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上国 上国的意思
shàngguó

上国

简体上国
繁体上國
拼音shàng guó
注音ㄕㄤˋ ㄍㄨㄛ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àng shǎng shang,(1)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组词】:楼上。上边。(2)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组词】:上古。上卷。(3) 等级和质量高的。【组词】:上等。上策。上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4) 由低处到高处。【组词】:上山。上车。上升。(5) 去,到。【组词】:上街。(6) 向前进。【组词】:冲上去。(7) 增加。【组词】:上水。(8) 安装,连缀。【组词】:上刺刀。上鞋(亦作“绱鞋”)。(9) 涂。【组词】:上药。(10)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组词】:上课。上班。(11) 拧紧发条。【组词】:上弦。(12) 登载,记。【组词】:上账。(13)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组词】:晚上。桌上。组织上。(14)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组词】:爬上来。锁上。选上代表。(15)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组词】:上年纪。(16)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1”。 ◎ 〔上声〕汉语声调之一,普通话上声(第三声)。

guó,(1)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组词】:国家。国土。国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国格。国魂。国是(国家大计,如“共商国是”)。(2) 特指中国的。【组词】:国产。国货。国粹。国乐(yuè ㄩㄝˋ)。国药。(3) 姓。

基本含义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在某个方面超过其他国家或地区。

上国的意思

上国 [shàng guó]

1. 指国都以西的地区。春秋时称中原各诸侯国为上国,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外藩对帝室或朝廷的称呼。指京师。

上国 引证解释

⒈ 指国都以西的地区。

《左传·昭公十四年》:“夏, 楚子 使 然丹 简上国之兵於 宗丘。”
杜预 注:“上国,在国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谓之上国。”

⒉ 春秋 时称中原各诸侯国为上国,与 吴 楚 诸国相对而言。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吴子 ﹞使 延州来 季子 聘于上国,遂聘于 晋,以观诸侯。”
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上国,中国也。盖以 吴 辟在东南,地势卑下,中国在其上流,故谓中国为上国也。”
《国语·吴语》:“越 灭 吴,上征上国。”
韦昭 注:“上国,中国也。”
三国 魏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 夫差 ﹞抗衡上国,与 晋 争长。”
清 刘大櫆 《送张福清序》:“昔在自古, 闽 粤 不齿於上国。”

⒊ 外藩对帝室或朝廷的称呼。

《后汉书·陈蕃传》:“夫诸侯上象四七,垂耀在天,下应分土,藩屏上国。”
李贤 注:“上象四七,谓二十八宿各主诸侯之分野,故曰下应分土,言皆以辅王室也。”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吾虽德薄,位为蕃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
唐 白居易 《祭迴鹘可汗文》:“抚有九姓,制临一方,气吞诸戎,名播上国。”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惟 布达拉 一区,其土膏衍,其人秀好,其音 华夏,故 吐番赞普 都之,以鞭挞四夷,抗衡上国。”

⒋ 指京师。

南朝 梁 江淹 《四时赋》:“忆上国之綺树,想 金陵 之蕙枝。”
《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二年》:“今海内无事,自上国来者,皆言天子聪明英武,志欲致太平,深不欲诸侯子孙专地。”
胡三省 注:“时藩镇窃据,自比古诸侯,谓京师为上国。”
《红楼梦》第四回:“薛蟠 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来送妹待选,二来望亲,三来亲自入部销算旧账,再计新支,--其实只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


国语词典

上国 [shàng guó]

⒈ 旧时南方吴、楚诸国对中原诸侯国的称呼。

《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
《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及其抗衡上国,与晋争长。」

⒉ 外藩对朝廷或附庸国对宗主国的称呼。

《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吾虽德薄,位为蕃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

⒊ 京师。

《资治通鉴·卷二二六·唐纪四十二·德宗建中二年》:「今海内无事,自上国来者,皆言天子聪明英武,志欲致太平。」
《红楼梦·第四回》:「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

⒋ 国都的西边。因位上游而得名。

《左传·昭公十四年》:「楚子使然丹简上国之兵于宗丘,且抚其民。」
晋·杜预·注:「上国,在国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谓之上国。」


上国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国释义:⒈春秋时称齐晋等中原诸侯国为上国。相对吴楚诸国而言。⒉诸侯称帝室为上国。⒊古有时也用以指国都。
    • 2.
      上邦释义:犹上国。
    • 3.
      下国释义:⒈天下;下界。《诗·鲁颂·閟宫》:“奄有下国,俾民稼穡。”《史记·天官书》:“五星皆从而聚于一舍,其下国可以礼致天下。”⒉诸侯国。《书·泰誓中》:“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有 夏桀 弗克若天,流毒下国。”《逸周书·祭公》:“烈祖 武王 度下国作陈周,维皇皇上帝度其心,寘之明德。”孔晁 注:“下国,谓诸侯也。”《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初 恭王 始都下国,好治宫室。”李善 注:“以天子为上国,故诸侯为下国。”唐 齐己《村居寄怀》诗:“诸侯行教化,下国自耕桑。”⒊小国。对中原大国而言。汉 袮衡《鹦鹉赋》
    • 4.
      下番释义:⒈谓在酒楼中当值陪侍酒客的官妓。⒉指偏远的少数民族。对上国而言。⒊犹下班。
    • 5.
      伧楚释义:⒈魏晋南北朝时,吴人以上国自居,鄙视楚人粗伧,谓之“傖楚”。 因亦用为楚人的代称。⒉指楚地方音。⒊北方人对南方人的蔑称。⒋粗俗。
    • 6.
      克果释义:能成功,能实现。 《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九年》:“高丽 小虏,侮慢上国;今拔海移山,犹望克果;况此虏乎!”
    • 7.
      函辕释义:函谷关 与 轘辕关 的并称。南朝 宋 鲍照《见卖玉器者》诗:“我方歷上国,从 洛 入 函 辕。”钱振伦 注:“灵帝 中平 元年,置 函谷关、广城、伊闕、大谷、轘辕、旋门、平津、孟津 等八关。”
    • 8.
      则效释义:⒈亦作“则傚”。 效法。语出《诗·小雅·鹿鸣》:“君子是则是傚。”毛 传:“是则是傚,言可法傚也。”《左传·昭公七年》:“《诗》曰‘君子是则是效’,孟僖子 可则效已矣。”《汉书·刘向传》:“黜远外戚,毋授以政,皆罢令就弟,以则效先帝之所行。”元 陈栎《勤有堂随录》:“然后读典雅程文以则傚之。”鲁迅《坟·文化偏至论》:“中国 之在天下,见夫四夷之则效上国,革面来宾者有之。”⒉见“则效”。
    • 9.
      单鲜释义:少。唐 刘恂《岭表录异》卷上:“某顷年使上国,亲友附澄金二十两,讶其单鲜。友曰:‘金虽少,贵其夜明,有异於常金耳。’”
    • 10.
      国际河流释义:流经国界或流贯两个和两个以上国家的河流。多瑙河、尼罗河和湄公河等都是著名的国际河流。
    • 11.
      多边协定释义:指两个以上国家共同签订的涉及到各国利害关系的国际文书。
    • 12.
      多重国籍释义:一个人同时 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的国籍。
    • 13.
      多边贸易释义: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或地区保持彼此贸易收支平衡的一种贸易。
    • 14.
      大邑释义:⒈犹大邦。殷 周 时尊称上国之词。亦用以自称。《书·武成》:“天休震动,用附我大邑 周。”《孟子·滕文公下》:“惟臣附于大邑 周。”杨伯峻 注:“甲文中有‘大邑 商’‘天邑 周’之辞。金文中亦有‘大邑 周’之辞,不仅别人尊之如此称呼,自称亦如此(‘大邑’即‘天邑’)。”⒉古称王畿、侯国、大夫采地曰邑;尊大之,称“大邑”。《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⒊大的都邑或都会。《书·多士》:“今朕作大邑于兹 洛。”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建天京于金陵论》:“通都大邑,无非名胜之区;建极
    • 15.
      奔播释义:流亡转徙。 晋 葛洪《抱朴子·金丹》:“往者上国丧乱,莫不奔播四出。”《旧唐书·萧遘传》:“主上六年奔播,百端艰险。”明 方孝孺《答郑仲辩》之一:“事变横生,东西奔播,自救不给。”
    • 16.
      封豕长蛇释义:大猪与长 蛇。 比喻贪婪凶暴的人。《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 封:大。
    • 17.
      打草谷释义:契丹 官兵以牧马为名,四出劫掠,充为军饷,俗称打草谷。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德光 已灭 晋,遣其部族酋豪……括借天下钱帛以赏军。胡兵人马不给粮草,遣数千骑分出四野,刼掠人民,号为‘打草穀’。”《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赵延寿 请给上国兵廩食。契丹 主曰:‘吾国无此法。’乃纵胡骑四出,以牧马为名,分番剽掠,谓之‘打草穀’。”参阅《辽史·兵卫志上》。
    • 18.
      条约释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确定的,关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相互权利和义务的各种协议。分双边条约和多边条约。是主要的国际法渊源。称谓可以是公约、协定、议定书、换文、宣言、宪章等。
    • 19.
      武举释义: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清代情况大不相同,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加上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
    • 20.
      汙眼释义:亦作“汚眼”。亦作“污眼”。弄脏眼睛。极言不值得一看。元 贯云石《醉高歌过红绣鞋》曲:“看别人鞍马上胡颜,嘆自己如尘世汚眼。”《水浒传》第五四回:“你使的甚么鸟好,教众人喝采!看了倒污眼!”《西游记》第十六回:“污眼!污眼!老爷乃天朝上国,广览奇珍,似这般器具,何足过奬?”

上国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国释义:⒈春秋时称齐晋等中原诸侯国为上国。相对吴楚诸国而言。⒉诸侯称帝室为上国。⒊古有时也用以指国都。
    • 2.
      上邦释义:犹上国。
    • 3.
      下国释义:⒈天下;下界。《诗·鲁颂·閟宫》:“奄有下国,俾民稼穡。”《史记·天官书》:“五星皆从而聚于一舍,其下国可以礼致天下。”⒉诸侯国。《书·泰誓中》:“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有 夏桀 弗克若天,流毒下国。”《逸周书·祭公》:“烈祖 武王 度下国作陈周,维皇皇上帝度其心,寘之明德。”孔晁 注:“下国,谓诸侯也。”《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初 恭王 始都下国,好治宫室。”李善 注:“以天子为上国,故诸侯为下国。”唐 齐己《村居寄怀》诗:“诸侯行教化,下国自耕桑。”⒊小国。对中原大国而言。汉 袮衡《鹦鹉赋》
    • 4.
      下番释义:⒈谓在酒楼中当值陪侍酒客的官妓。⒉指偏远的少数民族。对上国而言。⒊犹下班。
    • 5.
      伧楚释义:⒈魏晋南北朝时,吴人以上国自居,鄙视楚人粗伧,谓之“傖楚”。 因亦用为楚人的代称。⒉指楚地方音。⒊北方人对南方人的蔑称。⒋粗俗。
    • 6.
      克果释义:能成功,能实现。 《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九年》:“高丽 小虏,侮慢上国;今拔海移山,犹望克果;况此虏乎!”
    • 7.
      函辕释义:函谷关 与 轘辕关 的并称。南朝 宋 鲍照《见卖玉器者》诗:“我方歷上国,从 洛 入 函 辕。”钱振伦 注:“灵帝 中平 元年,置 函谷关、广城、伊闕、大谷、轘辕、旋门、平津、孟津 等八关。”
    • 8.
      则效释义:⒈亦作“则傚”。 效法。语出《诗·小雅·鹿鸣》:“君子是则是傚。”毛 传:“是则是傚,言可法傚也。”《左传·昭公七年》:“《诗》曰‘君子是则是效’,孟僖子 可则效已矣。”《汉书·刘向传》:“黜远外戚,毋授以政,皆罢令就弟,以则效先帝之所行。”元 陈栎《勤有堂随录》:“然后读典雅程文以则傚之。”鲁迅《坟·文化偏至论》:“中国 之在天下,见夫四夷之则效上国,革面来宾者有之。”⒉见“则效”。
    • 9.
      单鲜释义:少。唐 刘恂《岭表录异》卷上:“某顷年使上国,亲友附澄金二十两,讶其单鲜。友曰:‘金虽少,贵其夜明,有异於常金耳。’”
    • 10.
      国际河流释义:流经国界或流贯两个和两个以上国家的河流。多瑙河、尼罗河和湄公河等都是著名的国际河流。
    • 11.
      多边协定释义:指两个以上国家共同签订的涉及到各国利害关系的国际文书。
    • 12.
      多重国籍释义:一个人同时 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的国籍。
    • 13.
      多边贸易释义: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或地区保持彼此贸易收支平衡的一种贸易。
    • 14.
      大邑释义:⒈犹大邦。殷 周 时尊称上国之词。亦用以自称。《书·武成》:“天休震动,用附我大邑 周。”《孟子·滕文公下》:“惟臣附于大邑 周。”杨伯峻 注:“甲文中有‘大邑 商’‘天邑 周’之辞。金文中亦有‘大邑 周’之辞,不仅别人尊之如此称呼,自称亦如此(‘大邑’即‘天邑’)。”⒉古称王畿、侯国、大夫采地曰邑;尊大之,称“大邑”。《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⒊大的都邑或都会。《书·多士》:“今朕作大邑于兹 洛。”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建天京于金陵论》:“通都大邑,无非名胜之区;建极
    • 15.
      奔播释义:流亡转徙。 晋 葛洪《抱朴子·金丹》:“往者上国丧乱,莫不奔播四出。”《旧唐书·萧遘传》:“主上六年奔播,百端艰险。”明 方孝孺《答郑仲辩》之一:“事变横生,东西奔播,自救不给。”
    • 16.
      封豕长蛇释义:大猪与长 蛇。 比喻贪婪凶暴的人。《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 封:大。
    • 17.
      打草谷释义:契丹 官兵以牧马为名,四出劫掠,充为军饷,俗称打草谷。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德光 已灭 晋,遣其部族酋豪……括借天下钱帛以赏军。胡兵人马不给粮草,遣数千骑分出四野,刼掠人民,号为‘打草穀’。”《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赵延寿 请给上国兵廩食。契丹 主曰:‘吾国无此法。’乃纵胡骑四出,以牧马为名,分番剽掠,谓之‘打草穀’。”参阅《辽史·兵卫志上》。
    • 18.
      条约释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确定的,关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相互权利和义务的各种协议。分双边条约和多边条约。是主要的国际法渊源。称谓可以是公约、协定、议定书、换文、宣言、宪章等。
    • 19.
      武举释义: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清代情况大不相同,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加上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
    • 20.
      汙眼释义:亦作“汚眼”。亦作“污眼”。弄脏眼睛。极言不值得一看。元 贯云石《醉高歌过红绣鞋》曲:“看别人鞍马上胡颜,嘆自己如尘世汚眼。”《水浒传》第五四回:“你使的甚么鸟好,教众人喝采!看了倒污眼!”《西游记》第十六回:“污眼!污眼!老爷乃天朝上国,广览奇珍,似这般器具,何足过奬?”

上国造句

1.这些模特儿,虽称不上国色天香,却也风姿绰约。

2.这次上北京正好赶上国庆节。

3.在战争年代,人民想过上国泰民安的生活是不可能的。

4.我们都希望过上国泰民安的日子。

上国(shangguo)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上国是什么意思 上国读音 怎么读 上国,拼音是shàng guó,上国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上国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