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 [yōu yōu]
1. 鹿的叫声。
例呦呦鹿鸣。
英[the cry of deer;]
呦呦 引证解释
⒈ 象声词。鹿鸣声。
引《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毛 传:“鹿得蓱呦呦然鸣而相呼。”
三国 魏 曹丕 《短歌行》:“呦呦游鹿,衔草鸣麑。”
端木蕻良 《浑河的急流》:“四处没有一丝的阴影儿,草原上呦呦的听着鹿鸣。”
⒉ 象声词。亦指小动物的叫声。
引清 东轩主人 《述异记·狐祟》:“狐呦呦有声。”
⒊ 象声词。哭泣声或口中发出的低微声音。
引唐 白居易 《新丰折臂翁》诗:“应作 云南 望乡鬼,万人塚上哭呦呦。”
宋 曾巩 《一鹗》诗:“窟穴呦呦哭九子,帐前活送双青猱。”
《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太子 广 拜 素 曰:‘帝呼不应,喉中呦呦有声。’”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褦襶》:“﹝官﹞戯之曰:‘汝能为沽酒乎?’声呦呦,似应诺然。”
《十月》1981年第2期:“﹝她﹞躺在他怀里呦呦哭了。”
国语词典
呦呦 [yōu yōu]
⒈ 状声词。形容鹿鸣声。
引《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唐·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诗:「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呦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择音释义:选择善音。一说谓选择荫庇之处。《左传·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择音。”杨伯峻 注:“音,古有二解。孔(孔颖达)疏引 服虔 云:‘鹿得美草,呦呦相呼;至於困迫将死,不暇復择善音,急之至也。’此读音如字。杜(杜预)注:‘音,所茠荫之处。古字声同,皆相假借。’此读音为荫。《庄子·人间世篇》云:‘兽死不择音,气息茀然。’则 先秦 人实解音为声音。《后汉书·皇甫规传》载其上疏自讼云:‘臣虽污秽,廉洁无闻。今见覆没,耻痛实深。《传》称“鹿死不择音”,谨冒昧略上。’亦以音为声音,则 服 説合本义。”晋 左思《吴都赋》:“
- 2.
食苹鹿释义:比喻秉志高洁,不慕爵禄的人。语出《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唐 萧颖士《仰答韦司业垂访》诗之一:“呦呦食苹鹿,常饮清泠川。但悦丰草美,寧知牢饌鲜。”参见“食苹”。
- 3.
食苹释义:⒈亦作“食萍”、“食蓱”。指天子宴群臣嘉宾。亦指参加天子宴贤臣的宴会。语出《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阮瑀》:“自从食蓱来,唯见今日美。”南朝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信凯讌之在藻,知和乐於食苹。”《艺文类聚》卷七七引南朝梁元帝《荆州放生亭碑》:“故知鱼鸟一观,俱在好生,欲使金牀之鴈,更及衡阳之侣;雪山之鹿,不充食萍之宴。”隋江总《劳酒赋》:“乃遵执爵之典,爰降食苹之讌。”⒉比喻秉志高洁,不慕爵禄。
- 4.
鸣鹿释义:⒈语出《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毛 传:“鹿得蓱,呦呦然鸣而相呼,恳诚发乎中。以兴嘉乐宾客,当有恳诚相招呼以成礼也。”后因以“鸣鹿”喻礼贤求友。唐 韩愈《答张彻》诗:“苹甘谢鸣鹿,罍满慙罄缾。”钱仲联 集释引 方成珪 笺正:“公诗意以国子生为嘉宾,而自谦言不能如《鹿鸣》之礼贤。”明 夏完淳《怀李舒章》诗之四:“鸣鹿求友声,衔草在中野。”⒉地名。在今 河南省 鹿邑县 西。《左传·成公十六年》:“知武子 佐下军,以诸侯之师侵 陈,至於 鸣鹿。遂侵 蔡。”杨伯峻 注:“鸣鹿 在今 河南省 鹿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