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散 [huáng sàn]
1. 指黄门侍郎与散骑常侍。两者同为门下省官员,晋以后,共掌尚书奏事,故合称黄散。
3. 指黄色药粉。
黄散 引证解释
⒈ 指黄门侍郎与散骑常侍。两者同为门下省官员, 晋 以后,共掌尚书奏事,故合称黄散。
引《晋书·陈寿传》:“杜预 将之镇,復荐之於帝,宜补黄散。”
唐 卢照邻 《释疾文》:“自谓明主以令僕相待,朝廷以黄散为经。”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官名地名从省》:“六朝 人称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为黄散。”
⒉ 指黄色药粉。
引汉 刘向 《列仙传·崔文子》:“文 拥朱幡繫黄散,以徇人门,饮散者即愈,所活者万计。后去在 蜀 卖黄散。”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崔文黄散、草玉酒、黄庭丸、皇符、老子领中符、赤鬚子桃花府,皆有良効者也。”
《南史·宋纪上·武帝》:“帝先患手创,积年不愈,沙门有一黄药,因留与帝,既而忽亡,帝以黄散傅之,其创一傅而愈。”
黄散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侍官释义:⒈侍中、常侍之官。《南齐书·陆澄传》:“魏 晋 以来,不欲令臣下服衮冕,故位公者加侍官。”《资治通鉴·晋安帝元兴三年》:“玄 移还上宫,召侍官皆入止省中。”胡三省 注:“侍官,自侍中至黄散之属。”⒉在宫廷中轮番宿卫的军士。《周书·武帝纪上》:“﹝ 建德 三年﹞十二月……改诸军军士并为侍官。”《新唐书·兵志》:“故时府人目番上宿卫者曰侍官,言侍卫天子;至是,卫佐悉以假人为童奴,京师人耻之,至相駡辱必曰侍官。”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五章第三节:“其后又把府兵的军士改称侍官,表示府兵从属于皇帝,作皇帝的侍从
- 2.
散板释义:⒈〈方〉散架,分开。 ⒉一种京剧板式。节奏自由,可据唱词内容自由发挥。如西皮散板、二黄散板。
- 3.
朱旛释义:亦作“朱幡”。红色的旗幡。尊显者所用。汉 刘向《列仙传·崔文子》:“后有疫气,民死者万计。长吏之 文 所请救。文 拥朱旛繫黄散以徇人门。饮散者即愈,所活者万计。”唐 李益《大礼毕皇帝御丹凤门改元建中大赦》诗:“灵鸡鼓舞承天赦,高翔百尺垂朱幡。”元 姚燧《阳春曲》:“金鱼玉带罗袍就,皂盖朱幡赛五侯。”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绛妃》:“伤哉緑树犹存,簌簌者绕墙自落;久矣朱旛不竖,娟娟者霣涕谁怜?堕溷沾篱,毕芳魂於一日;朝荣夕悴,免荼毒以何年?”
- 4.
绛衣释义:深红色衣服。 古代军服常用绛色。《汉书·五行志下之上》:“成帝 绥和 二年八月庚申,郑通里 男子 王褒 衣絳衣小冠,带剑入北司马门殿东门。”北齐 颜之推《观我生赋》:“摄絳衣以奏言,忝黄散於官谤。”王利器 曰:“絳衣谓戎服……摄絳衣,盖指释褐以军功加镇西墨曹参军而言。”《隋书·李德林传》:“孝徵 曰:‘德林 久滞絳衣,我常恨 彦深 待贤未足。’”
- 5.
胶黄散释义:名称:胶黄散 组成:阿胶1两,蒲黄半两。
- 6.
蛾黄散释义:名称:蛾黄散 组成:黄柏、寒水石各等分。
- 7.
负局释义:⒈“负局先生”的省称。南朝 梁 刘孝标《东阳金华山栖志》:“可以养性消痾,还年驻色,不藉 崔文 黄散,勿用负局紫丸。”前蜀 贯休《寄天台叶道士》诗:“负局高风不可陪,王霄峯 北置楼臺。”⒉背负磨镜箱。亦指磨镜。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三:“黄叶溪头村路长,挫针负局客郎当。”参见“负局先生”。
- 8.
黄散释义:⒈指黄门侍郎与散骑常侍。两者同为门下省官员,晋 以后,共掌尚书奏事,故合称黄散。《晋书·陈寿传》:“杜预 将之镇,復荐之於帝,宜补黄散。”唐 卢照邻《释疾文》:“自谓明主以令僕相待,朝廷以黄散为经。”清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官名地名从省》:“六朝 人称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为黄散。”⒉指黄色药粉。汉 刘向《列仙传·崔文子》:“文 拥朱幡繫黄散,以徇人门,饮散者即愈,所活者万计。后去在 蜀 卖黄散。”晋 葛洪《抱朴子·杂应》:“崔文黄散、草玉酒、黄庭丸、皇符、老子领中符、赤鬚子桃花府,皆有良効者也。”《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