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学 [yīn xué]
1. 音韵学的旧称。
音学 引证解释
⒈ 音韵学的旧称。
引清 顾炎武 《<音学五书>序》:“於是今音行而古音亡,为音学之一变。”
清 曾国藩 《苗先簏墓志铭》:“高邮 大儒 王氏 念孙 父子,闻君之説,礼先於君,遂与畅论音学源流,由是誉望日隆。”
国语词典
音学 [yīn xué]
⒈ 研究声音现象如音波、反射、共振等的学科。
音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送气释义:语音学上指发辅音时没有显著的气流出来。也说不吐气。
- 2.
亭决释义:谓公正的判断。 清 曾国藩 《苗先簏墓志铭》:“﹝ 先簏 ﹞暇则徒步造访诸君,与辨论前世音学,暨近人 江 、 戴 、 段 、 孔 诸家,部分之多寡,意指之得失,褒讥亭决,穷日夜不倦。”
- 3.
半升释义:⒈一升之半,五合。⒉未升至最高处。如:语音学上有半升元音。
- 4.
口形释义:人的口部的形状,语音学上特指在发某个声音时两唇的形状。
- 5.
合元音释义:旧时语音学上指开口度较小,发音时舌位比较高的几个元音。
- 6.
同化释义:⒈不相似或不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相似或相同。⒉语音学上指一个音变得与邻近的音相同或相似。如“面包”(miànbāo),在口语中读成“miàb-bāo”,“面”字的韵尾n受到了后面“包”字声母b的影响变成b。
- 7.
吐气释义:⒈发泄出积在胸中的委屈或怨恨而感到痛快:扬眉吐气。⒉语音学上指送气。
- 8.
响音释义:语音学上指元音(如a、e、o)和乐音成分占优势的辅音(如m、n、l),有时专指乐音成分占优势的辅音。
- 9.
喉音释义:⒈语音学名词。气流受阻于声带所发出的辅音。可依发音方法不同而分为两种:喉塞音和喉擦音。⒉古音韵学中“七音”之一。如“三十六字母”中的“晓”、“匣”、“影”、“喻”四母。
- 10.
国际音标释义:国际语音学会制定的标音符号。初稿在1888年发表,后来经过不断的修改,内容逐渐完备,各种语言常用的音都有适当的符号。形式以拉丁字母的小楷为主,加以补充。在各种音标系统中,是通行范围较广的一种。
- 11.
声化释义:⒈声威教化。⒉语音学名词。即清音的浊音化。语音中的清音,有时受邻近元音或浊音的影响而变为浊音。如普通话“好的”hǎode快读时“的”的声母被前面的元音同化而由清音变为浊音。
- 12.
字素释义:术语,是由语音学里的“音位”类推到文字学的。
- 13.
对转释义:⒈旧指官吏不按秩递升而直接越级迁调。⒉音韵学术语。古音学上指主要元音相同的阴声、阳声、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
- 14.
彫本释义:刻板印刷的书籍。 清 江藩《汉学师承记·阎若璩》:“为 炎武 写《广韵》及《音学五书》,今世传彫本是也。”
- 15.
成音节释义:在语音学里,一个音节通常要有一个元音,所以通常意义上一个音节是由一个独立的元音或者一个元音加上一个或多个辅音构成的。
- 16.
纂辑释义:编集。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东京 之季,纂辑无闻;魏 晋 之间,採摭未备。”清 顾炎武《<音学五书>后序》:“余纂辑此书三十餘年,所过山川亭鄣,无日不以自随,凡五易稾而手书者三矣。”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康熙壬午江南试官》:“近时所行官司掌故之书……或补缀前人成编,或创始纂辑,或后来增补,而其中缺漏譌误,均所不免。”刘师培《蒐集文章志材料方法》:“如《典论》之属,严氏 皆逐条纂辑。”
- 17.
送气释义:语音学上把发辅音时有比较显著的气流出来叫送气,没有显著的气流出来叫不送气。普通话语音中的b,d,g,j,z,zh是不送气音,p,t,k,q,c,ch是送气音。送气、不送气也叫吐气、不吐气。
- 18.
通转释义:音韵学名词。 古音学上指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者之间及各自的韵转现象。凡主要元音不变,仅韵尾发生变化的称对转;而阴声韵和阴声韵、阳声韵和阳声韵、入声韵和入声韵之间的相互变化称旁转。
- 19.
音值释义:音素的实际读音。在语音学中通常用国际音标表示。如《汉语拼音方案》中j的音值是[ʨ],英语字母中j的音值是[ʤ]。一种语言的某个字母或音标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音值往往不同,如《汉语拼音方案》中e的音值在gē(哥)里是[ɣ],fēn(分)里是[ə],hēi(黑)里是[e]。
- 20.
音标释义:语音学上用来记录语音的符号,如国际音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