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集 [qī jí]
1. 定期的聚会。特指唐·宋时进士及第后按惯例聚集游宴。
期集 引证解释
⒈ 定期的聚会。特指 唐 宋 时进士及第后按惯例聚集游宴。
引宋 赵昇 《朝野类要·期集》:“应举士人,欲共陈其利便,则指定一所在,会集诸人定议,以申明之。行都差注诸大寺院头首,亦集诸头首相聚,定议此人行检,保明甲差,亦谓之期集。”
期集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会课释义:⒈旧时考核官吏成绩或学校考课。⒉文人结社,定期集会,研习功课,传观所作文字,谓之“会课”。
- 2.
周会释义:机关、学校、团体每周一次的定期集会。
- 3.
小録释义:⒈正史以外的一种短篇杂史。唐 刘知几《史通·杂述》:“普天率土,人物弘多,求其行事,罕能周悉。则有独举所知,编为短部。若 戴逵《竹林名士》、王粲《汉末英雄》、萧世诚《怀旧志》,卢子行《知己传》,此之谓小録者也。”⒉宋 新科进士的题名录。《宋史·选举志一》:“﹝ 端拱 元年﹞知贡举 宋白 等定贡院故事……缀行期集,列叙名氏、乡贯、三代之类书之,谓之小録。”
- 4.
探花使释义:⒈亦称“探花郎”。唐 时称进士及第后 杏园 初宴时采折名花的人,常以同榜中最年少的进士二人为之。北宋 因之。唐 李淖《秦中岁时记》:“进士 杏园 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它人先折花,二使皆被罚。”宋 魏泰《东轩笔录》卷六:“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共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⒉鸟名。即桐花凤。元 伊世珍《嫏嬛记》卷中:“桐花凤小於玄鸟,春暮来集桐花,一名‘收香倒掛’,又名‘探花使’。”明 杨慎《桐花凤画扇》:“李之仪 有《阮郎
- 5.
揽头释义:⒈包揽某项事务的头目。《金瓶梅词话》第三八回:“揽头 李智、黄四,派了年例,三万香蜡等料钱粮下来。”《儒林外史》第四回:“託他仍旧到集上庵里请平日相与的和尚做揽头,请大寺八众僧人来念经。”《清史稿·食货志一》:“吉林 放有揽头包领,虽荒疃緜袤,輒刻期集事。”⒉接受。《二刻拍案惊奇》卷七:“青年少寡,那里熬得?待要嫁人,那边厢人闻得他妖淫之名,没人敢揽头。”
- 6.
期集所释义:见“期集院”。
- 7.
期集费释义:亦称“期集钱”。宋 代皇帝赐给新及第进士游宴及造名册的费用。宋 周煇《清波杂志》卷二:“熙寧 五年,詔赐新及第进士钱三千緡,诸科七百緡,为期集费。”宋 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五:“国初进士期集,以甲次高下率钱,刊小録,事游燕。或富而名次卑,所出无几;或贫而名次高,至於假丐。熙寧 六年三月庚申,詔赐进士及第钱三千緡,诸科七百緡,为期集费,一时歆艳,以为盛事。次举 熙寧 九年三月戊寅,练亨甫 奏罢期集钱,止赐钱造小録,及第五百千,诸科二百千,而游燕之费,復率钱为之。至 元祐 三年三月甲戌,詔復增进士钱百万,酒五
- 8.
期集钱释义:见“期集费”。
- 9.
期集院释义:亦称“期集所”。 新科进士聚会的地方。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谢恩》:“饮酒数巡,便起赴期集院。”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期集》:“谢恩后,方诣期集院。”宋 文天祥《纪年录》:“寳祐 四年……时 革斋先生 卧病客邸,予自期集所请朝假,侍汤药。”
- 10.
浮费释义:⒈不必要的开支。《汉书·毋将隆传》:“盖不以本臧给末用,不以民力共浮费。”宋 曾巩《故朝散大夫孙公行状》:“天下所以大困者,在浮费。而浮费之广者,兵为甚。”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成立宣言》:“凡会中捐助各银,皆为帮助国家之用,除此不得动支,以省浮费。”⒉犹浪费。宋 周煇《清波杂志》卷二:“熙寧 五年,詔赐新及第进士钱三千緡,为期集费……贫者或称贷於人,过於浮费。”明 方孝孺《送牟元亮赵士贤归省序》:“古之道不过誉於人,不浮费於辞。”
- 11.
牛录释义:⒈清八旗组织的最早基层单位。 起源于满族早期集体狩猎组织。最初,每一牛录辖十人。以后,所辖丁壮数逐渐扩大到三百人。设统领官一人,称“牛录额真”。⒉借指清兵。
- 12.
词社释义:词人为填词而定期集聚的社团。清 孙枝蔚《与客二十馀人夜发三原赴张果老崖》诗:“何地容词社,太息邦国怀。”郑文焯《鹤道人论词书》:“自乙酉、丙戌之年,余举词社于 吴,即专以连句和 姜 词为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