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极 [jiàn jí]
1. 建立中正之道。语本《书·洪范》“皇建其有极”。孔颖达疏:“皇,大也。极,中也。施政教,治下民,当使大得其中,无有邪僻。”一说谓建立法度、准则。蔡沈集传:“建,立也。极,犹北极之极。至极之义,标准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
3. 指帝王即位。
建极 引证解释
⒈ 建立中正之道。语本《书·洪范》“皇建其有极”。
引孔颖达 疏:“皇,大也。极,中也。施政教,治下民,当使大得其中,无有邪僻。”
一说谓建立法度、准则。 蔡沉 集传:“建,立也。极,犹北极之极。至极之义,标準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
《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庆元八年》:“自 胡紘、刘德秀 去位, 侂胄 亦厌前事,故 鏜 等令言者以‘建极’之説投之。 侂胄 用其言,学禁渐弛。”
⒉ 指帝王即位。
引唐 崔融 《为朝集使于思言等请封中岳表》:“陛下宝命絪緼,元期肸蠁,包混元而建极,宅造化而开阶,剖灵符於天,合至德於地。”
国语词典
建极 [jiàn jí]
⒈ 语本因人君为民之主,故当先自立其大中之道为极则,方能以之教民。后乃以帝王登位为「建极」。
引《书经·洪范》:「皇建其有极。」
例如:「汉高祖建极。」
建极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保和殿释义:殿名。宋 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四:“而 宣和殿 后,又创立 保和殿 者,左右有 稽古、博古、尚古 等诸阁,咸以贮古玉印璽,诸鼎彝礼器,法书图画尽在。”此指 宋 殿。清 代 保和殿 为 紫禁城 内三大殿之一。在 中和殿 后、乾清门 前。始建于 明 代,初建时称 谨身殿,后改名 建极殿。清 顺治 二年改为 保和殿。清 雍正 以后,朝考新进士及每岁除夕筵宴外藩,在此殿进行。
- 2.
大邑释义:⒈犹大邦。殷 周 时尊称上国之词。亦用以自称。《书·武成》:“天休震动,用附我大邑 周。”《孟子·滕文公下》:“惟臣附于大邑 周。”杨伯峻 注:“甲文中有‘大邑 商’‘天邑 周’之辞。金文中亦有‘大邑 周’之辞,不仅别人尊之如此称呼,自称亦如此(‘大邑’即‘天邑’)。”⒉古称王畿、侯国、大夫采地曰邑;尊大之,称“大邑”。《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⒊大的都邑或都会。《书·多士》:“今朕作大邑于兹 洛。”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建天京于金陵论》:“通都大邑,无非名胜之区;建极
- 3.
建极释义:⒈建立中正之道。语本《书·洪范》“皇建其有极”。孔颖达 疏:“皇,大也。极,中也。施政教,治下民,当使大得其中,无有邪僻。”一说谓建立法度、准则。蔡沉 集传:“建,立也。极,犹北极之极。至极之义,标準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庆元八年》:“自 胡紘、刘德秀 去位,侂胄 亦厌前事,故 鏜 等令言者以‘建极’之説投之。侂胄 用其言,学禁渐弛。”⒉指帝王即位。唐 崔融《为朝集使于思言等请封中岳表》:“陛下宝命絪緼,元期肸蠁,包混元而建极,宅造化而开阶,剖灵符於天,合至德於地。”
- 4.
握枢释义:掌握中枢之权。南朝 齐 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朕秉籙御天,握枢临极。”唐 骆宾王《又破设蒙俭露布》:“然则大人拯物,上圣乘时,法乾坤以握枢,体刚柔而建极。”明 沉德符《野获编·吏部一·用违其才》:“本朝如 马端肃、杨襄毅 两太师,前后握枢秉銓,俱有称於时,真全才也。”
- 5.
殿阁释义:⒈殿堂楼阁。《汉书·王莽传下》:“夏,蝗从东方来,蜚蔽天,至 长安,入 未央宫,缘殿阁。”唐 元稹《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诗:“荣光飘殿阁,虚籟合笙竽。”元 刘祁《归潜志》卷十三:“树木丛阴中,殿阁屹然四五所。”⒉宋 代大学士皆带殿阁衔,以崇其资望,如 集贤殿、右文殿 之类。明 清 两代,大学士为内阁长官,仍以殿阁名入衔,如 明 之 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清 之 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 等。故宰执又通称为“殿阁”。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顺治 十五年,改内
- 6.
皇极殿释义:明 宫殿名。 本名 奉天殿,清 改名 太和殿,为皇帝视朝之所。在今 北京市 故宫 内。明 刘若愚《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皇极殿,即 奉天殿 也,金砖玉瓦。”清 黄宗羲《明司马澹若张公传》:“皇极殿 工已抵八九,止用银壹百伍拾万两。”《日下旧闻考·宫室·明一》:“上曰 皇极殿,中曰 中极殿,后曰 建极殿,所谓三大殿也。”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六章:“崇祯 十五年二月十八日晚上,月亮刚升上 皇极殿 的琉璃觚棱。”
- 7.
皇极门释义:明 代 皇极殿 前的正门。在今 北京市 故宫 正门内。明 刘若愚《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皇极门 即 奉天门 也。俗所云锣儿天,铜壶滴漏在此。”清 孙承泽《天府广记·宫殿》:“皇极门 内东曰 文昭阁,西曰 武成阁。上曰 皇极殿,中曰 中极殿,后曰 建极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