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故 [wù gù]
1. 亡故;去世。
例前以降及物故。——《汉书·李广苏建传》
亲友尽已物故。
英[ pass away; die; ]
2. 世事。
英[ affairs of human life; ]
3. 指变故。
例物故不可论。
英[ accident; ]
物故 引证解释
⒈ 事故。
引《墨子·号令》:“即有物故,鼓,吏至而止,夜以火指。”
孙诒让 间诂:“物故,犹言事故,言有事故则击鼓也。”
《南史·任昉传》:“郡有蜜岭及杨梅,旧为太守所采, 昉 以冒险多物故,即令停絶,吏人咸以百餘年未之有也。”
⒉ 死亡。
引《荀子·君道》:“人主不能不有游观安燕之时,则不能不有疾病物故之变焉。”
《汉书·苏武传》:“前以降及物故,凡随 武 还者九人。”
颜师古 注:“物故谓死也,言其同於鬼物而故也。一説,不欲斥言,但云其所服用之物皆已故耳。”
王先谦 补注引 宋祁 曰:“物,当从南本作歾,音没。”
《三国志·蜀志·刘璋传》:“瑁 狂疾物故。”
裴松之 注:“魏 臺访‘物故’之义, 高堂隆 答曰:‘闻之先师:物,无也;故,事也;言无復所能於事也。’”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蜀王 纳以为妃,无几物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放蝶》:“遭君虐政,姊妹多物故。”
国语词典
物故 [wù gù]
⒈ 死亡。也作「物化」。
引《三国志·卷三一·蜀书·刘二牧传·刘璋传》:「瑁狂疾物故,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于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
《三国演义·第八二回》:「今诸将虽多物故,然尚有十余人,何虑于刘备?」
⒉ 事故。
引《墨子·号令》:「即有物故,鼓,吏至而止,夜以火指。」
物故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事对释义:用相似或相反的人物故实,构成对偶句的修辞方法。
- 2.
伊索寓言释义:书名。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小亚细亚弗利基亚人,获释奴隶,善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希腊、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成书于1世纪,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其中名篇有《狼和小羊》《乌龟和兔》等。
- 3.
僦费释义:雇运之费。《史记·平準书》:“弘羊 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司马贞 索隐引 服虔 曰:“雇载云僦,言所输物不足偿其雇载之费也。”
- 4.
剡利释义:锐利。清 焦循《忆书》卷六:“伯屋成后七年而伯物故,又六年遂拆毁,灰尚白,钉尚剡利。”
- 5.
存殁释义:⒈生存和死亡。犹言生死。唐 杜甫《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序:“自枉诗已十餘年,莫记存殁又六七年矣。”唐 韦应物《登蒲塘驿沿路见泉谷村墅忽想京师旧居追怀昔年》诗:“存殁阔已永,悲多欢自疏。”金 元好问《续夷坚志·旬会之异》:“十日一宴,集中一举子物故,诸子感叹存殁,仍於故人设位。”⒉生者和死者。前蜀 杜光庭《户部张相公修迁拔明真斋词》:“三籙定金明之典,功被人天;九幽悬玉匱之科,惠周存殁。”《红楼梦》第四回:“求太老爷拘拿凶犯,以扶善良,存殁感激大恩不尽!”
- 6.
彩唱释义:一种曲艺表演形式。 又称彩扮。即将有人物故事的书目、曲目由数人分角色演唱,并配以简单的化妆和表演。如彩唱莲花落等。
- 7.
方袍释义:⒈僧人所穿的袈裟。因平摊为方形,故称。唐 许浑《泊蒜山津闻东林寺光仪上人物故》诗:“云斋曾宿借方袍,因説浮生大梦劳。”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三》:“﹝僧 从诲 ﹞累年供奉,望方袍之赐,以耀法门。”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道人灵一》:“一食自甘,方袍便足;灵台澄皎,无事相干。”⒉借指僧人。唐 司空曙《题凌云寺》诗:“不与方袍同结社,下归尘世竟如何?”南唐 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下:“赞皇 李公 之镇 浙 右,以 南朝 众寺,方袍且多,其中必有妙通《易》道者。因帖下诸寺,令择一人,送至府中。”
- 8.
楮练释义:用楮树皮制成的纸。 其洁白如帛练,故称。明 袁宏道《岁时纪异》:“吴 中最重节物……正月上元作灯市,採松叶结棚于通衢,下缀华灯,灯有楮练、罗帛、琉璃、鱼魫、麦丝、竹缕诸品,皆綵绘人物故事,或为花果虫鱼之像。”
- 9.
武担释义:山名。在 四川省 成都市 城内西北隅。汉 扬雄《蜀王本纪》:“武都 丈夫化为女子,颜色美好,盖山之精也。蜀王 娶以为妻,不习水土,疾病欲归。蜀王 留之,无几物故,蜀王 发卒之 武都 担土,于 成都 郭中葬之。盖地三亩,高七丈,号曰‘武担’。以石作镜一枚,表其墓。”《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刘备 ﹞即皇帝位於 成都 武担 之南。”
- 10.
等样释义:⒈宋 代募兵时,对招募对象所规定的身高等级标准。《宋史·兵志八》:“广南 捕蛮诸军岁满归营,人赐钱二千,月增奉钱二百。度 岭 阵亡及瘴癘物故者子孙或弟姪,不以等样一人隶本营者,支衣廩之半。”《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三年》:“凡募弓箭手、蕃捉生、强人、山河户,不以等样,第募有保任年十七以上、弓射七斗、任负带者。”参见“等杖”。⒉方言。像样;漂亮。如:衣服要穿得等样些,不然别人会笑你。
- 11.
考击释义:⒈敲打。《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三年》:“今雅乐古器非不存……攷击奏作,委之贱工,如之何不使雅、郑 之杂也!”⒉拷掠;敲打。《后汉书·马廖传》:“豫 随 廖 归国,考击物故。”《资治通鉴·汉章帝建初二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谓死於考掠也。”宋 苏轼《石鼓歌》:“遂因鼓鼙思将帅,岂为考击烦矇瞍。”宋 洪迈《夷坚丁志·吴僧伽》:“寺后竹丛,一竿最巨,忽夜至,造其下,考击而歌,声彻四远。”
- 12.
道契释义:⒈谓彼此思想一致、志趣相投。《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体分冥固,道契不坠。”李善 注:“言至於君臣之体分,既固於冥兆,上下之契,亦存而不坠。”⒉指一同修道的至交。《歧路灯》第七三回:“彼时结为道契。今日特便道过访,不料已物故几年。”⒊谓与佛、道有缘分。唐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超诣》:“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少有道契,终与俗违。”⒋清 末,外国人在 中国 境内可以随意用永远租用的名义,向业主租赁土地。议妥成交,要由当地的道署发给地契,叫做道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四回:“他便拿了这契据,到道
- 13.
部丞释义:古代中央各部的辅佐之官。 《史记·平準书》:“弘羊 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汉书·平帝纪》:“置少府海丞、果丞各一人;大司农部丞十三人,人部一州,劝农桑。”
- 14.
鬻举释义:谓贿买科第。 《宋史·选举志二》:“﹝ 淳祐 ﹞九年,以臣僚言:‘士子又有免解伪冒入试者,或父兄没而窃代其名,或同族物故而填其籍。’於是令自本贯保明给据,类其姓名先申礼部,各州揭以示众,犯者许告捉,依鬻举法治罪。”按,“鬻举法”为惩治科举考试舞弊者之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