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 [yù tián]
1. 传说中产玉之田。杨伯雍于无终山汲水作义浆,有一人就饮,送石子一斗,云种之可产美玉,后当得佳妇。伯雍种其石,果有玉生石上,因取玉聘徐氏女为妻。后称种玉处为“玉田”。参阅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
2. 形容冰雪覆盖的田野。
4. 对田园的美称。
玉田 引证解释
⒈ 传说中产玉之田。 杨伯雍 于 无终山 汲水作义浆,有一人就饮,送石子一斗,云种之可产美玉,后当得佳妇。 伯雍 种其石,果有玉生石上,因取玉聘 徐 氏女为妻。后称种玉处为“玉田”。参阅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引南朝 梁 王筠 《东南射山》诗:“琼浆汎金鼎, 瑶池 溉玉田。”
唐 罗虬 《比红儿》诗:“定知不及 红儿 貌,枉却工夫溉玉田。”
明 许潮 《龙山宴》:“这山也堪凿梯仙,洞也堪耕种玉田。”
⒉ 形容冰雪覆盖的田野。
引唐 李绅 《登禹庙降雪》诗:“玉田千亩合,琼室万家开。”
⒊ 对田园的美称。
引元 张养浩 《朝天曲》:“玉田,翠烟,鸞鹤声相唤。”
玉田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宋玉田释义:战国 楚 宋玉《小言赋》云,楚襄王 登 阳云 之台,诸大夫 景差、唐勒、宋玉 等陪侍。 王令曰:“贤人有能为小言赋者,赐之 云梦 之田。”宋玉 赋曰:“无内之中,微物潜生,比之无象,言之无名……”。王称善,因赐 玉 云梦 之田。后因以“宋玉田”借指 楚 云梦 之地。
- 2.
无终释义:⒈没有终止;没有穷极。《庄子·则阳》:“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南朝 齐 明僧绍《正二教论》:“道常出乎无始,入乎无终,靡应非身,尘劫非遐,此其所以为教也。”⒉三国 魏 田畴 志行卓越,隐居 无终山。后人因以为隐逸之典。晋 陶潜《拟古》诗之二:“辞家夙严驾,当往志 无终。”清 阎尔梅《汧置草堂读史》诗:“郭泰 辞徵虚有道,田畴 抗节隐 无终。”⒊古代 山戎 国名。春秋 时分布在今 山西省 太原市 东,后迁至 河北省 玉田县 西北 无终山,因山而得名。《左传·襄公四年》:“无终子 嘉父 使 孟乐 如 晋
- 3.
极工释义:非常精通或工巧。 唐 柳宗元《与李睦州论服气书》:“愚幼时尝嗜音……蚤起则嘐嘐譊譊以逮夜,又增以脂烛,烛不足则讽而鼓诸席。如是十年,以为极工。”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二·闺秀画》:“邢慈浄 髮绣大士极工。”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白石、梅溪、碧山、玉田 词,修饰皆极工。”
- 4.
标韵释义:风韵,韵致。 宋 陶穀《清异录·文用》:“建中 元年,日本 使真人 兴能 来朝,善书札,有译者乞得章草两幅……笔法有 晋 人标韵。”明 梁辰鱼《驻云飞·风情》曲:“似海棠标韵,试折傍菱花,比并方才信,一半胭脂一半粉。”清 杨承宪《木兰花慢》词:“只 白石 风流,玉田 标韵,此外谁如?”
- 5.
琼田释义:⒈传说中能生灵草的田。 《十洲记·祖洲》:“鬼谷 先生云:‘此草是 东海 祖洲 上,有不死之草,生琼田中,或名为养神芝。其叶似菰,苗丛生,一株可活一人。’”北周 庾信《周赵国公夫人纥豆陵氏墓志铭》:“胡香四两,嗟西域之使稀;灵草一枝,恨琼田之路絶。”唐 顾况《朝上清歌》:“琼田瑶草,寿无涯些。”清 朱瑄《祖龙引》:“琼田倘致长生草,眼见诸侯尽入 关。”⒉传说中种玉之田。宋 朱熹《公济惠山蔬四种并以佳篇来贶因次其韵·芹》:“琼田何日种,玉本一时生。”参见“玉田”。⒊形容莹洁如玉的江湖、田野。南朝 陈 张正
- 6.
种玉释义:⒈晋 干宝《搜神记》卷十一:“公汲水作义浆於坂头,行者皆饮之。三年,有一人就饮,以一斗石子与之,使至高平好地有石处种之,云:‘玉当生其中。’杨公 未娶,又语云:‘汝后当得好妇。’语毕不见。乃种其石。数岁,时时往视,见玉子生石上,人莫知也。有 徐氏 者,右北平 著姓,女甚有行,时人求,多不许。公乃试求 徐氏。徐氏 笑以为狂,因戏云:‘得白璧一双来,当听为婚。’公至所种玉田中,得白璧五双,以聘。徐氏 大惊,遂以女妻公。”后因以“种玉”比喻缔结良姻。明 朱鼎《玉镜台记·宴会》:“念良姻乘龙未遂,种玉尚无缘。”⒉
- 7.
荒秽释义:⒈亦作“荒薉”。犹荒芜。《孔丛子·巡守》:“入其疆,土地荒秽,遗老失贤。”晋 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五代 齐己《春草》诗:“欲寻兰蕙径,荒秽满汀畦。”清 顾炎武《玉田道中》诗:“山中无父老,故宅恐荒薉。”胡适《古史讨论的读后感》:“夫所谓种植耕稼者,不过以一举手、一投足之劳,扫荒薉,培所欲之植物而已。”⒉犹荒废。晋 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中》:“於是三公每有所选,参议掾属咨其行状,度其器能,然犹有溺职废官,荒秽不治。”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殷文圭》:“唐 季,文体浇漓,才调荒秽
- 8.
蛎粉墙释义:用蛎灰粉刷的墙。清 姚燮 《洞仙歌·渌西楼后》词:“烟廊三五折,蠣粉墙迴,小竹疏花一帘抱。” 清 蒋敦复 《露华·苔痕用玉田体》词:“愁细碎,蜗涎砌断,蠣粉墙倾。”参见“ 蠣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