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事 [róng shì]
1. 军事,战争。
英[military affairs;]
戎事 引证解释
⒈ 军事;战事。
引《左传·僖公十五年》:“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
汉 桓宽 《盐铁论·击之》:“先帝之时,郡国颇烦於戎事,然亦宽三陲之役。”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待戎事稍平,即依常式。”
清 唐甄 《潜书·卿牧》:“数军实,核籍伍,教行陈,严约束,乃戎事之常。”
⒉ 指军容。
引明 邵璨 《香囊记·点将》:“休夸军令严明,且説他戎事整齐。”
国语词典
戎事 [róng shì]
⒈ 军事、战事。
引《左传·僖公十五年》:「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
《礼记·檀弓上》:「戎事乘骊,牡用玄。」
戎事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交切释义:紧急;紧迫。唐 张九龄《敕西州都督张待宾书》:“四镇咽喉,倘为贼所守,事乃交切。”《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二年》:“臣固尝言之矣,戎事交切,须即区处。”
- 2.
同轨释义:⒈车辙宽度相同。《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⒉引申为同一、一统。《汉书·韦玄成传》:“四方同轨,蛮貊贡职。”颜师古 注:“同轨,言车辙皆同,示法制齐也。”《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十一年》:“承平之主,所以不亲戎事,或以同轨无敌,或以懦劣偷安。”胡三省 注:“天下混一,则车同轨·书同文。”清 王韬《亚洲半属欧人》:“如图富强之术,而使东西之同轨合辙者,要不外乎此。”⒊指古代 华夏 诸侯国。《左传·隐公元年》:“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杜预 注:“言同轨,以别四夷之国。”汉 班固《白虎
- 3.
外强中干释义:《左传·僖公十五年》:“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张脉偾兴,外强中干。 ” 意思是打仗时乘用异国的马,紧急时马就会血脉张动,外表很强大,实际内里很空虚。后多用来形容外表强大而实际虚弱的事物。
- 4.
夷险释义:⒈平险。三国 魏 曹操《分租与诸将掾属令》:“与诸将士大夫共从戎事,幸赖贤人不爱其谋,羣士不遗其力,是以夷险平乱,而吾得窃大赏,户邑三万。”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二章:“莫不夷险,平难,除莽,涤秽,犂巢,扫穴,奔魑,走魅,成为都会,邑居相望。”⒉平坦与险阻。《魏书·程骏传》:“魏 昔与 燕 婚,既而伐之,由行人具其夷险故也。”明 李东阳《<北上录>序》:“平生一二朋旧,或取而观之,知道路之夷险,居起之劳逸。”《红楼梦》第五十回:“坳垤审夷险,枝柯怕动摇。”⒊指国运的平顺与艰险。晋 陶潜《五月旦和戴主簿》
- 5.
异产释义:⒈谓非本国所产。《左传·僖公十五年》:“﹝ 晋侯 ﹞乘小駟,郑 入也,庆郑 曰:‘古者大事,必乘其产……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杨伯峻 注:“异产,非本国所产。”⒉指异母所生。《陈书·文学传·江德》:“﹝ 江德 ﹞与异产昆弟居,恩惠甚篤。”⒊不共有财产,指分家。清 吴敏树《亡弟云松事状》:“兄弟三人虽异出……父母皆已早卒,实无所为异产别居者。”
- 6.
异産释义:⒈谓非本国所产。《左传·僖公十五年》:“﹝ 晋侯 ﹞乘小駟,郑 入也,庆郑 曰:‘古者大事,必乘其产……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杨伯峻 注:“异产,非本国所产。”⒉指异母所生。《陈书·文学传·江德》:“﹝ 江德 ﹞与异产昆弟居,恩惠甚篤。”⒊不共有财产,指分家。清 吴敏树《亡弟云松事状》:“兄弟三人虽异出……父母皆已早卒,实无所为异产别居者。”
- 7.
戎功释义:⒈大功。⒉犹戎事。
- 8.
犀渠释义:⒈古代传说中的兽名。⒉用犀皮制成的盾牌。语本《国语·吴语》:“建肥胡,奉文犀之渠。”韦昭注:“肥胡,幡也。文犀之渠,谓楯也。文犀,犀之有文理者。”《文选·左思<吴都赋>》:“家有鹤膝,户有犀渠,军容蓄用,器械兼储。”刘逵注:“犀渠,楯也。”南朝陈徐陵《梁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霜戈雪戟,无非武库之兵;龙甲犀渠,皆是云臺之仗。”⒊犀甲。⒋借指战士或戎事。
- 9.
獮狩释义:打猎。唐 黄滔《魏侍中谏猎赋》:“杀伤有度,虽知不损於仁心;獮狩非时,或虑微妨於帝道。”清 冯桂芬《方恬庵先生家传》:“我朝戎事开基,乘舆以时獮狩,虽文臣亦得於引强蹶张之伦,分耦较获算,意至深也。”
- 10.
蕃条释义:⒈同“ 藩条 ”。⒉唐 白居易 《李昌元可兼御史大夫制》:“甚识戎事,每在战阵,未尝无功;及委蕃条,亦闻有政。” 清 林则徐 《题怡悦亭中丞沧浪话别图卷》诗:“君持蕃条蒞 江 右, 陈公 惆悵携尊酒。”
- 11.
训习释义:训练教习。唐 张九龄《敕陇右节度阴承李书》:“今年交兵,新到 陇右,未经戎事,大须训习。”宋 尹洙《乞募士兵札子》:“臣窃见诸路拣选到士兵,其间不无驍勇,然怯弱者亦多未经训习。”《三国演义》第八回:“蝉 曰:‘妾蒙大人恩养,训习歌舞,优礼相待,妾虽粉身碎骨,莫报万一。’”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保甲·训练伍壮》:“然欲加之训习,恐妨农务。”
- 12.
诰誓释义:⒈古代君王训诫勉励民众的文告。 《穀梁传·隐公八年》:“誥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范宁 注:“誥誓,《尚书》六誓七誥是其遗文。五帝之世道化淳备,不须誥誓而信自著。”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唐 虞 流于典謨,商 夏 被于誥誓。”范文澜 注:“《尚书》所载皆典謨训誥誓命之文。”《新唐书·柳浑传》:“浑 跪曰:‘五帝无誥誓,三王无盟诅,盖盟诅之兴皆在季末。’”⒉借指《尚书》。《文选·班固<典引>》:“帝者之上仪,誥誓所不及已。”蔡邕 注:“本事曰誥,戎事曰誓。”吕延济 注:“誥誓谓《尚书》也。言
- 13.
谘询释义:⒈征求意见。汉 王逸《九思·疾世》:“纷载驱兮高驰,将諮询兮皇 羲。”《三国志·吴志·贺邵传》“邵 年四十九”裴松之 注引 晋 虞预《晋书》:“时朝廷初建,动有疑议,宗庙制度皆 循 所定,朝野諮询,为一时儒宗。”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诸子》:“至 鬻熊 知道,而 文王 諮询。”宋 张齐贤《洛阳搢绅旧闻记·白中令知人》:“中令在 北京 日,素与 周祖 亲洽。周太祖 屡召中令諮询戎事。”王重民《<徐光启集>序言》:“在博访谘询以外,进而通过试验,以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⒉询问,打听。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
- 14.
谙悉释义:熟知。 《宋书·王僧绰传》:“元嘉 二十六年,徙尚书吏部郎,参掌大选,亮识流品,諳悉人物,拔才举能,咸得其分。”宋 范仲淹《除枢密副使召赴阙陈让第一状》:“伏缘臣等自领经略之任,竭心戎事。其於边上利害,军事情伪,年岁之后,方能諳悉。”薶照《人民程度之解释》:“如 孟德斯鳩 之鸿哲,亦谓一国之民,固多庸众,然使畀以选举之权,其智尚足以任,盖其所择者,皆己所諳悉,而耳目闻见之可荧也。”
- 15.
骊翰释义:《礼记·檀弓上》:“夏后氏 尚黑,戎事乘驪,牲用玄;殷 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郑玄 注:“马黑色曰驪。翰,白色马也。”后以“驪翰”借指 夏 殷 所崇尚的黑色与白色。《文选·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其驪翰改色,寅丑殊建,别白书之。”李周翰 注:“言 夏 殷 黑白改色。”唐 卢照邻《<南阳公集>序》:“文质再而復,殷 周 之损益足徵;驪翰三而始,虞 夏 之兴亡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