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也夫 也夫的意思

也夫

简体也夫
繁体
拼音yě fū
注音ㄧㄝˇ ㄈㄨ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yě,(1) 副词,表示同样、并行的意思。【例句】:你去,我也去。(2) 在否定句里表示语气的加强。【例句】:一点儿也不错。(3) 在复句中表转折意。【例句】:虽然你不说,我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4) 文言语气助词(❶表判断;❷表疑问;❸表停顿;❹形容词尾)。(5) 表示容忍或承认某种情况。【组词】:也罢。

fū fú,(1) 旧时称成年男子。【组词】:渔夫。农夫。万夫不当之勇。(2) 旧时称服劳役的人。【组词】:夫役。拉夫。(3) 〔夫子〕➊旧时对学者的称呼;➋旧时称老师;➌旧时妻称夫;➍称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4) 与妻结成配偶者。【组词】:丈夫。夫妇。(1) 文言发语词。【组词】:夫天地者。(2) 文言助词。【例句】:逝者如斯夫。(3) 文言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或“那”。【组词】:夫猫至。

基本含义

也夫是一个古代的典故,意为“也是这样的人”。多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与他人或其他事物相似或相同。

也夫的意思

也夫 [yě fū]

1. 语气助词。表感叹。

也夫 引证解释

⒈ 语气助词。表感叹。

《国语·晋语五》:“靡筓 之役, 郤献子 见, 公 曰:‘子之力也夫!’”
宋 欧阳修 《读李翱文》:“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义犬》:“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
鲁迅 《花边文学·刀式辩》:“文学家看小说,并且豫备抄袭的,可谓关系密切的了,而且如此粗心,岂不可叹也夫!”


也夫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案释义:指 明 宫庭中发生于 神宗 万历四十三年的梃击案、 光宗 泰昌 元年的红丸案和 熹宗 天启 初的移宫案。当时奸党首领 魏忠贤 借此为名,编《三朝要典》一书,以诬陷东林党人,成为 明 代历史上著名的三大案。《明史·光宗纪赞》:“ 光宗 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构争,党祸益炽,可哀也夫。”
    • 2.
      三物释义:犹三事。指六德、六行、六艺。《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郑玄 注:“物犹事也。”《左传·襄公三年》:“解狐 得举,祁午 得位,伯华 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明 宋濂《送邓贯道还云阳序》:“《周官》之制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所谓三物,若六德、六行、六艺是也。”清 曾国藩《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承平既久,法意寖失,郡县有司不知三物为何事,而教民之任,独以责之学政与
    • 3.
      举类释义:⒈举荐善类。语出《左传·襄公三年》:“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宋 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九:“张文定 庆历 中草两制,《荐举勅》云:‘盖举类之来旧矣。三代 之盛王,其必由之。’”⒉举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邇而见义远。”唐 张说《进嶲州斗羊表》:“勇士冠鸡,武夫戴鶡,推情举类,获此鬭羊。”
    • 4.
      五石瓠释义:可容五石的大葫芦。语出《庄子。逍遥游》:“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5.
      四虚释义:⒈空旷无涯。 《庄子·天运》:“儻然立於四虚之道。”郭象 注:“四虚,弘敞无偏之谓。”成玄英 疏:“儻然,无心貌。立於四方空大之道。”清 梅曾亮《赠余小坡之任雅州序》:“余其翛然於四虚之途,而去人日远也夫!”⒉指四方或四方天空。《列子·天瑞》:“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唐 陈鸿《长恨歌传》:“帝求四虚上下,东极天海。”⒊指近体律诗中,颔联和颈联不用具体景物,而用抽象词汇的情况。宋 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否
    • 6.
      孺慕释义:《礼记·檀弓下》:“有子 与 子游 立,见孺子慕者,有子 谓 子游 曰:‘予壹不知夫丧之踊也,予欲去之久矣,情在于斯,其是也夫。 ’”郑玄 注:“丧之踊,犹孺子之号慕。”后谓对父母的哀悼、悼念为“孺慕”。《陈书·孝行传·司马暠》:“年十二,丁内艰,孺慕过礼,水浆不入口,殆经一旬。”宋 王安石《祭张安国检正文》:“君孝至矣,孺慕以至死。”清 杨潮观《寇莱公思亲罢宴》:“相公,我在家不敢常提起,也只怕你孺慕终朝泪不乾。”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十章:“子桓 之作则宛转哀鸣,孺慕正深,极力的写着‘其物如故,
    • 7.
      弃人释义:⒈被遗弃的人;废人。 《老子》:“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汉 贾谊《新书·春秋》:“君亦使君之贵优,将君之爱鹤,以为君战矣。我儕弃人也,安能守战?”明 归有光《圣人之心公天下》:“彼世之瞽者、刖者、宫者,莫不以为弃人也。”清 尤侗《南陈北李》诗:“南京 有一 陈,太学无弃人;北京 有一 李,太学多端士。”⒉指因罪被流放的人。《管子·问》:“问国之弃人,何族之子弟也。”尹知章 注:“弃人,谓有过不齿,投之四裔者也。”⒊遗弃人才。《左传·昭公元年》:“莒展 之不立,弃人也夫!人可弃
    • 8.
      得位释义:⒈谓居应有之位置。《易·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孔颖达 疏:“以阴居阴,故称得位。”⒉谓居要职。《左传·襄公三年》:“解狐 得举,祁午 得位,伯华 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於穷裔。”⒊指得帝位。晋 干宝《晋纪总论》:“怀帝 承乱之后得位,羈於彊臣。”
    • 9.
      蓬心释义: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逍遥游》
    • 10.
      讹缺释义:亦作“讹闕”。亦作“譌缺”。错误、残缺。《新唐书·艺文志序》:“自六经焚於 秦 而復出於 汉,其师传之道中絶,而简编脱乱讹缺,学者莫得其本真,於是诸儒章句之学兴焉。”一本作“讹闕”。宋 陆游《跋六一居士集古录跋尾》:“及再得之,纔相距数年,讹闕已多,知古人欲传远者,必託之金石,有以也夫!”元 袁桷《陆道士墓志铭》:“盖其传受讹缺,浮靡恣荡,摄思握神,罔不知所以。”清 朱珪《<雁门集>序》:“露萧 农部慨然念其先世刻板之取於六丁也,乃就流传诸本考证譌缺,将重刻之,而质之於予。”
    • 11.
      诳诱释义:欺骗诱惑。《三国志·吴志·周鲂传》:“此臣得以经年之冀愿,逢值千载之一会,輒自督竭,竭尽顽蔽,撰立牋草以誑诱 休 者,如别纸。”宋 司马光《上庞副枢论贝州事宜书》:“往年 保州 之役,威罚实行,今为恶者,必誑诱其徒曰:‘汝罪已大,出城必诛,保州 近事,足以为戒。’”清 恽敬《<金刚经>书后》之一:“其誑诱之术,矫僻之行,汪洋寥廓之谈,愈远而愈歧,则未有所抵也夫!”
    • 12.
      谨疾释义:谓慎重对待疾病。语本《论语·述而》:“子之所慎:齐、战、疾。”孔颖达 疏:“君子敬身安体,若偶婴疾病,则慎其药齐以治之。”明 吴宽《谨疾箴》:“孔子 谨疾与齐、战同,匪疾是谨,惟德之崇。”清 唐甄《潜书·厚本》:“使人恃医而不谨疾,以至於丧其身者,必子之言也夫。”
    • 13.
      逊辞释义:⒈言语恭谦。 亦指谦恭的言辞。《晏子春秋·杂上三十》:“不以己之是驳人之非,逊辞以避咎,义也夫。”《汉书·韩王信传》:“﹝ 韩增 ﹞为人宽和自守,以温颜逊辞承上接下,无所失意。”《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世子令请曰:‘今欲保族全身,不失大义,莫若逃之 龙城,逊辞谢罪,以待主上之察。’”⒉谦让推辞。唐 张鷟《朝野佥载》卷四:“处陵夷之运,不偷媚以取容;居版荡之朝,不逊辞以苟免。”清 褚人穫《坚瓠八集·李无竞遇仙》:“揖 无竞 坐曰:‘可小酌御寒。’无竞 疑甚,逊辞,但濡唇而已。”
    • 14.
      遗直释义:指直道而行、有古人遗风的人。 《左传·昭公十四年》:“叔向,古之遗直也,治国制刑,不隐于亲,三数 叔鱼 之恶,不为末减。曰义也夫,可谓直矣。”杜预 注:“言 叔向 之直,有古人遗风。”《陈书·孔奂传》:“世祖 曰:‘古之遗直,復见於卿。’”宋 苏轼《<田表圣奏议>叙》:“呜呼!田公 古之遗直也,其尽言不讳。”清 徐开任《咏史》:“汉 廷有遗直,淮南 寝反谋。”

也夫(yef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也夫是什么意思 也夫读音 怎么读 也夫,拼音是yě fū,也夫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也夫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