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臣 [cóng chén]
1. 随从之臣下;侍从之臣。
从臣 引证解释
⒈ 随从之臣下;侍从之臣。
引《史记·秦始皇本纪》:“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
唐 宋之问 《松山岭应制》诗:“尘销清蹕路,云溼从臣衣。”
宋 杨亿 《咸平六年二月十八日扈从宸游因成纪事二十二韵》:“从臣沙苑马,卫士羽林枪。”
明 刘基 《赠杜安道》诗:“当时从臣皆俊良,近侍共推 徐 与 杜。”
清 沉初 《西清笔记·文献纪》:“先是内廷三品以上皆穿红衣,仿御前从臣之例。”
从臣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丹跗释义:指红色的花托。《全唐诗》卷七八四载 神龙 从臣《侍宴桃花园咏桃花应制》诗:“源水丛花无数开,丹跗红萼间青梅。” 明 刘基 《蒋山寺十月桃花》诗:“琳宫玉座同黄土,絳蕋丹跗自緑苔。”
- 2.
九功舞释义:唐 代舞蹈名。 《新唐书·礼乐志十一》:“九功舞者,本名《功成庆善乐》。太宗 生於 庆善宫,贞观 六年幸之,宴从臣,赏赐閭里……帝欢甚,赋诗。起居郎 吕才 被之管絃,名曰《功成庆善乐》。以童儿六十四人,冠进德冠,紫袴褶,长袖,漆髻屣履而舞,号九功舞。”
- 3.
从臣释义:随从之臣下;侍从之臣。《史记·秦始皇本纪》:“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唐 宋之问《松山岭应制》诗:“尘销清蹕路,云溼从臣衣。”宋 杨亿《咸平六年二月十八日扈从宸游因成纪事二十二韵》:“从臣沙苑马,卫士羽林枪。”明 刘基《赠杜安道》诗:“当时从臣皆俊良,近侍共推 徐 与 杜。”清 沉初《西清笔记·文献纪》:“先是内廷三品以上皆穿红衣,仿御前从臣之例。”
- 4.
后乘释义:从臣的车马。 亦泛指随从在后面的车马。
- 5.
定令释义:⒈制定法令。《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定令,令驃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文选·班固<公孙弘传赞>》:“定令则 赵禹、张汤,文章则 司马迁、相如。”李善 注引《汉书》:“张汤 迁太中大夫与 赵禹 共定诸律令。”⒉固定成文的法令。《魏书·世祖纪》:“上无定令,民知何从?”《新唐书·刘子玄传》:“皇太子将释奠国学,有司具仪:从臣著衣冠,乘马。太子从之,因著为定令。”《宋史·职官志十》:“又有年及七十,耄昏不堪牧养而不肯自陈宫观者,復申明旧法,著为定令以律之。”
- 6.
密熟释义:亲近熟悉。宋 苏轼《辨贾易弹奏待罪札子》:“又 秦观 自少年从臣学文,词彩绚发,议论锋起,臣实爱重其人,与之密熟。”
- 7.
帝听释义:dì tīng帝听:皇帝的听闻,主要指从臣子、宫人等地听到的意见或建议.。
- 8.
樵苏客释义:打柴砍草的人。 前蜀 韦庄《婺州屏居蒙右省王拾遗车枉降访》诗:“自为江上樵苏客,不识天边侍从臣。”宋 王安石《破冢》诗之二:“墦间或有樵苏客,未必他年醉饱人。”
- 9.
泰山刻石释义:亦称《封泰山碑》。公元前219年镌立。四面有字,其中一面为前209年所刻东行诏书及从臣姓名。原字相传为李斯手笔,工整圆健,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字体,即小篆。今石刻已毁佚。有宋拓本传世。
- 10.
泰山石刻释义:秦始皇 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登 泰山,丞相 李斯 等为歌颂 秦始皇 统一 中国 的功绩而刻的石碑。 后 二世 于元年(公元前209年)东行郡县时又在背面刻诏书和从臣姓名。相传均为 李斯 书。字体为小篆。传世有 明 安国 旧藏 北宋 拓本,存一百六十五字。清 钱泳《履园丛话·碑帖·秦泰山石刻》:“秦 泰山 石刻,唐 时已亡,今所传者二十九字,二世 之文也。据 宋 人 刘跂 模搨尚有二百廿三字,可读者一百四十有六字。据《集古》、《金石》二録,犹存四十字。本朝 乾隆 初 碧霞元君庙 灾,则併二十九字亦亡之
- 11.
笔翰释义:⒈毛笔。唐 李白《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诗:“今年敕放 巫山 阳,蛟龙笔翰生辉光。”⒉指写作、著述。亦指写作、著述的才能。《南齐书·文学传·丘巨源》:“桂阳王 休范 在 寻阳,以 巨源 有笔翰,遣船迎之,餉以钱物。”南朝 梁元帝《金楼子·立言下》:“任彦升 甲部闕如,才长笔翰,善缉流略,遂有 龙门 之名。”⒊指书画诗文作品。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一挥挥就一笔诗,笔翰与 羲之 无二。”《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二年》:“幸 元符观 资善堂,宴从臣及 寿春郡王 ……并出 寿春郡王 诗什、笔翰示宰相
- 12.
跸路释义:⒈谓古代帝王出行时,禁行人以清道。三国 魏 曹植《孟冬篇》:“蚩尤 蹕路,风弭雨停。”《晋书·石季龙载记上》:“深愿陛下清宫蹕路,思二神为元鉴,不可忽天下之重,轻行斤斧之间。”《痛史》第二四回:“忽然一天传説 元 主回京,蹕路清尘,所有一切闲杂人等,俱要赶絶。”⒉指帝王车驾行经之路。唐 宋之问《松山颂应制》:“尘销清蹕路,云溼从臣衣。”清 龚自珍《题虎跑寺》诗:“南山蹕路丙申开,庚子诗碑锁緑苔。”蔡东藩《清史通俗演义》第七十回:“北狩经年蹕路长,鼎湖 弓剑望 滦阳。”
- 13.
蹈厉释义:形容舞时动作的威武。 后比喻奋发有为,意气昂扬。《礼记·乐记》:“发扬蹈厉之已蚤,何也?”孔颖达 疏:“初舞之时,手足发扬,蹈地而猛厉。”《史记·乐书》引此文,张守节 正义:“蹈,顿足蹋地。厉,颜色勃然如战色也。”宋 曾巩《祭宋龙图文》:“蚤蹈厉於儒官,晚委蛇於从臣。”邹韬奋《抗战以来》二一:“不但整千整百的男青年奋发蹈厉地参加抗战工作,且有整千整百的女青年奋发蹈厉地走出家庭,奔赴前线,不让男同胞专美。”
- 14.
进议释义:谓向皇帝进呈议论得失的奏表。宋 文莹《续湘山野录》:“明肃太后 欲謁太庙,詔礼官草议。时学臣皆以《周官》后服进议。”明 顾起元《客座赘语·乘马衣冠》:“唐 景龙 二年,皇太子将亲释奠於国学,有司草仪注,令从臣皆乘马衣冠。左庶子 刘知几 进议非之。”清 吴振棫《养吉斋馀录》卷八:“翼日进议,復至会议所具论得失。”
- 15.
閲武释义:讲习武事。《晋书·虞溥传》:“溥 从父之官,专心坟籍。时疆埸閲武,人争视之,溥 未尝寓目。”《宋史·礼志二四》:“閲武,仍前代制。太祖、太宗 征伐四方,亲讲武事,故不尽用定仪,亦不常其处。凿讲武池 朱明门 外以习水战。復筑讲武臺城西 杨村,秋九月大閲,与从臣登臺观焉。”元 郑光祖《三战吕布》第一折:“某乃 冀王 袁绍 是也,动而能文,长而閲武,自为官以来,累立战功。”《明史·太祖纪三》:“二月壬午,閲武。”
- 16.
风立释义:犹言风范树立。语本《书·毕命》“树之风声”孔 传:“立其善风,扬其善声。”宋 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二:“噫!前朝侍从臣卓尔风立迺如此,后来罕见之。”
- 17.
馁鬼释义:语出《左传·宣公四年》:“鬼犹求食,若敖氏 之鬼不其馁而!”后因以“馁鬼”指不能享受祭祀之鬼。明 王鏊《震泽长语·官制》:“虚忝 甘泉 之从臣,终作 莫敖 之馁鬼。”参见“馁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