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学 [jīn xué]
1. 书法名词。指北碑、汉篆。
3. 今文经学的省称。详“今文经学”。
今学 引证解释
⒈ 书法名词。指北碑、 汉 篆。
引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体变》:“吾今判之,书有古学,有今学。古学者, 晋 帖、 唐 碑也,所得以帖为多,凡 刘万庵、姚姬传 等皆是也。今学者,北碑、 汉 篆也,所得以碑为主,凡 邓石如、张廉卿 等是也。”
⒉ 今文经学的省称。详“今文经学”。
今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二学释义:⒈指国学与太学。 《南齐书·礼志上》:“今学非惟不宜废而已,乃宜更崇尚其道,望古作规,使郡县有学,乡閭立教。请付尚书及二学详议。”《魏书·李谐传》:“栖闲虚以筑馆,背城闕而为家。带二学之高宇,远三市之狭邪。”⒉佛教语。指读诵、禅思两种修行方式。即读诵大乘经典,一心如理思维。《释氏要览·志学·二学》:“毘奈耶云,佛説有二种学业:一读诵,二禪思。”
- 2.
伏膺释义:⒈服膺。伏,通“服”。谓倾心,钦慕。《晋书·孙绰传》:“沙门 支遁 试问 绰:‘君何如 许(许询)?’答曰:‘高情远致,弟子早已伏膺;然一咏一吟,许 将北面矣。’”《世说新语·品藻》作“服膺”。宋 沉辽《赠清道》诗:“当时二子最名盛,至今学者皆伏膺。”⒉服膺。伏,通“服”。指信服;归心。南朝 梁 沉约《内典序》:“伏膺空有之説,博综兼忘之书。”《隋书·后妃传·炀帝萧皇后》:“荡嚣烦之俗虑,乃伏膺於经史。”宋 王禹偁《北狄来朝颂并序》:“苟非圣人生,至道著,又安肯伏膺稽顙而自至於天闕邪!”⒊服膺。伏,通“
- 3.
倚席释义:博士、经师的坐席倚于一侧,指不设讲座,废弃学术。 《北堂书钞》卷一○一引《典略》:“﹝ 樊淮 ﹞乃上疏曰:‘今学约少,远方尤甚,博士倚席不讲,太学多治产业。’”《后汉书·儒林传序》:“自 安帝 览政,薄於蓺文,博士倚席不讲,朋徒相视怠散。”李贤 注:“倚席,言不施讲坐也。”明 李东阳《修复茶陵州学记》:“百餘年来,师不倚席,士不废业。”
- 4.
博览古今释义:博:广博。广泛阅读古今书籍,通晓古今学识。形容学问渊博。
- 5.
古学释义:研究古文经、古文字之学。汉 何休《<春秋公羊传>序》:“是以治古学、贵文章者,谓之俗儒。”徐彦 疏:“《左氏》先著竹帛,故 汉 时谓之古学;《公羊》汉 世乃兴,故谓之今学。”汉 许冲《上<说文解字>书》:“臣父故大尉南閤祭酒 慎,本从 逵 受古学。”段玉裁 注:“古学者,《古文尚书》、《诗毛氏》、《春秋左氏传》及《仓頡古文》、《史籀大篆》之学也。”《后汉书·郑玄传》:“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 之徒争论古今学,后 马融 答 北地 太守 刘瓌 及 玄 答 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明 杨慎《谭
- 6.
小经释义:卷数少的经书。 唐 宋 依经书内容或文字多少,分大、中、小三级。因时因事所指不同。《新唐书·选举志上》:“凡《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穀梁传》为小经。”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二》:“政和 八年御笔:‘……自今学道之士,所习经以《黄帝内经》、《道德经》为大经。《庄子》、《列子》为小经,外兼通儒书,俾合为一道。大经,《周易》;小经,《孟子》。’”《宋史·杨亿传》:“母以小经口授,随即成诵。”清 金农《寄题李徵君秉元青櫺别业》诗:“
- 7.
属厌释义:⒈亦作“属饜”。饱足。《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厌而已。”杜预 注:“属,足也。言小人之腹饱,犹知厌足,君子之心亦宜然。”一说,“属”犹祇,见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九。《国语·晋语九》:“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饜而已,是以三叹。”晋 陆机《演连珠》之三八:“臣闻放身而居,体逸则安,肆口而食,属厌则充。”宋 苏轼《水陆法像赞十六首引》:“盖闻净名之鉢,属饜万口;宝积之盖,徧覆十方。”清 钱谦益《重阳次日徐二尔从馈糕蟹》诗:“小人属厌君休誚,一饱如今学老饕。”⒉犹
- 8.
山斗释义:⒈泰山、北斗的合称。犹言泰斗。比喻为世人所钦仰的人。语出《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不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宋辛弃疾《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词:“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明乔世宁《何先生传》:“明兴,诗文足起千载之衰,而何李最为大家,今学士家称曰‘何李’,或称曰‘李何’,屹然为一代山斗云。”清姚鼐《硕士约过舍久俟不至留书与之》诗:“吾非山斗伦,不詆排释迦。”⒉敬称。用来称呼对方。
- 9.
彫丽释义:谓奇巧华丽。汉 王符《潜夫论·务本》:“今学问之士,好语虚无之事,争著彫丽之文,以求见异於世。”《后汉书·皇后纪下·桓帝懿献梁皇后》:“后藉姊兄廕埶,恣极奢靡,宫幄彫丽,服御珍华。”
- 10.
熙洽释义:⒈清明和乐;安乐和睦。语本 汉 班固《东都赋》:“至于 永平 之际,重熙而累洽。”宋 曾巩《贺元丰三年明堂礼毕大赦表》:“幸逢熙洽,未奉燕间。一违前蹕之音,四遇亲祠之庆。”宋 文莹《玉壶清话》卷二:“今君臣熙洽,穆穆皇皇。”《续资治通鉴·宋仁宗景祐三年》:“臣窃计之,不若穷作乐之原,为致治之本,使政令平简,民人熙洽。”⒉谓兴盛普及。明 何孟春《馀冬绪录摘抄》卷五:“今学校徧天下,文教熙洽。”
- 11.
虞廷释义:⒈亦作“ 虞庭 ”。⒉指 虞舜 的朝廷。相传 虞舜 为古代的圣明之主,故亦以“虞廷”为“圣朝”的代称。 明 李东阳 《揭晓后次韵答何穆之等》:“极知君命如山重,亲向 虞 廷拜往哉。” 明 唐顺之 《跋李怀琳书<绝交书>后》:“大则 虞 庭、 禹 水、 稷 穡、 皋 刑以至 夔 石、 益 兽,各致其能而相资以成治。” 明 何景明 《寄赠张方伯》诗:“行见 虞 廷咨岳典,共看 商 室济川材。” 清 陈确 《柬同志》:“今学者相聚言格致之学,穷极微妙,虽 虞 廷精一之旨,几无以过之。” 朱彭寿 《安乐康平室随笔
- 12.
覆酱瓿释义:《汉书·扬雄传下》:“鉅鹿 侯芭 常从 雄 居,受其《太玄》、《法言》焉,刘歆 亦尝观之,谓 雄 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 ’雄 笑而不应。”覆酱瓿,盖酱坛。后用以比喻著作毫无价值,或无人理解,不被重视。
- 13.
閤门释义:古代宫殿的侧门。 唐 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诗:“拜疏移閤门,为忠寧自谋?”沉钦韩 注:“《六典》:‘宣政殿 之左曰 东上閤,右曰 西上閤。’《事文类聚》:‘《续通典》:“天祐 二年勅:东上 西上 閤门,制置各别。至于常事,则以 东上 居先。或大忌进名,遂用 西閤 为便。”知常日章奏於 东閤 门进也。’”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恚恨》:“会昌 中,回 为刑部侍郎,謩 为御史中丞,尝与次对,官三数人候对於閤门。”宋 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一》:“今学士初拜,自 东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