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珠 [cǎi zhū]
1. 入水取珠。
采珠 引证解释
⒈ 入水取珠。
引唐 元稹 《采珠行》:“海波无底珠沉海,採珠之人判死採。”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杂录》:“刘鋹 据 岭 南,置兵八千人,专以採珠为事。”
明 叶盛 《水东日记·珠池采珠法》:“盖 蜑 丁皆居海艇中採珠,以大舶环池,以石悬大絙,别以小绳繫诸 蜑 腰,没水取珠。”
国语词典
采珠 [cǎi zhū]
⒈ 到水里采取珍珠。
引《晋书·卷五七·陶璜传》:「合浦郡土地硗确,无有田农,百姓唯以采珠为业。」
唐·元稹〈采珠行〉:「海波无底珠沉海,采珠之人判死采。」
采珠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采释义:亦作“七彩”。七色。《西京杂记》卷一:“高祖 斩白蛇剑,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南朝 梁 江淹《丹砂可学赋》:“烂七采之炤燿,漫五色之煴烟。”《花城》1981年第6期:“这些年来,我那七彩虹霓般的梦,早就幻灭了。”详“七色”。
- 2.
媚川都释义:五代 南汉 刘鋹 据 岭 南,于 海门镇 置兵八千人,专以采珠为事,号为“媚川都”。 至 宋 开宝 五年诏罢置。宋 王闢之《渑水燕谈录·杂录》:“艺祖 废‘媚川都’,黥其壮者为军,老者放归田里。”参阅《文献通考·征榷五》。
- 3.
玺剑释义:《西京杂记》卷一:“汉帝 相传以 秦王 子婴 所奉白玉璽,高帝 斩白蛇剑。 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后以“璽剑”指传国之宝。
- 4.
珠官释义:⒈管采珠的官。 唐 王维《送祢郎中》诗:“卉服为诸吏,珠官拜本州。”唐 陆龟蒙《寄琼州杨舍人》诗:“人多药户行狂蛊,吏有珠官出俸钱。”⒉郡名。《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黄武 七年﹞改 合浦 为 珠官郡。”唐 王维《送元中丞转运江淮》诗:“去问 珠官 俗,来经石刼春。”
- 5.
珠徙珠还释义:《后汉书·循吏传·孟尝》载 合浦 产珠,宰守采珠无度,珠遂徙邻郡。孟尝 到官,革除前弊,珠遂还。后因有“珠徙珠还”之说。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珠》:“凡珠生止有此数,采取太频,则其生不继。经数十年不采,则蚌乃安其身,繁其子孙而广孕宝质。所谓‘珠徙珠还’,此煞定死谱,非真有‘清官’感召也。”参见“合浦珠还”。
- 6.
珠户释义:⒈指采珠的民户。唐 刘恂《岭表录异》卷上:“廉州 边海中有洲岛,岛上有大池,每年太守修贡,自监珠户入池采珠,以充贡赋。”⒉珠饰的门户,多指闺房。南唐 冯延巳《应天长》词:“挑银灯,扃珠户,绣被微寒值秋雨。”宋 杨万里《行路难》诗:“彻侯万户秩万石,珠户玉房贮倾国。”元 周巽《阳春曲》诗:“殿阁千门御气通,金窗珠户光玲瓏。”
- 7.
珠课释义:对采珠者征收的赋税。《元史·食货志二》:“珠在 大都 者,元贞 元年,听民於 杨村 直沽口 捞採,命官买之……此珠课之兴革可考者然也。”
- 8.
蜑丁释义:蜑人中的青壮年。宋 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五:“凡採珠,必蜑人,号曰蜑户,丁为蜑丁,亦王民尔。”元 吴师道《吴礼部诗话》:“援桴亲鼓尽南海,背水更用蜑丁鏖。”《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太祖 知 刘鋹 所采珠子甚多,日役蜑丁数千人,死者不少。”
- 9.
蜑户释义:蜑人散居在 广东、福建 等沿海地带,向受封建统治者的歧视和迫害,不许陆居,不列户籍。他们以船为家,从事捕鱼、采珠等劳动,计丁纳税于官。
- 10.
霜匣释义:剑匣。语本《西京杂记》卷一:“高祖 斩白蛇剑,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杂厕五色琉璃为剑匣。剑在室中,光景犹照於外,与挺剑不殊。十二年一加磨莹,刃上常若霜雪。开匣拔鞘,輒有风气,光彩射人。”唐 杜甫《湖中送敬十使君适广陵》诗:“气缠霜匣满,冰置玉壶多。”元 耶律楚材《再用前韵(过阴山和人韵)》:“穹庐展转清不眠,霜匣闲杀錕鋙铁。”
- 11.
鲛户释义:指以采珠为业的民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