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少释义:⒈三公的副职。亦称三孤。《大戴礼记·保傅》:“於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汉书·百官公卿表序》:“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又立三少为之副,少师、少傅、少保,是为孤卿,与六卿为九焉。”唐 杨炯《明威将军梁待宾神道碑》:“位隆三少,化浹五胥。”明 沉德符《野获编·吏部二·二品直拜三孤》:“文臣至尚书,六年始得东宫三少。”⒉三位知名的年轻人。(1)晋 王羲之、王承、王悦,俱少年知名。人称 王氏 三少。《晋书·王羲之传》:“敦 尝谓 羲之 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
- 2.
五虎释义:⒈指 明 代宦官 魏忠贤 私党中的五个文臣。《明史·宦官传二·魏忠贤》:“内外大权一归 忠贤 ……外廷文臣则 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夔龙、倪文焕 主谋议,号五虎。”⒉指 南明 桂王 时与锦衣指挥使 李元胤 结党揽权的五个官员。《明史·严起桓传》:“时朝政决於 成栋 子 元胤,都御史 袁彭年,少詹事 刘湘客,给事中 丁时魁、金堡、蒙正发 五人附之,揽权植党,人目为五虎。”
- 3.
侯王将相释义:王侯、武将和文臣。指古代统治阶级的上层代表势力。
- 4.
入文出武释义:称人兼备文武之才,入朝为文臣,出朝为将帅。
- 5.
内直释义:⒈内心正直。《庄子·人间世》:“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者与天为徒。”⒉在宫内值勤。宋 梅尧臣 有《七夕永叔内翰遗郑州新酒言值内直不遐相邀》诗。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九:“钱唐 王文庄公 赐第在 护国寺 西,公内直二十四年,以除夕蒙赐福字二十四,悬掛其间,曰‘二十四福堂’。”⒊指服役于宫中的太监。明 无名氏《下西洋》第三折:“俺那裡武将广机谋,文臣多智量,更那堪一班内直尽忠诚。”
- 6.
击钟释义:⒈见“击鐘”。⒉亦作“击钟”。打钟。《左传·定公九年》:“吾犹衰絰,而子击鐘,何也?”宋 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官制》:“京师品官之丧用浮屠法击鐘,初无定制,景德 中令文臣卿监、武臣大将军、命妇郡夫人以上,许於 天清 开寳 击鐘,至今为例。”⒊打钟奏乐。形容生活奢华。《左传·襄公三十年》:“郑伯有 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鐘焉。”《汉书·货殖传》:“质氏 以洒削而鼎食,浊氏 以胃脯而连骑,张里 以马医而击钟,皆越法矣。”参见“击鐘鼎食”。
- 7.
四参释义:指朝廷四参官。《宋史·礼志十九》:“乾道 二年九月,閤门奏:垂拱殿 四参,皇帝坐,先读奏目。”原注:“四参官谓宰执、侍从、武臣正任、文臣卿监员郎监察御史已上。”宋 吴自牧《梦粱录·大内》:“次曰 垂拱殿,常朝四参起居之地。”
- 8.
士伍释义:亦作“士五”。士卒。引申指军队。睡虎地 秦 墓竹简《秦律十八种·内史杂》:“除佐必当壮以上,毋除士五新傅。”《史记·秦本纪》:“五十年十月,武安君 白起 有罪,为士伍,迁 阴密。”裴駰 集解引 如淳 曰:“尝有爵而以罪夺爵,皆称士伍。”唐 元稹《授牛元翼成德军节度使制》:“﹝ 牛元翼 ﹞忠孝谨廉,慈仁和惠,爱养士伍,均如鳲鳩,镇之三军,争在麾下。”元 郑光祖《王粲登楼》第四折:“你道是位列三台,调和鼎鼐,燮理阴阳,丞相府气昂昂,覰的我元帅衙门,无过是点些士伍,排些刀仗,与文臣本不同行。”李一《荆宜施鹤光复
- 9.
官户释义:⒈犯罪者及其家属没入官府服役,并编入特殊户籍,称官户。《隋书·麦铁杖传》:“陈 太建 中,﹝ 麦铁杖 ﹞结聚为羣盗,广州 刺史 欧阳頠 俘之以献,没为官户,配执御伞。”《唐律疏义·名例·官户部曲》:“官户隶属司农,州县元无户贯。”⒉金 代为官奴婢的一种,身分较 唐 代官户低。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五章第二节:“金 朝官奴婢中,原为平民籍没入官的,隶属宫籍,称监户。原为奴婢入官府的,隶太府监,称官户。”⒊官员的家属及后裔。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童贯 平 方 寇时,受富民献遗。文臣曰
- 10.
惜死释义:⒈珍惜生命,不轻于死。⒉犹怕死。旧题汉李陵《答苏武书》:“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新唐书·姚崇传》:“臣非惜死,恐不益王。”《宋史·岳飞传》:“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 11.
文川武乡释义:原指出文臣武将的地区。 后指教化普及,风俗纯正的地区。
- 12.
文武并用释义:文臣武将一起任用。
- 13.
文武释义:⒈文才和武艺:文武双全。⒉文治和武功:文武并用,垂拱而治。⒊文臣和武将:满朝文武。
- 14.
枢密太尉释义:枢密使的别称。宋 周煇《清波杂志》卷二:“五十年前有通右府书,称枢密太尉,盖旧制文臣为枢密使,皆带检校太尉。”
- 15.
橐笔释义:亦作“槖笔”。 古代书史小吏,手持囊橐,簪笔于头,侍立于帝王大臣左右,以备随时记事,称作持橐簪笔,简称“橐笔”。语本《汉书·赵充国传》:“卬 家将军以为 安世 本持橐簪笔事 孝武帝 数十年。”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橐,契囊也。近臣负橐簪笔,从备顾问,或有所纪也。”元 马祖常《奏对兴圣殿后》诗:“侍臣橐笔皆鵷凤,御士櫜弓尽虎羆。”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自 淀园 被毁,昔日天潢授简之区,邹 枚 橐笔之舍,瑶瓦芝楣,鞠为茂草。”后亦以指文士的笔墨耕耘。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一章:“明 以来之文臣不为
- 16.
止法释义:宋 朝对文武臣转官的规定。 宋 洪迈《容斋续笔·宰相爵邑》:“是时,婺相 以(国公)食邑过二千户为辞。寿皇 遣中使至 迈 所居宣示,令具前此有无体例,及合如何施行事理,拟定闻奏。遂以邑户无止法復命,乃竟行下。”宋 赵昇《朝野类要·入仕》:“﹝止法﹞:谓如文臣转中大夫,直候职及侍从格,方许转太中大夫。若执政,转至金紫光禄大夫,直候拜相,方许转行特进。又如武臣,转至武功大夫,若有军功,方许转行右武。餘人以三官比转一官。又如捧香只转至训武郎,年劳只转至承直郎之类。”
- 17.
炳蔚释义:⒈形容文采鲜明华美。 语本《易·革》:“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君子豹变,其文蔚也。”晋葛洪《抱朴子·广譬》:“泥龙虽藻绘炳蔚,而不堪庆云之招。”唐韩愈《山南郑相公樊员外酬答为诗依赋十四韵以献》:“诚既富而美,章汇霍炳蔚。”《清史稿·艺文志一》:“海内从风,人文炳蔚,学术昌盛,方驾汉唐。”⒉指文臣。
- 18.
狨座释义:⒈亦作“狨坐”。用狨皮连缀而成的坐褥。宋 朱彧《萍洲可谈》卷一:“狨座,文臣两制,武臣节度使以上,许用……狨似大猴,生 川 中,其脊毛最长,色如黄金。取而缝之,数十片成一座,价直钱百千。”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建炎 维扬 南渡时,虽甚仓猝,二府犹张盖搭狨坐而出,军民有怀甎狙击 黄相 者。”《宋史·舆服志二》:“乾元 九年,重修仪制:权侍郎、太中大夫以上及学士、待制,经恩赐,许乘狨坐;三衙、节度使曾任执政官,亦如之。”⒉借指重臣。宋 刘克庄《贺新郎·戊戌寿张守》词:“家家香火人人愿,要还他,庆元 狨
- 19.
獮狩释义:打猎。唐 黄滔《魏侍中谏猎赋》:“杀伤有度,虽知不损於仁心;獮狩非时,或虑微妨於帝道。”清 冯桂芬《方恬庵先生家传》:“我朝戎事开基,乘舆以时獮狩,虽文臣亦得於引强蹶张之伦,分耦较获算,意至深也。”
- 20.
粮料院释义:官署名。 宋 初以武臣为都粮料使,后改以文臣主其事。有诸司粮料院及诸军粮料院之别,分掌官俸及军饷。南渡后,设有分差各处的粮料院。宋 高承《事物纪原·库务职局·粮料院》:“国初承旧制,有粮料院使。《会要》曰:太平兴国 五年正月,分粮料诸司、马、步军为三院。雍熙 四年四月,改用使臣勾当,端拱 二年改以京朝官主之。神宗 元丰 末併马、步军为诸军,与诸司为二院。”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七:“本朝枢密本兵、礼二府,又有学士院、舍人院为两制,下则粮料、审计、进奏、官告、登闻、检鼓,是为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