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璧 [dāng bì]
1. 《左传·昭公十三年》:“初,共王无冢适,有宠子五人,无适立焉。乃大有事于群望,而祈曰:'请神择于五人者,使主社稷。'乃徧以璧见于群望,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既,乃与巴姬密埋璧于大室之庭,使五人齐,而长入拜……平王弱,抱而入,再拜,皆厌纽。”杨伯峻注:“厌同压。压纽即当璧。”后以“当璧”喻立为国君之兆。
当璧 引证解释
⒈ 亦指继承帝位。
引《左传·昭公十三年》:“初, 共王 无冢适,有宠子五人,无适立焉。乃大有事於羣望,而祈曰:‘请神择於五人者,使主社稷。’乃徧以璧见於羣望,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既,乃与 巴姬 密埋璧於大室之庭,使五人齐,而长入拜…… 平王 弱,抱而入,再拜,皆厌纽。”
杨伯峻 注:“厌同压。压纽即当璧。”
《魏书·肃宗纪》:“皇曾孙故 临洮王 寳暉 世子 釗,体自 高祖,天表卓异,大行平日养爱特深,义齐若子,事符当璧。”
《北齐书·幼主纪》:“文宣 因累世之资,膺乐推之会,地居当璧,遂迁 魏 鼎。”
唐 元稹 《楚歌》之一:“楚 人千万户,生死繫时君。当璧便为嗣,贤愚安可分。”
清 吴伟业 《读端清郑世子传》诗:“当璧辞真王,累疏诚恳惻。”
《宋书·萧惠开传》:“湘东 太祖 之昭, 晋 安世祖 之穆,其於当璧,并无不可。”
《梁书·元帝纪》:“吾尝梦主上遍见诸子,至 湘东王,手脱帽授之。此人后必当璧,卿其行乎!”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荣 为盟主, 穆 亦拜 荣,於是密议长君诸王之中,不知谁应当璧。”
当璧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压纽释义:亦作“压钮”。谓覆压在璧纽上。语出《左传·昭公十三年》:“初,共王(楚共王)无冢适,有宠子五人,无适立焉。乃大有事於羣望,而祈曰:‘请神择於五人者,使主社稷。’乃徧以璧见於羣望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既乃与 巴姬 密埋璧於大室之庭,使五人齐而长入拜。康王 跨之,灵王 肘加焉,子干、子晳 皆远之,平王 弱,抱而入,再拜,皆厌纽。”厌,同“压”。后因以“压纽”为作国君的预兆。南朝 梁 刘孝标《辩命论》:“抚镜知其将刑,压纽显其膺録。”《魏书·阳固传》:“风吹鶂而 襄 坠兮,神压纽而 平 王。”
- 2.
当璧释义:《左传·昭公十三年》:“初,共王 无冢适,有宠子五人,无适立焉。乃大有事於羣望,而祈曰:‘请神择於五人者,使主社稷。’乃徧以璧见於羣望,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既,乃与 巴姬 密埋璧於大室之庭,使五人齐,而长入拜…… 平王 弱,抱而入,再拜,皆厌纽。”杨伯峻 注:“厌同压。压纽即当璧。”后以“当璧”喻立为国君之兆。《魏书·肃宗纪》:“皇曾孙故 临洮王 寳暉 世子 釗,体自 高祖,天表卓异,大行平日养爱特深,义齐若子,事符当璧。”《北齐书·幼主纪》:“文宣 因累世之资,膺乐推之会,地居当璧,
- 3.
拜璧释义:春秋 时,楚共(恭)王 有宠子五人,自己不能确定由谁继承王位。 于是遍祭名山大川,请神择定,并以璧示之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祭毕,密埋璧于祖庙厅堂里,令五子斋,并以次第入拜。结果,小儿子几次跪拜都压在璧纽上,后继位为 楚平王。事见《左传·昭公十三年》。后因以“拜璧”为立太子的典故。唐 王维《恭懿太子挽歌》:“何悟藏环早,纔知拜璧年。”
- 4.
绮岁释义:青春;少年。 《南齐书·萧颖胄传》:“食叶之徵,著於弱年;当璧之祥,兆乎綺岁。”明 陆完学《<长安客话>序》:“大抵 仲舒 綺岁,雅志编摩,壮歷周流,学益弘博。”清 赵翼《题<吴梅村集>》诗之一:“才高綺岁早登科,俄及沧桑劫运过。”
- 5.
虎变释义:⒈谓虎皮的花纹斑斓多彩。比喻因时制宜,革新创制,斐然可观。《易·革》:“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孔颖达 疏:“损益前王,创制立法,有文章之美,焕然可观,有似虎变,其文彪炳。”《关尹子·三极》:“圣人道虽虎变,事则鳖行。”《魏书·律历志下》:“伏维陛下,当璧膺符,大横协兆,乘机虎变,抚运龙飞。”⒉喻非常之人出处行动变化莫测。唐 李白《梁甫吟》:“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亦用以喻文章的绮丽变化。晋 陆机《文赋》:“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