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分庭抗礼 分庭抗礼的意思
fēntíngkàng

分庭抗礼

简体分庭抗礼
繁体分庭抗禮
拼音fēn tíng kàng lǐ
注音ㄈㄣ ㄊ一ㄥˊ ㄎㄤˋ ㄌ一ˇ
结构ABCD式
字数4字词语

拆字解意

fēn fèn,(1) 区划开。【组词】:分开。划分。分野(划分的范围)。分界。分明。条分缕析。分解。(2) 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组词】:分发。分忧。分心劳神。(3) 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组词】:分会。分行(háng )。(4) 散,离。【组词】:分裂。分离。分别。分崩离析。分门别类。(5) 辨别。【组词】:区分。分析。(6) 区划而成的部分。【组词】:二分之一。(7) 一半。【例句】:人生百年,昼夜各分。春分。秋分。(1) 名位、职责、权利的限度。【组词】:分所当然。身分。分内。恰如其分。安分守己。(2) 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组词】:成分。天分(天资)。情分(情谊)。(3) 料想。【例句】:“自分已死久矣”。(4) 同“份”,属于一定的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组词】:知识分子。

tíng,(1) 堂阶前的院子。【组词】:庭院。庭园。庭除(“除”,台阶)。(2) 厅堂。【组词】:庭宇。庭闱(父母所属内室,借指父母)。庭训(父亲的教诲,亦指家教)。家庭。(3) 审判案件的处所或机构。【组词】:法庭。(4) 古同“廷”,朝廷。

kàng,(1) 抵御。【组词】:抗击。抗争。抗拒。抵抗。顽抗。(2) 拒绝。【组词】:抗议。抗上。抗命。抗税。(3) 对等。【例句】:抗衡(力量不相上下的对抗)。

lǐ,(1) 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组词】:婚礼。丧(sāng)礼。典礼。(2) 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例句】:礼教(jiào)。礼治。克己复礼。(3)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组词】:礼让。礼遇。礼赞。礼尚往来。先礼后兵。(4) 表示庆贺、友好或敬意所赠之物。【组词】:礼物。礼金。献礼。(5) 古书名,《礼记》的简称。(6) 姓。

基本含义

形容双方地位相等,礼节周全,互相对待客气。

分庭抗礼的意思

分庭抗礼 [fēn tíng kàng lǐ]

1. 抗:对等相当,也作“伉”。原意为宾主分处庭院两边,相对设礼,以平等之礼相待。后喻指平起平坐,相互对立。

偏据一偶,分庭抗礼。

[stand up to sb.as an equal; act independently and defiantly; make rival claims as an equal; match one's wits; treat sb. as an equal;]

分庭抗礼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分庭伉礼”。

⒉ 以平等之礼节相见。古代宾主相见时,主人站在庭院的东边,客人站在西边,相对行礼,以示平等。

《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
《史记·货殖列传》:“﹝ 子贡 ﹞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宋 程大昌 《演繁露·东乡》:“《曲礼》説曰:‘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则是客与主人敌礼者,即居西对东,以与主人匹,所谓分庭抗礼者也。”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忙了几日, 匡超人 又进城去谢知县。知县此番便和他分庭抗礼,留着吃了酒饭,叫他拜做老师。”

⒊ 彼此地位相同或势力相等,可以抗衡。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本朝内官之制》:“近日内务府大臣多由僚属骤迁,又无重臣兼领,故敬事房总管辈多与诸大臣分庭抗礼,无復统辖之制。”


国语词典

分庭抗礼 [fēn tíng kàng lǐ]

⒈ 彼此的关系对等,以平等的礼节相见。比喻平起平坐,地位相当。也作「分庭伉礼」。

《儒林外史·第四〇回》:「但凡做的来,萧云仙就和他分庭抗礼,以示优待。」

平分秋色 平起平坐

和衷共济 自甘雌伏


分庭抗礼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平起平坐释义:比喻地位相当,身份不分高低。
    • 2.
      平分秋色释义:比喻双方各得一半。 宋李朴《中秋》诗:“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分庭抗礼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和衷共济释义: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衷:内心。济:渡水。

分庭抗礼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分庭伉礼释义: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同“分庭抗礼”。
    • 2.
      宣差释义:⒈帝王派遣的使者。宋 孟珙《蒙鞑备录·奉使》:“彼奉使曰宣差。自皇帝或国王处来者,所过州县及官兵头目处,悉来尊敬,不问官之高卑,皆分庭抗礼。”《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三年》:“全 欲朝廷不为备,且不遽絶其给,乃挟 蒙古 李 宋 二宣差以虚喝朝廷,然 蒙古 实未尝资 全 兵。”清 洪昇《长生殿·神诉》:“则俺在庙里安身,忽听得空中唤取,则他那天上宣差,有俺甚地头事务。”⒉供传唤役使的差人。《金史·李喜住传》:“有 李喜住 者,本 宿州 众僧奴 下宣差。”
    • 3.
      此番释义:这次。清 李渔《奈何天·崖略》:“此番破尽传奇格,丑旦联姻真叵测。”《儒林外史》第十七回:“知县此番便和他分庭抗礼,留着吃了酒饭,叫他拜做老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六回:“他此番回到家乡,先不到家,在外面捱到天黑,方才掩了回去。”
    • 4.
      监军释义:古代官名。唐以前为临时差遣,唐后期于各镇及出征讨叛之军中,以宦官为监军,与统帅分庭抗礼。明以御史等官为之,掌稽核功罪赏罚。清代废。
    • 5.
      等礼相亢释义:犹言分庭抗礼。以平等之礼相待。

分庭抗礼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分庭伉礼释义: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同“分庭抗礼”。
    • 2.
      宣差释义:⒈帝王派遣的使者。宋 孟珙《蒙鞑备录·奉使》:“彼奉使曰宣差。自皇帝或国王处来者,所过州县及官兵头目处,悉来尊敬,不问官之高卑,皆分庭抗礼。”《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三年》:“全 欲朝廷不为备,且不遽絶其给,乃挟 蒙古 李 宋 二宣差以虚喝朝廷,然 蒙古 实未尝资 全 兵。”清 洪昇《长生殿·神诉》:“则俺在庙里安身,忽听得空中唤取,则他那天上宣差,有俺甚地头事务。”⒉供传唤役使的差人。《金史·李喜住传》:“有 李喜住 者,本 宿州 众僧奴 下宣差。”
    • 3.
      此番释义:这次。清 李渔《奈何天·崖略》:“此番破尽传奇格,丑旦联姻真叵测。”《儒林外史》第十七回:“知县此番便和他分庭抗礼,留着吃了酒饭,叫他拜做老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六回:“他此番回到家乡,先不到家,在外面捱到天黑,方才掩了回去。”
    • 4.
      监军释义:古代官名。唐以前为临时差遣,唐后期于各镇及出征讨叛之军中,以宦官为监军,与统帅分庭抗礼。明以御史等官为之,掌稽核功罪赏罚。清代废。
    • 5.
      等礼相亢释义:犹言分庭抗礼。以平等之礼相待。

分庭抗礼造句

1.唐代虽有不少着名诗人,但恐怕只有杜甫能和李白分庭抗礼吧!

2.在补教界里,这两家老字号长久以来一直都是分庭抗礼,学生人数不相上下。

3.在杂文方面,没有人可以与鲁迅分庭抗礼

4.战国时代各国君主求才若渴,一遇贤才,必是分庭抗礼,倍加礼遇。

5.他学了几年的二胡,近来进步神速,已经能和师傅分庭抗礼了。

6.他敢和我分庭抗礼,真是胆大妄为。

7.一个是短跑金牌,一个是长跑健将,如今在这场比赛中分庭抗礼,不知谁会胜出?

8.大家都没想到平日看似娇弱的女生,在拔河赛中居然能和男生队分庭抗礼,形成激烈的拉锯战。

9.这虽然是个私人美术馆,但馆内艺术品的价值足与罗浮宫分庭抗礼,所以会有那么严密的保全系统。

10.他虽然还是个学生,但在诗学上的造诣已足以和着名学者分庭抗礼

11.他纵横商场数十年,晚年想退休享福,但唯一的独子却不愿接手,甚至还另起炉灶与他分庭抗礼

12.如今孩子大了,如果在言语、行为上不注意,他就会和我们分庭抗礼

13.在补教界裡,这两家老字号长久以来一直都是分庭抗礼,学生人数不相上下。

14.经过一年多的严格训练,我终於能够与上届冠军分庭抗礼,一较长短。

15.实际上,妖精聪明极了,完全有能力与巫师分庭抗礼

16.经过一年多的严格训练,我终于能够与上届冠军分庭抗礼,一较长短。

17.国要加速发展,尽快强大起来,就可以与美国在国际舞台上分庭抗礼、一争高下了。

18.他自立门户,与老师分庭抗礼

19.公主乃金枝玉叶,妾岂敢与公主分庭抗礼

分庭抗礼(fentingkangl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分庭抗礼是什么意思 分庭抗礼读音 怎么读 分庭抗礼,拼音是fēn tíng kàng lǐ,分庭抗礼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分庭抗礼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