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 [zhōng xiāng]
1. 乡中。指中阳里。
中乡 引证解释
⒈ 乡中。
⒉ 指 中阳里。
引《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沉迹 中乡,飞名帝録。”
李善 注:“中乡,即 中阳里 也,《汉书》曰:高祖,中阳里 人。”
中乡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乡泪释义:思乡的眼泪。南朝 梁 江淹《望荆山》诗:“岁晏君如何,乡泪各沾衣。”唐 司空图《长亭》诗:“梅雨和乡泪,终年共酒衣。”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小琅玕山馆诗》:“客中乡泪随春尽,身外閒愁借酒消。”
- 2.
刻志释义:犹笃志。 志向专一。《新唐书·李渤传》:“渤 耻之,不肯仕,刻志於学。”《续资治通鉴·南宋理宗端平三年》:“了翁 刻志问学,几四十年。”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宫梦弼》:“刻志下帷,三年中乡选。乃躬齎白金往酬 刘媪。”
- 3.
唐伯虎释义:明 代画家、文学家 唐寅,字 伯虎,一字 子畏,号 六如居士、桃花庵主 等。吴县(今属 江苏)人。学画于 周臣。年二十九中乡试第一,会试时因涉及科场舞弊案而遭革黜,遂愤弃功名,寄情山水,以卖画作文为生。平生擅山水、人物、花鸟,与 沉周、文徵明、仇英 合称“明四家”。又善书法,工诗文,有《六如居士全集》。因落拓不羁,且负才名,故小说、戏曲中多敷演其故事。
- 4.
失解释义:唐 制,举进士者皆由地方发送入试,称为解。解,解送,发送。故科举时中乡榜者称发解,不中者称落解或失解。
- 5.
头场释义:指乡试或会试的第一场考试。 也称首场、初场。明 清 两代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各分三场,中选的关键在第一场。《儒林外史》第二回:“那时头场,初九日,天色将晚,第一篇文章还不曾做完,自己心里疑惑。”《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等我把头场的诗文抄出来,好预备着亲友们要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二回:“﹝ 温月江 ﹞正打算拿头场首艺念给老婆听听,以自鸣其得意。”参阅《明史·选举志二》、《清史稿·选举志三》。
- 6.
祖墓释义:祖宗坟墓。《旧唐书·冯宿传》:“丱岁随父 子华 庐祖墓,有灵芝白兔之祥。”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筑墓除妖》:“永乐 十二年,﹝ 张惠 ﹞中乡举归,郎谓族人曰:‘祖墓荆榛岁久,为子孙者,安可坐视。’”清 顾炎武《杨氏祠堂记》:“其后人於是即祖墓之旁,建屋三楹为祠堂,以奉其先人,竝诸父兄子姓之亡者。”
- 7.
絓漏释义:同“掛漏”。犹遗漏。语本 唐 韩愈《南山》诗:“团辞试提挈,挂一念万漏。”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三·两中乡试》:“余再三繙閲,始得之,其他絓漏必尚多也。”清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隋书二·经籍志二》:“然史臣自言於旧録之外,更有附入,则有附有否,难辞絓漏之咎矣。”
- 8.
经魁释义:明 清 科举考试分五经取士,每科乡试及会试的前五名即分别于五经中各取其第一名,称为经魁。《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正想之际,只听得外面叫喊连天,锣声不絶,扯住讨赏,报 灿若 中了第三名经魁。”清 李渔《巧团圆·哗嗣》:“众:‘报中乡试第四名经魁,快写赏单。’”陆云标《庚申年陈墓镇记略》:“陈俊臺 係乙酉科经魁 陈竺生 之子,现已游廩食粟。”
- 9.
羁望释义:客中乡思。
- 10.
黾池释义:⒈古地名。 即 渑池。《史记·商君列传》:“秦 发兵攻 商君,杀之於 郑 黽池。”司马贞 索隐:“郑 黽池 者,时 黽池 属 郑 故也。”⒉县名。汉 置,即今 河南省 渑池县。《汉书·地理志上》:“宜阳,在 黽池 有铁官也。黽池,高帝 八年復 黽池 中乡 民。景帝 中二年初城,徙万家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