤类帝文,有人见者,咸谓御笔。”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阁臣进御笔》:“今上四年六月, 江陵 张公 为首揆,进阁中所藏 世宗 御笔圣諭六十三道。”
清 沉初 《西清笔记·纪文献》:“﹝ 钱文端 ﹞有‘鹿驯巖畔当童扶’之句,上深赏之,御笔仿 梁楷 泼墨仙人图以赐。”
老舍 《神拳》第四幕:“我多少还有几件 康熙 五彩的花瓶, 乾隆 御笔的福寿字儿,你们随便拿。”
⒉ 借指圣旨。
引宋 叶适 《故礼部尚书黄公墓志铭》:“知阁 韩侂胄 骤窃柄,威福浸广,意所好恶,尽以御笔行之。公具论其姦,有日矣,而御笔出公直 显謨阁,知 平江府。”
国语词典
御笔 [yù bǐ]
⒈ 天子亲写的文字。
引《北史·卷一九·魏献文六王传·彭城王勰传》:「帝令勰为露布,……及就,尤类帝文,有入见者,咸谓御笔。」
《红楼梦·第五三回》:「抱厦前上面悬一九龙金匾,写道是:『星辉辅弼』,乃先皇御笔。」
御笔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策释义:⒈三道计谋。 《史记·苏秦列传》:“此三策者,不可不孰计也。”⒉汉 董仲舒 以贤良对天人三策,为 武帝 所赏识,任为 江都 相。后用为典实,借指经世良谋。宋 范成大《乙未元日书怀》诗:“纵有百年今过半,别无三策但当归。”明 汪廷讷《种玉记·赠玉》:“空埋没天人三策,枉思量谈笑封侯。”⒊三篇策论。《西游记》第九回:“及廷试三策,唐王 御笔亲赐状元,跨马游街三日。”
- 2.
中谢释义:⒈官名。古代王侯的侍御近臣。《吕氏春秋·去宥》:“有中谢佐制者,为 昭釐 谓 威王 曰:‘国人皆曰,王乃 沉尹华 之弟子也。’”高诱 注:“中谢,官名也。佐王制法制也。”《史记·张仪列传》:“中谢对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司马贞 索隐:“盖谓侍御之官。”⒉臣僚受职或受赏后入朝谢恩。宋 王谠《唐语林·政事下》:“﹝ 宣宗 ﹞御笔曰:‘醴泉 县令 李君奭 可为 怀州 刺史。人莫测也。’君奭 中谢,上諭其事。”《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四年》:“甲辰,以 悰 同平章事,兼度支、盐铁转运使。及 悰 中谢,上劳
- 3.
仿书释义:习字时摹写的字。《元史·巎巎传》:“今秘书所藏 裕宗 倣书,当时御笔於学生之下亲署御名习书谨呈,其敬慎如此。”
- 4.
删修释义:删改修订。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唐子西》:“ 蜀 人 吴师孟 醇翁 《金牛驛》辨之以诗云:‘唱奇腾怪可删修,争奈常情胜谬悠。’”《宋史·刑法志一》:“ 蔡京 当国,欲快己私,请降御笔,出於法令之外,前后牴牾,宜令具録付编修敕令所,参用国初以来条法,删修成书。”
- 5.
协意释义:⒈合成一种意义。宋 徐度《却扫编》卷中:“掌兵则忠果、雄勇、宣力;外臣则纯诚、顺化。每以二字协意,或造或因,取为美称。”⒉犹同心。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庆元二年戒饬场屋付叶翥已下御笔》:“惟赖卿辈协意悉心,精加衡鉴,网罗实才。”明 沉德符《野获编·日本》:“丁 为此谋,与勘事科臣 徐涵碧 者协意。”
- 6.
啓请释义:⒈开口询问;请教。 唐 薛用弱《集异记·萧颖士》:“二子曰:‘吾识尔祖久矣。’颖士 以广众中,未敢询访。俟及岸,方将启请,而二子怱遽负担而去。”⒉敬辞。犹言劳驾。《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虞候道:‘启请婆婆,过对面裱褙铺里,请 璩大夫 来説话。’”⒊敬辞。犹言敦请。《水浒传》第八二回:“天子御笔亲书丹詔,特差 宿 某,亲到大寨,启请众头领。烦望义士早早收拾朝京,休负圣天子宣召抚安之意。”⒋佛教语。谓念经前奉请佛祖、菩萨。《禅林象器笺》十七:“凡讽经前奉请佛菩萨,此为启请。”《初刻拍案惊奇》卷六:“
- 7.
堂对释义:厅堂楹柱上的对联。明 沉德符《野获编·内阁三·宰相对联》:“江陵公 初赐第於乡,上御笔亲勒堂对曰:‘志秉纯忠,正气垂之万世;功昭捧日,休光播於百年。’”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下》:“其立名也,始仍桃符之称,今成楹联之号,中更门帖,亦云堂对。”
- 8.
宣锁释义:宋 制,凡拟草除授宰执及重要事项的制诏,由天子当晚宣召当直翰林学士官面谕,归院后,令内侍锁学士院,禁人出入。天明前呈送皇帝,俟当日晨交中书授舍人宣读后,方可开院。合称“宣锁”。见《宋史·职官志二》。宋 周必大《玉堂杂纪》卷下:“隆兴 初,上用 真宗 故事,轮讲筵,学士院官直宿禁林……间遇除授宣锁,讲筵官已入直,率闻名苍皇而出,有不及伺候,从吏借马於内诸司者。”宋 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下·史嵩之致仕》:“丙申之春,御笔:‘史嵩之 退安晚节已踰十年,可特授观文殿大学士,依旧金紫光禄大夫求国公致仕,仍尽与宰执恩数
- 9.
宸奎释义:犹御笔。帝王的文章、墨迹。古人认为奎宿主文章,故称。
- 10.
小经释义:卷数少的经书。 唐 宋 依经书内容或文字多少,分大、中、小三级。因时因事所指不同。《新唐书·选举志上》:“凡《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穀梁传》为小经。”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二》:“政和 八年御笔:‘……自今学道之士,所习经以《黄帝内经》、《道德经》为大经。《庄子》、《列子》为小经,外兼通儒书,俾合为一道。大经,《周易》;小经,《孟子》。’”《宋史·杨亿传》:“母以小经口授,随即成诵。”清 金农《寄题李徵君秉元青櫺别业》诗:“
- 11.
揆地释义:⒈依据日影测地。南朝 梁 陆倕《石阙铭》:“陈圭置臬,瞻星揆地。兴復表门,草创华闕。”⒉谓居宰相之位。指内阁。明 沉德符《野获编·内阁三·阁臣进御笔》:“当时揆地诸公,或自有深意,乃藿食之见,则如此。”明 沉德符《野获编·内阁三·古道》:“今上丙戌年,王太仓 在揆地时,海盐 举人 王文禄 者,以公车至,太仓 坐之上席。文禄 亦不逊,踞客位如平日,此故友穷达之不拘套者。”
- 12.
摹勒释义:⒈依样描字刻石。《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元年》:“丙戌,御製御笔《神霄玉清万寿宫记》,令 京师 神霄宫 刻记於碑,以碑本赐天下,摹勒立石。”⒉亦作“摹泐”。描摹勾勒。宋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三:“貽永,祁公 之子。国初藏名书画,最多真蹟……而当时摹勒出待詔手,笔多凝滞。”清 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或谓 靖康 之变,二 王 书卷流落民间,后经蒐罗得之,遂以勒石。所得者,或係他手摹泐。”⒊模仿。宋 李觏《答黄著作书》:“今之学者,谁不为文,大抵摹勒 孟子,刼掠 昌黎。若为文之道,止此而已,则但诵得古文
- 13.
收采释义:⒈亦作“收采”。收割采摘。《后汉书·淳于恭传》:“﹝ 恭 ﹞家有山田果树,人或侵盗,輒助为收採。”⒉收取;采纳。《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七年》:“弼 遂倾身结纳朝士,收采名势,以倾东宫。”清 唐孙华《御笔临董其昌<孝经>恭纪》诗:“永兴戈法兼收採,荣映文房异代臣。”⒊录用。《北齐书·魏恺传》:“何虑无人作官职,苦用此汉何为,放其还家,永不收採。”《隋书·董纯传》:“陛下重加收採,位至将军。”宋 范仲淹《青州谢上表》:“伏蒙皇帝陛下,天量庇全,圣衷收采。”⒋见“收採”。
- 14.
烟客释义:⒈亦作“烟客”。 仙人。《文选·江淹<杂体诗·效郭璞‘游仙’>》:“渺然万里游,矫掌望烟客。”吕延济 注:“烟客,仙人也。”唐 吴筠《游仙》诗之一:“玉楼互相暉,烟客何秀颖。”⒉道士。唐 钱起《山居新种花药与道士同游赋诗》:“杖策携烟客,满袖掇芳蕤。”⒊隐士。清 叶廷琯《鸥陂渔话·沉尚书生祠》:“晚年许建生祠,塐像……赐楹帖曰:‘玉皇案吏今烟客,天子门生更故人。’皆出御笔。”
- 15.
皇史宬释义:明 清 两代的档案库。 明 嘉靖 十三年(1534年)建于(北京)。明 刘若愚《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 永泰门 ﹞再南街东则皇史宬,珍藏 明太祖 以来御笔实録、要紧典籍、石室金匱之书。”清 顾炎武《书吴潘二子事》:“先朝之史,皆天子之大臣与侍从之官承命为之,而世莫得见。其藏书之所曰皇史宬。”《清一统志·京师四·官署》:“皇史宬在 东华门 外东南,实録、玉牒、起居注藏焉。”亦省作“皇宬”。清 黄宗羲《谈儒木墓表》:“皇宬烈焰,国灭而史亦灭。”
- 16.
矾书释义:用明矾水写的保密书信。其字水干无迹,湿时方显。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正月》:“曹辅 至 兴仁,守臣徽猷阁待制 赣县 曾楙 詰之,辅 乃裂衣襟出御笔蜡封,乃枢密院矾书,以遗 楙。”《金史·宣宗纪上》:“太原府 宣抚使 乌古论礼,遣人间道齎矾书,至京师告急。”
- 17.
票记释义:明 代帝王御笔批条。
- 18.
秀劲释义:秀美有力。 多用以形容字画。明 顾起元《客座赘语·仁宗皇帝御笔》:“字真行相间,仿佛 赵松雪 体,而圆熟秀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七回:“细看他墙上画就的画片:也有花卉翎毛,也有山水,也有各种草虫小品,笔法十分秀劲。”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后面在 养心斋 与大客厅的槅扇之间的墙上挂着一幅淡远秀劲的墨竹,看来似乎装裱得不久。”
- 19.
翰长释义:对翰林前辈的敬称。唐 卢肇《喜杨舍人入翰林》诗:“御笔亲批翰长衔,夜开金殿送瑶缄。”宋 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嘉祐 二年,余与端明 韩子华、翰长 王禹玉、侍读 范景仁、龙图 梅公仪 同知礼部贡举。”《宋书·张洎传》:“洎 博述经史,多知典故……上赐诗褒美,有‘翰长老儒臣’之句。”
- 20.
衡鉴释义:⒈见“衡鑑”。⒉亦作“衡鉴”。衡器和镜子。比喻准绳、楷模。宋 范仲淹《上执政书》:“赏罚者,天子之衡鑑也。衡鑑一私,则天下之轻重妍丑,从而乱焉。”宋 司马光《上宋侍读书》:“伏惟执事体纯明以立质,积学问以广德……诚荐绅之表的,后进之衡鑑也。”⒊品评;鉴别。宋 陆游《南唐书·伍乔传》:“及覆考牓出,乔 果为首,洎、贞观 次之,时称主司精於衡鑑。”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庆元二年戒饬场屋付叶翥已下御笔》:“惟赖卿辈协意悉心,精加衡鉴,网罗实才。”明 李东阳《送傅曰会还新喻二十韵》:“岁月供铅槧,交情识佩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