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公凭 公凭的意思
gōngpíng

公凭

简体公凭
繁体公憑
拼音gōng píng
注音ㄍㄨㄥ ㄆ一ㄥ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gōng,(1)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组词】:公正。公心。大公无私。(2)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组词】:公理。公式。公海。公制。(3) 国家,社会,大众。【组词】:公共。公安(社会整体的治安)。公众。公民。公论(公众的评论)。(4) 让大家知道。【组词】:公开。公报。公然。(5) 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例句】:三公(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公子。公主。(6) 敬辞,尊称男子。【组词】:海公。包公。诸公(各位)。(7) 雄性的。【组词】:公母。公畜。(8) 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组词】:公公。外公(外祖父)。(9) 姓。

píng,(1) 靠在东西上。【组词】:凭栏。凭吊(对着遗迹怀念)。(2) 依靠,仗恃。【组词】:凭借。凭靠。凭信。(3) 根据。【组词】:凭票入场。(4) 证据。【组词】:凭据。文凭。凭空。凭证。空口无凭。(5) 由着,听任。【组词】:任凭。听凭。

基本含义

公开地凭证、证明

公凭的意思

公凭 [gōng píng]

1. 官方的证明文件。

公凭 引证解释

⒈ 官方的证明文件。

宋 苏轼 《论高丽买书利害札子》:“臣窃谓立条已经数年,海外无不闻知,而 徐积 犹执前条公凭,影庇私商,往来海外,虽有条贯,实与无同。”
《元典章·户部八·市舶》:“每遇冬讯北风发时,从舶商经所在舶司陈告,请领总司衙门元发下公据公凭。”


国语词典

公凭 [gōng píng]

⒈ 官牒。

宋·苏轼〈论高丽买书利害劄子〉三首之一:「而徐积犹执前条公凭,影庇私商,往来海外,虽有条贯实与无同。」


公凭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信验释义:证据;凭证。《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博 常欲誑耀 淮阳王,即具记 房 诸所説灾异及召见密语,持予 淮阳王 以为信验。”《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二年》:“且赐以公凭,俟官军渡 河 以为信验,人令持数百本去。”
    • 2.
      公凭释义:官方的证明文件。宋 苏轼《论高丽买书利害札子》:“臣窃谓立条已经数年,海外无不闻知,而 徐积 犹执前条公凭,影庇私商,往来海外,虽有条贯,实与无同。”《元典章·户部八·市舶》:“每遇冬讯北风发时,从舶商经所在舶司陈告,请领总司衙门元发下公据公凭。”
    • 3.
      公验释义:官府开具的证件。《隋书·高祖纪下》:“庚寅,勑舍客无公验者,坐及刺史、县令。”宋 王溥《唐会要·逃户》:“见在桑产如无近亲承佃,委本道观察使於官健中取无庄田有人丁者,据多少给付,便与公验,任充永业。”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二》:“唐 宣宗 时,中书门下奏:‘若官度僧尼,有闕,则择人补之,仍申祠部给牒。其欲远游寻师者,须有本州公验。’乃知本朝僧尼出游给公验,自 唐 已然矣。”《元典章·户部八·市舶》:“并依在先旧行关防体例填付舶商。大船请公验,柴水小船请公凭。”
    • 4.
      引目释义:⒈古时获准销售的货物凭单。开列有品种、份量等。《元典章新集·户部·盐法》:“诸衙门并行铺之家,卖讫官盐,限五日赴所属州司县缴纳引目。”《明史·食货志四》:“商人鬻毕,即以原给引目赴所在官司缴之。”《续文献通考·征榷三》:“引目有新旧之混淆,商灶有奸良之杂沓。”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二节:“﹝ 北宋 ﹞海舶出发前必须到市舶司登记,领取公据或公凭、引目。”⒉举目。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二:“恂如 悄声,还引目四顾,生怕有人偷听了去。”

公凭(gongpi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公凭是什么意思 公凭读音 怎么读 公凭,拼音是gōng píng,公凭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公凭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