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城 [wáng chéng]
1. 都城。
2. 地名。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
4. 地名。春秋时大荔戎都故址,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东。
王城 引证解释
⒈ 都城。
引《后汉书·赵温传》:“公前託为 董公 报讎,然实屠陷王城,杀戮大臣,天下不可家见而户説也。”
唐 戴叔伦 《送少微山人入蜀》诗:“世俗多离别,王城几日还?”
宋 苏轼 《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诗之一:“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
明 袁宏道 《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之一:“仙人杰阁俯王城,西山见雨北山晴。”
⒉ 地名。即 洛邑。今 河南省 洛阳市 西北。
引《春秋·昭公二十二年》:“秋, 刘子、单子 以 王猛 入于 王城。”
杨伯峻 注:“王城,在今 洛阳市 西北偶。”
⒊ 地名。 春秋 时 大荔戎都 故址,在今 陕西省 大荔县 东。
引《左传·僖公十五年》:“晋 阴飴甥 会 秦伯,盟于 王城。”
杨伯峻 注:“王城 当在今 陕西省 大荔县 东。”
国语词典
王城 [wáng chéng]
⒈ 都城、京城。
引唐·戴叔伦〈送少微上人入蜀〉诗:「世俗多离别,王城几日还?」
宋·苏轼〈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诗三首之一:「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
王城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万雉释义:⒈极言城墙周围之广。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⒉借指王城。
- 2.
三王城释义:在今 湖北 京山 东北。为 西汉 末 王匡、王凤、王常 屯兵之处,故谓 三王城。
- 3.
下都释义: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1)西周 都 镐京,以 雒邑(今 河南 洛阳 故城)为下都。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五:“《洛誥》序云:‘周公 往营 成周’,则 成周 乃东都总名。河南,成周 之王城也;洛阳,成周 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下都则保釐大臣所居治事之地。”(2)西晋 都 洛阳,东晋 称 建业(今 江苏 南京市)为下都。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卫玠 从 豫章 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3)北齐 都 邺,以 晋阳(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为
- 4.
东王释义:⒈春秋 时 周敬王 的别称。《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周 之亡也,其三川震。今 西王 之大臣亦震,天弃之矣。东王 必大克。”杜预 注:“子朝 在 王城,故谓 西王。敬王 居 狄泉,在 王城 之东,故曰 东王。”⒉指仙人 东王公。三国 魏 曹植《登台赋》:“同天地之矩量兮,齐日月之辉光;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於 东王。”唐 李贺《马诗》之七:“西母 酒将阑,东王 饭已乾。君王若燕去,谁为拽车辕?”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六七:“电笑何妨再一回,忽逢 玉女 諫书来。东王 万八千驍尽,为报投壶乏箭材。”参见“
- 5.
东郊释义:⒈西周 时,特指其东都 王城 以东的郊外。周 灭 商 后,迁 殷 民于此。《书·君陈》:“周公 既没,命 君陈 分正东郊 成周。”孔颖达 疏:“周公 迁 殷 顽民於 成周。顽民既迁,周公 亲自监之。周公 既没,成王 命其臣名 君陈 代 周公 监之,分别居处,正此东郊 成周 之邑。”⒉泛指国都或城市以东的郊外。《礼记·月令》:“﹝孟春之月﹞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於东郊。”汉 班固《西都赋》:“东郊则有通沟大漕。”南朝 梁 沉约《宿东园》诗:“陈王 鬭鸡道,安仁 采樵路。东郊岂异昔,聊
- 6.
中男释义:⒈次子;诸子中居长幼之间者。《易·说卦》:“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史记·吕不韦列传》:“今 子楚 贤,而自知中男也,次不得为适。”唐 杨炯《唐上骑都尉高君神道碑》:“长男 仁叡,中男 仁楷,少男 仁护、仁昉 等。”⒉未成丁的男子。《魏书·高祖纪》:“一夫制治田四十亩,中男二十亩。”唐 杜甫《新安吏》诗:“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絶短小,何以守王城!”《新唐书·食货志一》:“天宝 三载,更民十八以上为中男,二十三以上成丁。”⒊泛指青年男子。《老残游记》第九回:“以少女中男,深夜对坐,不及乱言,
- 7.
九畿释义:相传古时王城以外五千里之内,自内而外,每五百里为一畿,共有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等九畿,为各级诸侯之领地及外族所居之地。
- 8.
乡稍释义:周 制,王城外百里郊内分乡,二百里至三百里为稍。后因以“乡稍”泛指都城以外的地区。
- 9.
二都释义:⒈西周 都城 镐京 与 东周 都城 洛邑 的合称。《诗·王风·王城谱》孔颖达 疏:“《车攻序》云‘復会诸侯於东都’,谓王城也。周 以 镐京 为西都,故谓王城为东都。王城即 洛邑。”后因沿以称 长安 和 洛阳。长安 为 西汉 都城,镐京 在其西南;洛阳 为 东汉 都城,即 东周 的 洛邑。《文选·干宝<晋纪总论>》:“扰天下如驱羊,举二都如拾遗芥。”吕延济 注:“二都,洛阳 长安 也。”⒉两个都邑。《文选·张协<七命>》:“形震 薛烛,光骇 风胡;价兼三乡,声贵二都。”李善 注引《越绝书》:“勾践 示 薛烛
- 10.
侯服释义:古代王城外围,按距离远近划分的区域之一。
- 11.
修闾氏释义:⒈同“脩闾氏”。 ⒉周代掌管王城里门的官员。主管宿卫﹑击更﹑追捕盗贼等事。
- 12.
六乡释义:⒈周制:王城之外百里以内,分为六乡,每乡设乡大夫管理政务。⒉王莽时仿周制,于长安西都置六乡。
- 13.
四卫释义:⒈四方卫服之国。古代指王城以外四周拱卫的诸侯国。⒉四方之职。⒊四肢。
- 14.
四畿释义:古代指离王城五百里的周围地方,是天子直接管辖的范围。
- 15.
国中释义:⒈指王城之内。《周礼·地官·小司徒》:“小司徒之职,掌建邦之教法,以稽国中。”孙诒让 正义:“凡经言‘国中’,并谓王城之中。”清 姚鼐《郡县考》:“周 之制,王所居曰国中。”清 段玉裁《再与顾千里书论学制备忘之记》:“《周礼》之制,王城方九里,谓之国;城中谓之国中……经文未有谓城外为国中者。”⒉国内。《史记·吴王濞列传》:“﹝ 吴王 ﹞下令国中曰:‘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将。’”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豪友》:“长安 富民 王元寳、杨崇义、郭万金 等,国中巨豪也。”清 方苞《读齐风》:“齐 自 襄公 鸟兽
- 16.
圉门释义:周 王城 的南门。
- 17.
土圭释义:古代用以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器具。《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贾公彦 疏:“土圭尺有五寸,周公 摄政四年,欲求土中而营王城,故以土圭度日景之法测度也。度土之深,深谓日景长短之深也。”《文选·张衡<东京赋>》:“土圭测景,不缩不盈。”李善 注引 郑玄 曰:“土,度也;缩,短也;盈,长也。谓圭长一尺五寸,夏至之日,竖八尺表,日中而度之,圭影正等,天当中也。”《南史·宋纪上》:“长安 丰稔,帑藏盈积,帝先收其彝器、浑仪、土圭、记里鼓、指南车及 秦始皇 玉璽送之都。”明
- 18.
城邑释义:城市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19.
大荔释义:西戎 之一。分布于 岐梁山 泾漆 之北(今 陕西 大荔县)。周定王 八年(公元前461年)为 秦 所并,其地改名 临晋。《史记·秦本纪》:“﹝ 厉共公 ﹞十六年壍 河 旁。以兵二万伐 大荔,取其 王城。”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今之 临晋 也。”
- 20.
天台山释义:天台山位于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离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尧王城遗址约3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