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势 [bīng shì]
1. 军队的实力。
英[military strenth;]
兵势 引证解释
⒈ 兵力情况。
引《韩非子·十过》:“秦穆公 迎而拜之上卿,问其兵势与其地形。”
⒉ 指用兵布阵。
引《南史·曹武传》:“世宗 性严明,颇识兵势,末遂封侯富显。”
⒊ 犹兵力。
引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一:“陕西 四路,自来只为城寨太多,分却兵势。”
《清史稿·饶余敏郡王阿巴泰传》:“兵势单弱,不能长驱。”
国语词典
兵势 [bīng shì]
⒈ 敌我双方军事情势。
引《三国演义·第四六回》:「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兵势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兵锋释义:兵器的尖端或锐利部分。亦指兵力,兵势。
- 2.
技穷释义:谓方法用尽,本能使完。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宫鸦》:“修内司诸儿聚弹射而驱之……未几,鸦復如初,弹者技穷。”《续资治通鉴纲目·宋高宗绍兴十年》:“飞 留大军於 潁昌,命诸将分道出战,自以轻骑驻 郾城,兵势甚鋭,兀术 大惧,会诸帅欲併力一战,飞 闻之,曰:‘金 人技穷矣!’”清 孙雨林《皖江血·屈杀》:“伊无可奈何,技穷术尽,竟硬科儂罪,加以死刑。”
- 3.
拓逻释义:扩大巡逻。《资治通鉴·梁简文帝大宝二年》:“於是缘 江 戍逻,望风请服,景 拓逻至于 隐 磯。”胡三省 注:“拓,斥开也。逻,遮也,巡也。拓开巡逻以张兵势。”
- 4.
棋劫释义:亦作“棊劫”。 围棋的劫争。亦用以喻争战。《周书·儒林传·乐逊》:“譬犹棊劫相持,争行先后,若一行不当,或成彼利,诚应捨小营大,先保封域,不宜贪利边陲,轻为举动。”《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三年》:“秦 兗州 刺史 彭超 请攻 沛郡 太守 戴逯 於 彭城,且曰:‘愿更遣重将攻 淮南 诸城,为征南棊劫之势,东西并进,丹阳 不足平也。’”胡三省 注:“棊劫者,以棊势喻兵势也。围棊者,攻其右而敌手应之,则击其左取之,谓之劫。”宋 陆游《初夏》诗:“细煅诗联凭棐几,静思棋劫对楸枰。”参见“劫打”。
- 5.
瑕衅释义:⒈亦作“瑕舋”。可乘之隙;嫌隙,隔阂。《史记·李斯列传论》:“李斯 以閭阎歷诸侯,入事 秦,因以瑕衅,以辅 始皇,卒成帝业。”汉 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每览古今,所由改趣,因缘侵辱,或起瑕舋。”清 方苞《蜀汉后主论》:“夫 孔明 之殁,其年乃五十有四耳,使天假之年,而得乘 司马 氏君臣之瑕衅,虽北定中原可也。”清 陈梦雷《绝交书》:“海贼虽已连和,彼此未忘瑕衅,不若各散流言,使二逆相图,以分兵势。”⒉引申指事端。清 薛福成《乙亥应诏陈言疏》:“﹝西人﹞恃其诈力,要挟多端。违一言而瑕衅迭生,牵一髮而全
- 6.
确斗释义:谓倾全力拼死作战。 《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三年》:“小校 宫彦璋 与士卒谋曰:‘闻 晋王 与 梁 人确鬭,骑兵死伤不少。’”胡三省 注:“确,坚也。凡战者,随兵势而为进退离合。至於确鬭,则两敌相当,用实力而鬭,惟坚耐而用长技乃胜耳。”
- 7.
确鬭释义:谓倾全力拼死作战。 《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三年》:“小校 宫彦璋 与士卒谋曰:‘闻 晋王 与 梁 人确鬭,骑兵死伤不少。’”胡三省 注:“确,坚也。凡战者,随兵势而为进退离合。至於确鬭,则两敌相当,用实力而鬭,惟坚耐而用长技乃胜耳。”
- 8.
羁碍释义:羁绊阻碍。《资治通鉴·唐德宗兴元元年》:“况今 秦 梁 千里,兵势无常,遥为规划,未必合宜。彼违命则失君威,从命则害军事,进退羈碍,难以成功。”胡三省 注:“羈碍者,盖谓欲进,则有所羈而不得进;欲退,则有所碍而不得退也。”
- 9.
计利释义:⒈计算利害。《孙子·计》:“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杜牧 注:“计算利害是军事根本。利害既见听用,然后於常法外,更求兵势以助佐其事也。”三国 魏 阮籍《咏怀》之五二:“是非得失閒,焉足相讥理?计利知术穷,哀情遽能止。”⒉谋利;计较利益。《大爱道比丘尼经》卷下:“其心欢喜,计利一时,即堕生死十五刼中,当作黄门,用是使比丘相增耳。”明 海瑞《赠霜柏陈先生得奖劝序》:“诸弟子之言曰:‘事师三年,二经帮补入学矣,不一见有计利言色。先后进生,自行束修以上,均此诲心待之。’”清 王槐《转漕行》:“下策决 河
- 10.
诇知释义:谓侦察得知。《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臣请筑垒於 博州 东岸以固 河 津,既得以应接东 平,又可以分贼兵势。但虑 彦章 詗知,径来薄我,城不能就。”清 吴伟业《鹿樵纪闻》卷下:“八月既望,詗知 佟 总督生日,引兵袭之。”张篁溪《光复会领袖陶成章革命史》:“时留学生监督 汪大燮 詗知 成章 志,畏 成章 学陆军,多方阻之。”
- 11.
锋鋭释义:⒈刀剑锐利。⒉指锐利的刀剑。⒊尖兵﹐前锋。⒋精兵。⒌指凌厉的气势。⒍指气势凌厉。⒎指卓越的才能。⒏锋利﹔犀利。更多解释刀剑锐利。《吴子·治兵》:“锋鋭甲坚,则人轻战。”指锐利的刀剑。唐 白居易《汉高皇帝亲斩白蛇赋》:“口譟雷霆,手操锋鋭。”尖兵,前锋。《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绍 遣将攻之,连年不能拔”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袁绍 与 瓚 书曰‘……又 乌丸、濊貊,皆足下同州,僕与之殊俗,各奋迅激怒,争为锋鋭。’”精兵。《陈书·高祖纪上》:“应分贼兵势,以弱制强,何故聚其锋鋭
- 12.
阗阗释义:⒈众多、旺盛貌。《诗·小雅·采芑》:“伐鼓渊渊,振旅闐闐。”高亨 注:“闐闐,兵势众盛貌。”唐 欧阳詹《福州南涧寺上方石像记》:“万物闐闐,各由袭沿。”宋 洪迈《夷坚丙志·黄十翁》:“东门外如阳间市肆,往来闐闐。”⒉形容声音洪大。《楚辞·九辩》:“属雷师之闐闐兮,通 飞廉 之衙衙。”晋 左思《蜀都赋》:“车马雷骇,轰轰闐闐,若风流雨散,漫乎数百里间。”唐 贾曾《饯张尚书赴朔方序》:“听闐闐之去鼓,目悠悠之转斾。”清 刘大櫆《重修孙公桥记》:“凿琢礱礪,闐闐殷殷。”
- 13.
鼓下释义:古代军中戮人之处。《左传·襄公十八年》:“其右 具丙 亦舍兵而缚 郭最,皆衿甲面缚,坐于中军之鼓下。”《后汉书·岑彭传》:“光武 知其谋,大怒,收 歆 置鼓下,将斩之。”李贤 注:“中军将最尊,自执旗鼓。若置营,则立旗以为军门,并设鼓,戮人必於其下。”唐 杜牧《台城曲》之二:“王颁 兵势急,鼓下坐 蛮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