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ǎn,(1) 仰面倒下,放倒。【组词】:偃卧。偃仆。偃仰(俯仰,喻随俗应付)。偃旗息鼓。(2) 停止。【组词】:偃息。偃武修文。(3) 古同“堰”,堤坝。
qí,(1) 用布、纸、绸子或其他材料做成的标识,多是长方形或方形。【组词】:旗子。旗帜。旗号。旗舰。旗手。(2) 中国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共分八旗,后又建立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特指属于满族的。【例句】:旗人(满族人)。旗籍。旗袍。(3)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相当于县。
xī,(1) 呼吸时进出的气。【组词】:鼻息。喘息。叹息。窒息。瞬息万变。(2) 停止,歇。【组词】:休息。歇息。息怒。息兵。息事宁人。息止。平息。偃旗息鼓。(3) 繁殖,滋生。【组词】:休养生息。滋息。(4) 音信。【组词】:消息。信息。(5) 儿女。【组词】:子息。(6) 利钱。【例句】:息率(lǜ)。利息。月息。
gǔ,(1)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例句】:鼓乐(yuè)。鼓角(jiǎo)。大鼓。(2)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组词】:耳鼓。石鼓。(3)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组词】:鼓吹。鼓噪。(4) 发动,使振作起来。【组词】:鼓励。鼓动。鼓舞。一鼓作气。(5) 高起,凸出。【组词】:鼓包。鼓胀。(6) 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
1. 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也指停止战斗。比喻停止做某事。
例突厥受诏,则诸蕃君长必相率而来。虽偃旗息鼓,高枕有余矣。——《旧唐书·裴光庭传》
英[call off the army maneuvers; cease(stop) all military activities and lie low; lower the flags and silence the drums;]
⒈ 放倒军旗,停敲军鼓,指军队隐蔽行动,不暴露目标。
引《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成都 既定,以 云 为翊军将军” 裴松之 注引《赵云别传》:“云 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 云 有伏兵,引去。”
明 徐复祚 《投梭记·阴伏》:“听我号令:偃旗息鼓如安寝,啣枚持口噤。兔脱莫留停,狙击要详审。”
亦作“偃旗卧鼓”、“偃旗仆鼓”。 《梁书·王僧辩传》:“及贼前锋次 江口,僧辩 乃分命众军,乘城固守,偃旗卧鼓,安若无人。”
《旧唐书·伊慎传》:“慎 列树三栅,相去数里,偃旗卧鼓。於中栅声鼓,三栅悉兵以击,贼众大乱。”
宋 苏洵 《权书·法制》:“偃旗仆鼓,寂若无气,严戢兵士,敢譁者斩。”
⒉ 休军罢战。
引《新唐书·裴光庭传》:“突厥 受詔,则诸蕃君长必相率而来,我偃旗息鼓,不復事矣。”
杨朔 《西江月--井冈山写怀之二》:“敌人当晚上就偃旗息鼓,逃得无影无踪。”
⒊ 喻指无声无息地停止行动。
引《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但是煌煌天使,奉旨而来,难道就此偃旗息鼓,一问不问吗?”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七三》:“但先前利用过我的人,现在见我偃旗息鼓,遁迹海滨,无从再来利用,就开始攻击了。”
⒈ 军队放倒旌旗,停敲战鼓,肃静无声,不露行踪。也作「掩旗息鼓」、「偃旗卧鼓」、「卧鼓偃旗」、「卧旗息鼓」。
引《三国志·卷三六·蜀书·赵云传》南朝宋·裴松之·注:「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后用以比喻事情中止,不再进行。《文明小史·第二一回》:「那年正想得个京察,简放道府出来,偏偏遇著匪乱,就此偃旗息鼓的携眷出京。」
近鸣金收兵 销声匿迹
反大张旗鼓 重振旗鼓
1.没想到他突然宣布退选,偃旗息鼓地携妻出国。
2.两年前,他就偃旗息鼓,不再搞文学创作了。
3.难道“偃旗息鼓”就是“圆满结束”的意思?
4.海湾危机总有偃旗息鼓的时候。
5.他已经在文学界偃旗息鼓,下海经商了。
6.此行既是偷袭,当然得偃旗息鼓,隐密行踪。
7.闢建游乐场一事本已成熟,但大地震后,偃旗息鼓,无人再提。
8.对方既然竖起白旗,我们就暂时偃旗息鼓,静观其变吧!
9.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的色彩,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是艳丽,愈加
10.我军势弱,可偃旗息鼓,埋伏于此,俟机攻其不备。
11.连续打了几天仗,敌军突然偃旗息鼓,不知有何阴谋?
12.在酷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连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
13.一场竞选闹剧就这样偃旗息鼓了。
14.得饶人处且饶人,你们的争执就偃旗息鼓吧!
15.经过一天的激战,双方偃旗息鼓。
16.立交桥建成后,往日的拥挤不存在了,红绿灯也偃旗息鼓了。
17.让我军来个欺敌之计,大开寨门,偃旗息鼓,引敌入彀。
18.我看这事就偃旗息鼓吧,再斗下去没完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