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仪 [yǔ yí]
1. 《易·渐》:“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孔颖达疏:“处高而能不以位自累,则其羽可用为物之仪表,可贵可法也。”后因以“羽仪”比喻居高位而有才德,被人尊重或堪为楷模。
2. 犹翼翅。
3. 引申为辅翼。
4. 仪仗中以羽毛装饰的旌旗之类。
6. 指帝王卫队。
羽仪 引证解释
⒈ 后因以“羽仪”比喻居高位而有才德,被人尊重或堪为楷模。
引《易·渐》:“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孔颖达 疏:“处高而能不以位自累,则其羽可用为物之仪表,可贵可法也。”
《汉书·叙传上》:“皇十纪而鸿渐兮,有羽仪於上京。”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成帝 时, 班况 女为倢伃,父子并在京师为朝臣也。”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公以宗室羽仪,允膺嘉选。”
唐 韩愈 《燕喜亭记》:“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於天朝也不远矣。”
⒉ 犹翼翅。
引晋 左思 《吴都赋》:“湛淡羽仪,随波参差。理翮整翰,容与自玩。”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嵇康<言志>》:“灵凤振羽仪,戢景西海滨。”
唐 聂夷中 《胡无人行》:“更愿生羽仪,飞身入青冥。”
⒊ 引申为辅翼。
引唐 张九龄 《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左丞相燕国公赠太师张公墓志铭》:“翰飞戾天,羽仪清朝。”
宋 陈亮 《祭郭德扬文》:“晚值兄疾,赖君羽仪。”
⒋ 仪仗中以羽毛装饰的旌旗之类。
引《南齐书·东昏侯纪》:“帝乌帽袴褶,备羽仪,登 南掖门 临望。”
《周书·皇后传·武帝阿史那皇后》:“纯 等设行殿,列羽仪,奉之以归。”
《旧唐书·魏徵传》:“徵 平生俭素,今以一品礼葬,羽仪甚盛,非亡者心志。”
⒌ 指帝王卫队。
引唐 樊绰 《蛮书·南蛮条教》:“羽仪亦无员数,皆清平官等子弟充,诸蛮不与焉。常在 云南王 左右。羽仪长帐前管係之。”
《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以清平子弟为羽仪,王左右有羽仪长八人,清平官见王不得佩剑,唯羽仪长佩之为亲信。”
国语词典
羽仪 [yǔ yí]
⒈ 古代天子、后妃出游时所陈卤簿旌旄之类。
引《资治通鉴·卷九五·晋纪十七·成帝咸康二年》:「执羽仪,鸣鼓吹。」
⒉ 比喻贤人登用,为世仪表、表率。
引《新唐书·卷一六一·张荐传》:「真卿逮事四朝,为国元老,忠直孝友,羽仪王室。」
唐·韩愈〈燕喜亭记〉:「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于天朝也不远矣。」
羽仪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京释义:⒈古代对国都的通称。 《文选·班固<幽通赋>》:“皇十纪而鸿渐兮,有羽仪於上京。”李善 注:“有羽翼於京师也。”三国 魏 曹植《与杨德祖书》:“德璉 发跡於此 魏,足下高视於上京。”宋 刘攽《送韩玉汝司封奉使两浙》诗之三:“组练白玉粒,一月来上京。”梁启超《复刘古愚山长书》:“秦 中自古帝都,万一上京有变,则六飞行在,犹将赖之。”⒉古都名。渤海 以王都 忽汗城 为 上京 龙泉府。故址在今 黑龙江 宁安县 西南 东京城。⒊古都名。契丹 会同 元年(公元938年)改皇都为 上京 临潢府。故址在今 内蒙古 巴
- 2.
刷荡释义:⒈见“刷盪”。 ⒉洗濯;荡涤。《文选·左思<吴都赋>》:“﹝鸟﹞泛滥乎其上,湛淡羽仪,随波参差,理翮整翰,容与自玩,雕啄蔓藻,刷盪漪澜。”吕延济 注:“刷荡毛羽於湍瀨之上也。”⒊亦作“刷荡”。荡除。《隋书·高祖纪上》:“手运璣衡,躬命将士,芟夷姦宄,刷荡气祲,化通冠带,威震幽遐。”《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元年》:“皇太主 遣大卿 张权、鸿臚卿 崔善福 赐 李密 书曰:‘今日以前,咸共刷荡,使至以后,彼此通怀。七政之重,佇公匡弼,九伐之利,委公指挥。’”《旧唐书·高祖纪》:“朕受命君临,志存刷荡,申寃旌善,
- 3.
勾覆释义:稽考核查。《北史·何稠传》:“稠 营造舆服羽仪,所役工十万餘人,用金银钱物巨亿计。帝使兵部侍郎 明雅,选部郎 薛迈 等勾覆,数年方竟,毫釐舞舛。”《隋书·何稠传》作“勾覈”。《旧五代史·唐书·郭崇韬传》:“崇韜 乃置内勾使,应三司财赋,皆令勾覆,令 绍宏 领之。”
- 4.
十纪释义:⒈古代传说,自天地开辟,人皇以来,至 春秋 鲁哀公 十四年,共二百七十六万年,分为十纪:九头、五龙、摄提、合雒、连通、序命、循蜚、因提、禅通、疏讫。 见《广雅·释天》。司马贞 补《史记·三皇本纪》引《春秋纬》,谓十纪为三百二十七万六千年,“循蜚”作“脩飞”、“因提”作“回提”、“疏讫”作“流讫”,其余名目相同。⒉十代,十世。《汉书·叙传上》:“皇十纪而鸿渐兮,有羽仪於上京。”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十纪,汉 十世也。”⒊指一百二十年。《文选·潘岳<西征赋>》:“图万载而不倾,奄摧落於十纪。”李善 注引
- 5.
拜阁释义:亦作“拜閤”。魏 晋 南北朝 婚俗,婚后,新郎礼拜于女家,女家为之宴集。犹后来之拜门。晋 干宝《搜神记》卷四:“妇年可十八九,姿容婉媚,便成。三日,经大会客,拜阁。四日,云:‘礼既有限,发遣去。’”《北史·毕义云传》:“及 义云 成婚之夕,众礼备设,剋日拜閤,鸣騶清路,盛列羽仪,兼差臺吏二十人,责其鲜服,侍从车后。”唐 段成式《婚杂仪注》:“北朝 昏礼,壻拜阁日,嫁亲妇女毕集,各以杖打壻,为戏乐,至有大委顿。”
- 6.
楚老释义:《汉书·两龚传》载,王莽 篡 汉,龚胜 耻事二姓,坚不应 莽 征,绝食死,“有老父来弔,哭甚哀,既而曰:‘嗟虖!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龚生 竟夭天年,非吾徒也。’遂趋而出,莫知其谁。”此老父隐居 彭城,后因称之“楚老”,列为八贤之一,常引为典。《初学记》卷十七引 晋 谢万《八贤楚老颂》:“楚老 潜一,寂翫无为,含真内外,载戢羽仪。”《世说新语·文学》“谢万 作《八贤论》”南朝 梁 刘孝标 注:“万 集载其叙四隐四显为八贤之论,谓 渔父、屈原、季主、贾谊、楚老、龚胜、孙登、嵇康 也。”北周 庾信《哀江南赋
- 7.
画轮车释义:古车名。轮毂有彩饰,故名。《晋书·舆服志》:“画轮车,驾牛,以綵漆画轮轂,故名曰画轮车。上起四夹杖,左右开四望,緑油幢,朱丝络,青交路,其上形制事事如輦,其下犹如犊车耳……自 灵 献 以来,天子至士遂以为常乘。”《南齐书·高帝纪上》:“是日 宋帝 逊于东邸,备羽仪,乘画轮车,出 东掖门。”《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元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画轮车者,车轮施文画也。”《宋史·舆服志一》:“羊车,古輦也,亦为画轮车,驾以牛。”
- 8.
积学释义:⒈谓积累学问。《韩诗外传》卷五:“虽庶民之子孙也,积学而正身,行能礼仪,则归之士大夫。”《三国志·蜀志·刘焉传》:“居 阳城山,积学教授,举贤良方正。”《元史·董俊传》:“射,百日事耳;《诗》《书》,非积学不通。”清 陆陇其《答嘉定李生玉如书》:“方期贤者积学奋飞,为时羽仪,不谓亦罹此大故,何天之降罔,一至於斯。”⒉犹博学;饱学。唐 韩愈《顺宗实录三》:“给事中 陆质、中书舍人 崔枢 积学懿文,守经据古,夙夜讲习,庶协于中。”清 戴名世《张贡五文集序》:“张君 贡五,三湘 间积学能文之士也。”包天笑《钏影
- 9.
羽仪释义:⒈《易·渐》:“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孔颖达疏:“处高而能不以位自累,则其羽可用为物之仪表,可贵可法也。”后因以“羽仪”比喻居高位而有才德,被人尊重或堪为楷模。⒉犹翼翅。⒊引申为辅翼。⒋仪仗中以羽毛装饰的旌旗之类。⒌指帝王卫队。
- 10.
英耀释义:绚丽的文彩。晋 夏侯湛《抵疑》:“凤栖五朞,龙蟠六年,英耀秃落,羽仪摧残。”
- 11.
蕃卫释义:⒈蕃,通“藩”。捍卫。《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尚书》有 唐 虞 之侯伯,歷 三代 千有餘载,自全以蕃卫天子。”唐 王勃《常州刺史平原郡开国公行状》:“羽仪帝室,蕃卫王畿。”⒉蕃,通“藩”。屏障。晋 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下》:“今 凉州 天下之衝要,国家之蕃卫也。”南朝 宋 傅亮《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职司既备,蕃卫如旧。”
- 12.
解驾释义:⒈停车驻马。《后汉书·郭躬传》:“汝南 有 陈伯敬 者,行必矩步,坐必端膝,呵叱狗马,终不言死,目有所见,不食其肉,行路闻凶,便解驾留止。”《南史·刘湛传》:“﹝ 湛 ﹞善论政道,并諳前代故事,听者忘疲。每入 云龙门,御者便解驾,左右及羽仪随意分散,不夕不出,以此为常。”参见“解鞅”。⒉去世的婉词。南朝 梁 陶弘景《许长史旧馆坛碑》:“太元 元年,解驾违世。”
- 13.
輼辂释义:丧车。 唐 元稹《顺宗挽歌词》之三:“羽仪经巷内,輼輅转城闉。”
- 14.
逵路释义:四通八达的大道。《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 退师,郑 人修城,进復围之,三月克之,入自 皇门,至于逵路。”杜预 注:“涂方九轨曰逵。”《淮南子·说林训》:“杨子 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唐 储光羲《群鸦咏》:“朝阳照羽仪,清吹肃逵路。”章炳麟《信史下》:“而王城经涂九轨,小者至于 郑国,皇门 之中犹有逵路,广五丈九尺四寸,今之市衢无有也。”
- 15.
髦俊释义:亦作“髦雋”。亦作“髦儁”。才智杰出之士。《汉书·叙传下》:“世宗 曄曄,思弘祖业,畴咨熙载,髦俊并作。”《三国志·蜀志·许靖传》“靖 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魏略》:“自天子在东宫,及即位之后,每会羣贤,论天下髦雋之见在者,岂独人尽易为英,士鲜易取最。”《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方今朝士山积,髦俊成羣,犹鳞介之潜乎巨海,毛羽之集乎 邓林。”《北齐书·文苑传序》:“有齐 自霸图云启,广延髦儁,开四门以纳之,举八紘以掩之。”宋 司马光《祭观文丁尚书文》:“羽仪髦儁,黼黻训辞,登
- 16.
鸾翔凤集释义:群鸟停歇在树上。比喻人才会聚。晋傅咸《申怀赋》:“穆穆清禁,济济群英。鸾翔凤集,羽仪上京。
- 17.
鸿渐释义:⒈《易·渐》:“初六,鸿渐于干”,“六二,鸿渐于磐”,“九三,鸿渐于陆”,“六四,鸿渐于木”,“九五,鸿渐于陵”。谓鸿鹄飞翔从低到高,循序渐进。晋 潘岳《西征赋》:“振鷺于飞,鳬跃鸿渐,乘云頡頏,随波澹淡。”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夷饰》:“言必鹏运,气靡鸿渐。”宋 契嵩《<坛经>赞》:“若形影之无碍也,若鸿渐之有序也。”⒉比喻仕宦的升迁。《文选·班固<幽通赋>》:“皇十纪而鸿渐兮,有羽仪於上京。”李善 注引 应劭 曰:“鸿,鸟也;渐,进也。言先人至 汉 十世,始进仕。”南朝 宋 谢瞻《于安城答灵运》诗
- 18.
鹓鹭释义:⒈鵷和鹭飞行有序,比喻班行有序的朝官。《隋书·音乐志中》:“怀黄綰白,鵷鷺成行。文赞百揆,武镇四方。”宋 叶适《送叶路分》诗:“君今幅巾鵷鷺行,切勿著带貔虎傍。”清 赵翼《丙子元旦早朝》诗:“千行鵷鷺集初寅,肃听鸣鞭拜舞匀。”⒉比喻有才德者。《北齐书·文苑传序》:“於是辞人才子,波骇云属,振鵷鷺之羽仪,纵雕龙之符采。”唐 储光羲《群鸦咏》:“冢宰收琳琅,侍臣尽鵷鷺。”宋 马纯《题能仁寺壁》诗:“十年衰病卧林泉,鵷鷺羣飞竞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