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腴 [gāo yú]
1. 肥沃。
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战国策·赵策》
他们进行了适度的深耕,撒下肥料,努力使土地变得膏腴起来。——《土地》
英[fertile;]
膏腴 引证解释
⒈ 谓(土地)肥沃。
引《战国策·赵策四》:“今媪尊 长安君 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晋 左思 《吴都赋》:“其四野则畛畷无数,膏腴兼倍。”
宋 司马光 《药圃》诗:“三蜀 膏腴地,偏於药物宜。”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因为是广阔的盆地,而且是膏腴的盆地,所以从古以来 四川 号称为‘天府雄区’。”
⒉ 谓食物肥美。亦指肥美的食物。
引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文》:“凡养生之具,岂间定实,或以膏腴夭性,有以菽藿登年。”
《南史·曹武传》:“僕妾蔬食,膳无膏腴。”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以白晳者、柔脆者、膏腴者,充魔王食,以粗材充众魔食。”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鱔膏腴,青苔滑溜……等等。”
⒊ 比喻文辞华美或美辞。
引晋 葛洪 《抱朴子·辞义》:“夫梓豫山积,非班匠不能成机巧;众书无限,非英才不能收膏腴。”
《宋书·礼志一》:“孔子 既没,微言将絶,於是 丘明 退撰所闻而为之传。其书善礼,多膏腴美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
清 姚鼐 《题外甥马器之长夏校经图》诗:“其言若澹泊,其旨乃膏腴。”
⒋ 指富贵或富贵人家。
引《晋书·王国宝传》:“国寳 以中兴膏腴之族,惟作吏部,不为餘曹郎,甚怨望。”
《周书·达奚震传》:“震 虽生自膏腴,少习武艺,然导民训俗,颇有治方。”
唐 高彦休 《唐阙史·崔尚书雪冤狱》:“先是有结客 王可久 者,膏腴之室,岁鬻茗於江湖间,常获丰利而归。”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若夫华族高门,膏腴世爵, 春秋 则代为执政,六朝则世戴金貂。”
国语词典
膏腴 [gāo yú]
⒈ 形容土地肥美。
引三国魏·卫觊〈与荀彧书〉:「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
反贫瘠
⒉ 比喻事物丰富、华美。
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遂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戒。」
膏腴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丰穣释义:⒈犹丰熟。《汉书·王莽传中》:“岁丰穰则充其礼,有灾害则有所损。”唐 韩愈《为宰相贺雪表》:“春云始繁,时雪遂降,实丰穰之嘉瑞,销癘疫於新年。”清 徐昂发《下田雨叹》诗:“水淫不能灾,歉岁成丰穰。”李大钊《青春》:“而神州之域,还其丰穰,復其膏腴矣。”⒉犹丰满;肥沃。明 陶宗仪《辍耕录·淳化阁帖》:“近人多不识阁帖,某家宝藏本,皆非真,真者字极丰穰,有神采。”明 汤显祖《南柯记·御饯》:“南柯,国之大郡,土地丰穰,民物豪盛,非惠政不能治之。”
- 2.
五稼释义:五谷。晋 杜预《论水利疏》:“今者水灾,东南特剧,非但五稼不收,居业并损。”《魏书·天象志三》:“岁主农事,火星以乱气干之,五稼旱伤之象也。”宋 司马光《乞免永兴军路苗役钱札子》:“加之今年亢旱,五稼不熟,人户流移者,已闻不少。”清 曾国藩《复陈右铭太守书》:“膏腴地亩,舍五稼而种罌粟。”
- 3.
倭子释义:我国古代对 日本 人的称呼。 宋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仁宗 时,臺官有弹击教坊 倭 子 郑州来 者,朝中传以为笑。”明 唐顺之《条陈海防经略事疏》:“腹里膏腴之地,二十年前原无 倭 子。”清 褚人穫《坚瓠七集·倭子能诗》:“万历 甲戌三月,倭 子三人,随破船漂至 登州。”
- 4.
地土释义:⒈犹土地;土壤。《新唐书·贾耽传》:“耽 嗜观书……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岨,必究知之。”宋 周煇《清波杂志》卷三:“﹝ 海陵 ﹞ 后土祠 前后地土膏腴,尤宜芍药。”明 沉德符《野获编·户部·西北水利》:“世德 言 天津 濒海荒芜地土,俱可屯粮,宜设法招集开垦。”⒉国土;领土。宋 朱弁《曲洧旧闻》卷八:“本朝地土狭於 汉 唐,而户口如此,岂不为太平之极也。”《七国春秋平话后集》卷中:“乐毅 以 齐 略 宋 地土,分与 魏国 毕昌,还 魏 去了。”《东周列国志》第五八回:“三卿灭 智氏,地土宽饶,百姓悦服
- 5.
地癖释义:谓广置田产的癖好。《旧唐书·忠义传·李憕》:“憕 丰於产业,伊川 膏腴,水陆上田,脩竹茂树,自城及 闕口,别业相望,与吏部侍郎 李彭年 皆有地癖。郑巖,天宝 中仕至 絳郡 太守,入为少府监,田产亚於 憕。”
- 6.
墝瘠释义:亦作“墝塉”。(土地)瘠薄。《三国志·魏志·卢毓传》:“而 譙 土地墝瘠,百姓穷困,毓 愍之,上表徙民於 梁国 就沃衍,失帝意。”《周书·李彦传》:“今可敛以时服,葬于墝塉之地,勿用明器、芻涂及仪卫等。”《新唐书·卢坦传》:“天德 故城地壤墝瘠,北倚山,去 河 远,烽候无所统接。”《天讨·豕常之裔<普告汉人>》:“即此数事观之,则圈地之初,室庐邱基,尽为旗民所有,以膏腴之壤入於旗,以墝瘠之地归之民,而墝瘠之地,仍依膏腴之壤起征,可谓虐政之尤者矣。况当此之时,旗奴逃亡,由旗员句摄,勿关有司。”
- 7.
孳伙释义:繁殖众多。 《新唐书·崔知温传》:“知温 表徙 河 北…… 浑、斛萨 至徙地,顾善水草,亦忘迁。后入朝,过州,谢曰:‘初徙且怨公,今地膏腴,众孳伙,更荷公恩。’皆再拜。”
- 8.
支分释义:⒈分割,分解。 《战国策·秦策三》:“秦 乌能 齐 县衡 韩 魏,支分 方城 膏腴之地以薄 郑?”高诱 注:“支,言细散取之。”唐 白居易《花前感怀兼呈崔相公刘郎中》诗:“四时轮转春常少,百刻支分夜苦长。”⒉古代碎裂犯人肢体的一种酷刑。《后汉书·苏竟传》:“王氏 虽乘閒偷簒,而终婴大戮,支分体解,宗氏屠灭。”《魏书·术艺传·刘灵助》:“战败被擒,斩於 定州,传首 洛阳,支分其体。”《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九年》:“今闻已有密敕下本军,至则支分灭族矣!”胡三省 注:“支分,谓被支解而支体异处也,即冎刑。”⒊
- 9.
无二释义:⒈谓没有异心。《左传·僖公十五年》:“必报德,有死无二。”⒉独一无二。《史记·淮阴侯列传》:“﹝足下﹞诛 成安君,徇 赵,脇燕,定 齐,南摧 楚 人之兵二十万,东杀 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汉书·谷永传》:“将军履上将之位,食膏腴之都,任 周召 之职,拥天下之枢,可谓富贵之极,人臣无二。”汉 王充《论衡·恢国》:“前世龙见不双,芝生无二,甘露一降。”⒊没有两样,相同。《二刻拍案惊奇》卷四:“两个秀才情知是他父亲被害了……次日到街上往来察听,三三两两几处説来,一般无二。”清
- 10.
登年释义:⒈犹延年。 多享年岁。《国语·周语中》:“东门 之位,不若 叔孙,而泰侈焉,不可以事二君;叔孙 之位,不若 季孟,而亦泰侈焉,不可以事三君。若皆蚤世犹可,若登年以载其毒,必亡。”韦昭 注:“登年,多歷年也。”南朝 宋 颜延之《庭诰》:“凡养生之具,岂间定实,或以膏腴夭性,有以菽藿登年。”唐 柳宗元《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登年徒负版,兴役趋伐鼛。”⒉丰年。《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五·唐祀昊天乐章三》:“登年庆栖亩,稔岁贺盈囷。”
- 11.
督亢释义:古地名,战国燕的膏腴之地,今河北省涿州市东南有督亢陂;泛指膏腴之地,亦借指高地或山脉。
- 12.
简淡释义:简朴淡泊。 《南史·谢弘微传》:“弘微 与 琅邪 王惠、王球 并以简淡称。”宋 陆游《幽兴》诗:“身闲诗简淡,心静梦和平。”《明史·都胜传》:“歷任五十七年,所处皆膏腴地,而自奉简淡,日食止豆腐,时因以为号。”
- 13.
脂髓释义:⒈犹精髓。唐 杜甫《寄高使君岑长史》诗:“三年犹疟疾,一鬼不销亡;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⒉比喻人民勤劳所得的财物。清 孙枝蔚《牛饥纪事》诗之十:“更遇催科急,真成脂髓乾。”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编审·编审馀论》:“若弃粮而止论丁,是竭穷甿之脂髓,不足供公家之徭役,而拥连陌之膏腴,反得享安坐之乐佚矣。”
- 14.
膏腴之壤释义:膏腴:土地肥沃;壤:土地。指土地肥沃富饶的地区。
- 15.
膴膴释义:膏腴;肥沃。 《诗·大雅·緜》:“周 原膴膴堇荼如飴。”毛 传:“膴膴,美也。”晋 张载《七哀诗》:“恭文遥相望,原陵鬱膴膴。”唐 辩机《<大唐西域记>赞》:“降生故基,与川原而膴膴;潜灵旧址,对郊阜而茫茫。”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呜呼!不待十年,将见此膴膴中原,已非復吾曹之故国!”
- 16.
边土释义:犹边地。汉 王充《论衡·书虚》:“舜 葬於 苍梧,禹 葬於 会稽,巡守年老,道死边土。”唐 司马扎《古边卒思归》诗:“边土无膏腴,閒地何必争。”清 毛张健《寄衣曲》:“今年寄衣风復雨,不识何时到边土。”
- 17.
连陌释义:⒈街道相连。晋 潘岳《上舍客议》:“十里萧条,则奸宄生心;连陌接馆,则寇情震慑。”⒉阡陌相连。形容区域广阔或田地连片。宋 王珪《年节起居宣祖永安陵太祖永昌陵表》:“万国来庭,犹想献珍之会;五陵连陌,空成拱木之阴。”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编审·编审馀论》:“若弃粮而止论丁,是竭穷甿之脂髓,不足供公家之徭役,而拥连陌之膏腴,反得享安坐之乐。”
- 18.
遗策释义:⒈亦作“遗筴”。亦作“遗筞”。失策;失算。《庄子·外物》:“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筴。”成玄英 疏:“筭计前后钻之凡经七十二,筭计吉凶曾不失中。”《吕氏春秋·贵当》:“荆 有善相人者,所言无遗策。”高诱 注:“遗,犹失也。”北周 庾信《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虏 青犊 之兵,甚有秘计;烧 乌巢 之米,本无遗策。”《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元年》:“向 善商财,计算无遗策。”⒉指前人遗留下来的策略计划。汉 贾谊《过秦论上》:“孝公 既没,惠文、武、昭襄王 蒙故业,因遗策,南取 汉中,西举 巴 蜀,东割膏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