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儋耳 儋耳的意思
dāněr

儋耳

简体儋耳
繁体
拼音dān ěr
注音ㄉㄢ ㄦ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dān dàn,(1) 〔儋县〕地名,在中国海南省。(1) 同“擔”,负荷。

ěr,(1)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例句】:耳背(bèi)。耳垂。耳鬓厮磨(mó)。耳穴。耳聪目明。耳濡目染。(2) 像耳朵的东西。【组词】:木耳。银耳。(3)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组词】:耳房。鼎耳。(4) 听说。【组词】:耳闻。耳软。耳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5)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组词】:想当然耳。(6)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例句】:“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基本含义

形容人的听力非常敏锐,能够听到很远的声音。

儋耳的意思

儋耳 [dān ěr]

1. 一种古代西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雕镂其颊,皮连耳廓,分为数支,下垂至肩,作为妆饰。

2. 古代北方国名。

4. 古代南方国名。又名离耳。汉元鼎六年内属,称儋耳郡。在今海南岛儋县。

儋耳 引证解释

⒈ 一种古代西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雕镂其颊,皮连耳廓,分为数支,下垂至肩,作为妆饰。参阅《后汉书·明帝纪》 李贤 注。

《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哀牢 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则至肩而已。”
唐 张说 《宋公遗爱碑颂》:“虽有文身凿齿,被髦儋耳,衣卉麵木,巢山馆水,种落异俗而化齐,言语不通而心喻矣。”

⒉ 古代北方国名。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 儋耳 之国, 任 姓, 禺号 子,食穀。”

⒊ 古代南方国名。又名 离耳。汉 元鼎 六年内属,称 儋耳郡。在今 海南岛 儋县。

《史记·货殖列传》:“九疑 苍梧 以南至 儋耳 者,与 江 南大同俗,而 杨 越 多焉。”
《文选·左思<吴都赋>》:“儋耳 黑齿 之酋, 金邻 象郡 之渠。”
刘逵 注:“儋耳 人鏤其耳匡。”
唐 沉佺期 《初达驩州》诗:“水行 儋耳 国,陆行 雕题 藪。”
宋 苏轼 《桄榔庵铭》:“东坡居士,謫于 儋耳。”
清 管抡 《蛮中作》诗:“从来圣世要荒外, 儋耳 龙场 自有人。”
《说文·耳部》“聸,垂耳也。从耳詹声。南方有 聸耳国” 清 段玉裁 注:“古祇作‘耽’,一变为 聸耳,再变则为 儋耳 矣。”


儋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交趾释义:亦作“交阯”。原为古地区名,泛指 五岭 以南。汉武帝 时为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 广东、广西 大部和 越南 的北部、中部。东汉 末改为 交州。越南 于十世纪三十年代独立建国后,宋 亦称其国为 交趾。《礼记·王制》:“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汉书·武帝纪》:“遂定 越 地,以为 南海、苍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郡。”宋 赵汝适《诸蕃志·交趾国》:“交趾,古 交州,东南薄海,接 占城,西通 白衣蛮,北抵 钦州,歷代置守不絶。”
    • 2.
      儋耳释义:⒈一种古代西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 雕镂其颊,皮连耳廓,分为数支,下垂至肩,作为妆饰。《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哀牢 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则至肩而已。”唐 张说《宋公遗爱碑颂》:“虽有文身凿齿,被髦儋耳,衣卉麵木,巢山馆水,种落异俗而化齐,言语不通而心喻矣。”参阅《后汉书·明帝纪》李贤 注。⒉古代北方国名。《山海经·大荒北经》:“有 儋耳 之国,任 姓,禺号 子,食穀。”⒊古代南方国名。又名 离耳。汉 元鼎 六年内属,称 儋耳郡。在今 海南岛 儋县。《史记·货殖列传》:“九
    • 3.
      吠狗释义:⒈看守门户的狗。 闻声则吠,故称。《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吏人之与 叔孙 居於 箕 者,请其吠狗,弗与。”孔颖达 疏:“狗有吠守者,有主猎者……吏人请 叔孙 乞其吠守之狗。”《新唐书·李栖筠传》:“宿贼 张度 保 阳羡 西山,累年吏讨不克。至是发卒捕斩,支党皆尽,里无吠狗。”宋 苏轼 有《余来儋耳得吠狗》诗。⒉古地名。《国语·齐语》:“反其侵地 柴夫、吠狗。”韦昭 注:“燕 之二邑。”
    • 4.
      宸旒释义:帝王之冠。借指帝王。唐 无名氏《梅妃传》:“忆昔 太液 清波,水光荡浮,笙歌燕赏,陪从宸旒。”明 陈汝元《金莲记·首引》:“幸 子由 申救,远謫 黄州,不久量移 儋耳,重拜宸旒。”明 沉德符《野获编·礼部·笏囊佩袋》:“嘉靖 初年,世宗 升殿,尚宝卿 谢敏行 以故事捧宝逼近宸旒,其佩忽与上佩相纠结,赖中官始得解。”
    • 5.
      暗麝释义:犹暗香。宋 陈善《扪虱新话·花木》:“闽 广 市中妇女喜簪茉莉,东坡 所谓暗麝著人者也。”《广群芳谱·花谱二二·茉莉》:“东坡 謫 儋耳,见 黎 女竞簪茉莉,戏书几间云:‘暗麝著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檳榔。’”
    • 6.
      珠厓释义:亦作“珠崖”。地名。在 海南省 琼山县 东南。汉 武帝 元鼎 六年定 越 地,以为 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厓、儋耳 郡。后 珠厓 等郡数反叛,贾捐之 上疏请弃 珠厓,以恤 关东,元帝 从之,乃罢 珠厓郡。事见《汉书·武帝纪》及《贾捐之传》。后以“珠厓”泛指边疆地区。唐 宋之问《早发韶州》诗:“炎徼行应尽,回瞻乡路遥。珠厓 天外郡,铜柱海南标。”明 张煌言《答赵安抚书》:“以滨海之赋,畀我海上之师……匪直暂解兵争,亦以稍甦民困。是 珠崖 虽弃,休息宜然。”清 黄遵宪《书愤》诗:“一自
    • 7.
      缓耳释义:⒈垂耳。⒉古地名。即儋耳。
    • 8.
      罢弃释义:废除。《汉书·地理志下》:“武帝 元封 元年略以为 儋耳、珠厓郡 …… 元帝 时遂罢弃之。”
    • 9.
      贯头释义:⒈古代某些民族在布匹中央挖一圆洞套入头颈,作为衣服。 《汉书·地理志下》:“自 合浦、徐闻 南入海,得大州,东西南北方千里,武帝 元封 元年略以为 儋耳、珠崖郡。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颜师古 注:“著时从头而贯之。”《后汉书·东夷传·倭》:“女人被髮屈紒,衣如单被,贯头而著之。”《三国志·吴志·薛综传》:“椎结徒跣,贯头左袵。”借指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清 刘大櫆《送张福清序》:“先生仁人长者,以仁人长者,膺重任,治僻壤贯头鴃舌之民,民何修而得此也。”⒉借指钱钞。《禅真后史》第十一回:“﹝ 葛鵻

儋耳(daner)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儋耳是什么意思 儋耳读音 怎么读 儋耳,拼音是dān ěr,儋耳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儋耳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