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戚 [āi qī]
1. 悲痛伤感。
英[sorrow;]
哀戚 引证解释
⒈ 见“哀戚”。亦作“哀慽”。亦作“哀慼”。悲痛;悲伤。
引《孝经·丧亲》:“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汉书·王商传》:“﹝ 商 ﹞居丧哀慽。”
汉 应劭 《风俗通·愆礼·公车徵士汝南夏甫》:“祖载崩隧,又不能送,远於哀慼者矣。”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叔夜有道之士》:“夫哀戚之心存於中,则絃手犂然而不谐,此理之必然者。”
《元典章·礼部三·禁治居丧饮宴》:“父母之丧,至於哀慼。”
明 高明 《琵琶记·一门旌奖》:“从别后倍哀戚,况家中音信稀。”
沈从文 《从文自传·辰州》:“见到这些新奇光景,小小心中升起一分无言的哀戚。”
国语词典
哀戚 [āi qī]
⒈ 悲伤、哀痛。
引《礼记·檀弓下》:「丧礼,哀戚之至也。」
《三国演义·第四回》:「居丧哀戚,言不以邪。」
哀戚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哀慽释义:见“哀戚”。
- 2.
肘行膝步释义:匍匐前行,表示虔诚或哀戚。
- 3.
致丧释义:谓极尽哀戚之情为父母守丧。 《礼记·檀弓上》:“事亲……服勤至死,致丧三年。”郑玄 注:“致,谓戚容称其服也。”孔颖达 疏:“致之言至也,谓哀情至极而居丧礼。”
- 4.
节哀顺变释义:节制哀痛,顺应变故。对父母或其他亲人去世的人的慰唁之辞。《礼记·檀弓下》:“丧礼,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
- 5.
行实释义:⒈亦作“行寔”。行为朴厚。唐 韩愈《举荐张籍状》:“学有师法,文多古风,沉默静退,介然自守,声华行实,光映儒林。”⒉谓实际行为;实际。宋 王安石《拟寒山拾得》诗之十八:“汝无行实者,以取著名高。行实尚非实,利名岂坚牢。”《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四年》:“范仲淹 等意欲復古劝学,数言兴学校,本行实,詔近臣议。”⒊指生平事迹。唐 黄滔《华严寺开山始祖碑铭》:“十一年,其徒 从绍 疏师行实于闕,昇其院为 华严寺。”金 王若虚《王氏先茔之碑》:“为人后者,生尽爱敬,死极哀戚,立身扬名,以显其亲,宜若足矣。而又思
- 6.
隐戚释义:犹忧戚,哀戚。
- 7.
颜子释义:⒈指 孔子 弟子 颜回。《孟子·离娄下》:“颜子 当乱世,居於陋巷,一簞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 不改其乐,孔子 贤之。”《后汉书·黄宪传》:“子国有 颜子,寧识之乎?”李贤 注:“颜子,颜回 也。”后常以“颜子”借指安贫乐道,有德寿夭之士。唐 李端《慈恩寺怀旧》诗:“孔 席亡 颜子,僧堂失 谢公。”唐 孟郊《哭李观》诗:“颜子 既殂谢,孔 门无辉光。”⒉对 南朝 宋 周续之 的美称。《宋书·隐逸传·周续之》:“续之 年八岁丧母,哀戚过於成人,奉兄如事父。豫章 太守 范宁 於郡立学,招集生徒,远方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