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兵民 兵民的意思
bīngmín

兵民

简体兵民
繁体
拼音bīng mín
注音ㄅ一ㄥ ㄇ一ㄣ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īng,(1) 武器。【组词】: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2) 战士,军队。【组词】: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见(指武装冲突)。(3) 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组词】:兵法。兵家。兵机。兵衅(战争的争端)。兵书。兵谏(进谏时以武力要挟,迫使必从)。兵荒马乱。兵贵神速。

mín,(1)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组词】:人民。民主。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2) 指人或人群。【组词】:居民。民族。(3)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组词】:民间。民歌。民谚。民风。民情。(4) 某族的人。【组词】:汉民。回民。(5)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组词】:农民。渔民。(6) 非军事的。【组词】:民品。民航。(7) 同“苠”。

基本含义

指军队和人民,泛指军民关系。

兵民的意思

兵民 [bīng mín]

1. 指壮丁。

3. 士兵和民众。

兵民 引证解释

⒈ 指壮丁。

宋 苏舜钦 《吴越大旱》诗:“復闻籍兵民,驱以教战力。”

⒉ 士兵和民众。

毛泽东 《论持久战》:“兵民是胜利之本。”


兵民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传奉官释义:指因传奉而获任命的官吏。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三》:“太监 梁芳 进淫巧以荡上心,收买奇玩,引用方术,以録呈异书为名,夤缘传旨与官,已官者輒加超擢,不择儒吏兵民工贾囚奴,至有脱白除太常卿者,名曰传奉官。”参见“ 传奉 ”。
    • 2.
      僚采释义:同僚。《金石萃编·唐褚亮碑》:“动名教於搢绅,暎徽猷於僚采。”《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十年》:“檄书到日,上下僚采,远近兵民,递相告諭,共赴师期。”清 顾炎武《路舍人家见东武四先历》诗:“持此一册书,千秋戒僚采。”
    • 3.
      减耗释义:亦作“减耗”。 减少,损耗。《三国志·吴志·骆统传》:“彊邻大敌非造次所灭,疆埸常守非期月之戍,而兵民减耗,后生不育,非所以歷远年,致成功也。”宋 苏轼《应诏论四事状》:“方是时,民财窘亟,酒税例皆减耗。”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一节:“经 秦 朝残酷的剥削与八年战争的破坏,再加大饥荒,人相食……人口可惊的减耗了。”
    • 4.
      完辑释义:⒈保全;安定。 《后汉书·苏竟传》:“﹝ 苏竟 ﹞拜 代 郡中尉。时 匈奴 扰乱,北边多罹其祸,竟 终完辑一郡。”《新五代史·义儿传·李嗣昭》:“梁太祖 尝遣人招降 嗣昭,嗣昭 斩其使者,闭城拒守,踰年,庄宗 始攻破夹城。嗣昭 完辑兵民,抚养甚有恩义。”⒉完善充实。《新唐书·李吉甫传》:“吉甫 始奏復 宥州,乃治 经略军,以隶 绥银道,取 鄜州 神策屯兵九千实之。以 江 淮 甲三十万给 太原、泽潞 军,增 太原 马千匹。由是戎备完辑。”
    • 5.
      袭据释义:亦作“袭踞”。出其不意地攻占。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云南河口起义清方档案》:“因兵民暗助,边备空虚,致被袭据。”《清史稿·饶馀敏郡王阿巴泰传》:“太原、平阳、汾州 所属诸县虽渐次收復,然未下者尚多,恐撤军后,贼乘虚袭踞,请仍留守御。”
    • 6.
      遥制释义:在远处加以控制。《北史·尒朱荣传》:“遥制朝廷,亲戚腹心,皆补要职。” 明 张居正 《与蓟镇督抚书》:“兹奉来教,无任惶悚,閫外之事,书生不敢妄谈,亦不敢遥制,惟公熟计之。”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四镇守 舟山 时,兵民辑睦,忠义嚮应,西人已丧胆思遁。其时,若非大帅遥制,可使弭首受约束。”

兵民(bingmi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兵民是什么意思 兵民读音 怎么读 兵民,拼音是bīng mín,兵民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兵民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