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靡 [fú mí]
1. 浮华奢侈。
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清·洪亮吉《治平篇》
英[be flashy and wasteful;]
浮靡 引证解释
⒈ 浮艳绮靡。
引《南史·江总传》:“总 性宽和温裕,尤工五言七言,溺于浮靡。”
《新唐书·文艺传上·杜甫赞》:“唐 兴,诗人承 陈 隋 风流,浮靡相矜。”
清 唐甄 《潜书·劝学》:“草木必有根,舍是而为文学,必流于浮靡。”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十章第一节:“他( 葛洪 )不满当时的清谈、浮靡等风气。”
⒉ 浪费。
引《新唐书·顺宗十一女传》:“﹝帝﹞徧諭诸主,且敕京兆尹禁切浮靡。”
国语词典
浮靡 [fú mí]
⒈ 浮艳绮靡。
引《新唐书·卷二〇一·文艺传上·杜审言传·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
浮靡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丽淫释义:艳丽而浮靡。
- 2.
白俗元轻释义:泛指文笔粗俗浅近,轻浮靡丽。
- 3.
繁声释义:⒈指浮靡的音乐。 ⒉繁杂的声音。
- 4.
繁靡释义:繁琐浮靡。
- 5.
芜蔓释义:⒈荒芜;荒凉。唐 杜甫《谒文公上方》诗:“甫 也南北人,芜蔓少耘锄。”唐 韩愈 孟郊《城南联句》:“桑变忽芜蔓,樟裁浪登丁。”萧乾《未带地图的旅人》:“两个青年踏着芜蔓的草丛在激烈地争辩着。”⒉冗杂散乱。明 胡应麟《诗薮·古体中》:“汉 人诗不可句摘者……通篇高妙,无一芜蔓,不著浮靡故耳。”清 龚自珍《阐告子》跋:“喜少作(《阐告子》)闇合乎道,乃削剔芜蔓存之。”清 陈田《明诗纪事戊籤·王讴》:“舜夫 诗集存诗太多,芜蔓不翦,时有俊篇,不愧名家。”
- 6.
讹缺释义:亦作“讹闕”。亦作“譌缺”。错误、残缺。《新唐书·艺文志序》:“自六经焚於 秦 而復出於 汉,其师传之道中絶,而简编脱乱讹缺,学者莫得其本真,於是诸儒章句之学兴焉。”一本作“讹闕”。宋 陆游《跋六一居士集古录跋尾》:“及再得之,纔相距数年,讹闕已多,知古人欲传远者,必託之金石,有以也夫!”元 袁桷《陆道士墓志铭》:“盖其传受讹缺,浮靡恣荡,摄思握神,罔不知所以。”清 朱珪《<雁门集>序》:“露萧 农部慨然念其先世刻板之取於六丁也,乃就流传诸本考证譌缺,将重刻之,而质之於予。”
- 7.
贤懿释义:贤良美好。 亦指贤美的人。《后汉书·西域传论》:“余闻之后説也,其国则殷乎中土,玉烛和气,灵圣之所﹝降﹞集,贤懿之所挺生,神迹诡怪,则理絶人区,感验明显,则事出天外。”《觅灯因话·翠娥语录》:“自来人议 魏 晋 浮靡,人物放旷,自妾观之,殊觉贤懿。”《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元年》:“懿德皇后,享封大国,作配先朝,虽不及临御之期,已夙彰贤懿之美。”
- 8.
靡习释义:指浮靡的文风。
- 9.
靡滥释义:⒈流动泛滥。⒉浮靡失实。
- 10.
革刬释义:废除,削除。 《汉书·叙传下》:“三代 损益,降及 秦 汉,革剗五等,制立郡县。”唐 孙逖《宰相及百官定昆明池旬宴序》:“乃命革剗浮靡,导扬雅颂。”
- 11.
革剗释义:废除,削除。《汉书·叙传下》:“三代 损益,降及 秦 汉,革剗五等,制立郡县。”唐 孙逖《宰相及百官定昆明池旬宴序》:“乃命革剗浮靡,导扬雅颂。”
- 12.
风云月露释义:《隋书·李谔传》:“连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后即用“风云月露”指绮丽浮靡,吟风弄月的诗文。清 郑燮《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书寄舍弟墨》:“其间风云月露之辞,悖理伤道之作,不可胜数,常恨不得 始皇 而烧之。”《红楼梦》第八一回:“虽懂得几句诗词,也是胡诌乱道的;就是好了,也不过是风云月露,与一生的正事,毫无关涉。”清 李慈铭《书凌氏廷堪校礼堂集中书唐文粹文后》:“流及 六朝,愈尚华藻,波靡递下,乃有风云月露之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