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戈 [tóu gē]
1. 放下武器。谓休战。
投戈 引证解释
⒈ 放下武器。谓休战。
引汉 扬雄 《解嘲》:“叔孙通 起於枹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得也。”
南朝 陈 徐陵 《移齐文》:“于是 黑山 叛邑,诸城洞开。白虏连羣,投戈请命。”
宋 王安石 《次韵元厚之平戎庆捷》:“投戈更讲诸儒艺,免胄争趋上将风。”
清 侯方域 《颜真卿论》:“禄山 甫叛,而堂堂天子,仓皇西走。 哥舒 老将,一战投戈。”
国语词典
投戈 [tóu gē]
⒈ 休兵,放下武器。
引《文选·扬雄·解嘲》:「叔孙通起于枹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得也。」
《三国志·卷四四·蜀书·姜维传》:「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诣会于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砍石。」
投戈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投戈讲蓺释义:谓在军中仍不废学。后亦泛谓偃武修文。《後汉书·樊準传》:“及 光武皇帝 受命中興,羣雄崩擾,旌旗亂野,東西誅戰,不遑啓處,然猶投戈講蓺,息馬論道。”亦作“投戈講藝”。清 黄遵宪《近世爱国志士歌》序:“日本 自將軍主政凡五百年,世不知有王。德川氏 興,投戈講藝。”
- 2.
授孑释义:授予兵器。 语本《左传·庄公四年》:“楚武王 荆尸,授师孑焉,以伐 随。”杜预 注:“扬雄《方言》:‘孑者,戟也。’”清 顾炎武《禹陵》诗:“投戈降 北固,授孑守 西兴。”
- 3.
散地释义:⒈兵家谓诸侯在自己领地内作战,其士卒在危急时容易逃亡离散,故名。《孙子·九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李筌 注:“卒恃土,怀妻子,急则散,是为散地也。”一说无险可守,士卒意志不坚,易于离散之地。何延锡 注:“地远四平,更无要害,志意不坚而易离,故曰散地。”三国 魏 王弼《周易略例·明爻通变》:“投戈散地,则六亲不能相保;同舟而济,则 吴 越 何患乎异心。”《新唐书·元载传》:“大历 八年,吐蕃 寇 邠寧,议者谓三辅以西无襟带之固,而 涇州 散地不足守。”⒉闲散之地。多指闲散的官职。唐 岑参《虢中酬陕西
- 4.
解甲投戈释义:脱掉盔甲,放下武器。比喻不再战斗。汉扬雄《解嘲》:“叔孙通起于枹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得也。”
- 5.
资屝释义:粮食和草鞋。借指生活资料。语出《左传·僖公四年》:“若出於 陈 郑 之间,共其资粮屝屨,其可也。”《旧唐书·昭宗纪》:“出於饟馈失职,资屝絶供,致此投戈,是乖借箸。”
- 6.
释甲释义:脱下战衣。谓士无戒备。《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庆氏 之马善惊,士皆释甲束马而饮酒,且观优。”亦指罢兵。汉 陈琳《为袁绍上汉帝书》:“虽欲释甲投戈,事不得已。”梁启超《新民说》:“昔 希腊 列邦,干戈相寻,一遇 波斯 之来袭,则忽释甲而相与歃血焉。”
- 7.
雕耗释义:凋敝;衰残。《晋书·地理志上》:“光武 投戈之岁,在彫耗之辰,羣国萧条,併省者八。”《宋书·殷琰传》:“若令足下髮肤不全,儿姪彫耗者,皇天后土,实闻此言。”唐 韩愈《荐士》诗:“逶迤抵 晋 宋,气象日彫耗。”《金史·忠义传四·术甲脱鲁灰》:“国家自迁都以来,境土日蹙,民力彫耗,幸边无事,人稍得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