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诡辩 诡辩的意思
guǐbiàn

诡辩

简体诡辩
繁体詭辯
拼音guǐ biàn
注音ㄍㄨㄟˇ ㄅㄧㄢ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guǐ,(1) 欺诈,奸滑。【组词】:诡称。诡道。诡诈。诡辩(➊无理强辩;➋逻辑学上指似是而非的论证,如“诡诡论”)。(2) 怪异,出乎寻常。【组词】:诡异。诡怪。诡秘(隐秘难测)。诡谲。(3) 责成。【例句】:诡求(责求,索讨,如“诡诡无已”)。(4) 违反。【组词】:言行相诡。

biàn, ◎ 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例句】:分辩(亦作“分辨”)。争辩。答辩。辩白。辩驳。辩护。辩解(jiě)。辩论。辩士。辩证。

基本含义

指用欺骗、歪曲事实的方式进行辩论或争论。

诡辩的意思

诡辩 [guǐ biàn]

1. 颠倒是非黑白的议论。

(张仪)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sophism; carp; cavil; quibble;]

诡辩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诡辨”。貌似正确而实际上却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议论。

《史记·五宗世家》:“彭祖 为人巧佞卑諂,足恭而心刻深。好法律,持诡辩以中人。”
司马贞 索隐:“谓诡誑之辩,以中伤於人。”
《新唐书·儒学传下·啖助》:“徒令后生穿凿诡辨,詬前人,捨成説,而自为纷纷, 助 所阶已。”
巴金 《除恶务尽》:“喧嚣一时的所谓‘文艺黑线专政’论,以及由此而来的种种奇谈谬论,从头到尾,都是 林彪 、‘四人帮’一伙的谎言和诡辩。”

⒉ 逻辑名词。外表上、形式上像是运用正确的推理手段,实际上却是采取混淆概念、偷换论题或虚构论据等手法,作出颠倒黑白、似是而非的推论。


国语词典

诡辩 [guǐ biàn]

⒈ 诡异狡诈的辩说。也作「佹辩」。

《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狡辩


诡辩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狡辩释义:狡猾地强辩:事实胜于狡辩。

诡辩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默认释义:心里承认,但不表示出来:你不申辩,不就等于默认了吗?

诡辩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丁子有尾释义:丁子:蝌蚪。指青蛙或蟾蜍幼时还有尾巴。古代名家诡辩之词。
    • 2.
      三耳释义:⒈传说隋董慎被冥府追为右曹从事,召常州秀才张审通掌书记。⒉谓两耳之外别有一耳,主听。为先秦名家诡辩论题之一。
    • 3.
      伪辩释义:犹诡辩。
    • 4.
      佹辞释义:诡辩之辞。引申为旨意特异之辞。
    • 5.
      佹辩释义:诡辩。 亦指诡辩之辞。
    • 6.
      出脱释义:⒈货物卖出;脱手⒉出落:这孩子的模样出脱得更好看了。⒊开脱(罪名):他的诡辩不过是自我出脱。
    • 7.
      坚白释义:公孙龙一种诡辩理论。
    • 8.
      巧辩释义:诡辩。
    • 9.
      惠施释义:(约前370—约前310)战国时期哲学家,名家代表。宋国人。与庄子为友,曾做过魏相,主张联合齐楚。论证了“合同异”,认为一切事物的差别、对立都是相对的。具有素朴的辩证法思想。但由于夸大事物的同一性而导致相对主义的诡辩。其言行片断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 10.
      曲辩释义:⒈巧辩;诡辩。⒉详细辩驳。
    • 11.
      权诡释义:权诈诡辩。
    • 12.
      相对主义释义:一种割裂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片面夸大事物本身及人对事物认识的相对性的形而上学观点和思维方法。 抹杀事物之间的原则界限,否认相对中包含绝对,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其结果必然导致诡辩论、不可知论和怀疑论。
    • 13.
      离坚合异释义:先 秦“离坚白”和“合异同”两大哲学命题的并称。比喻善辩、诡辩。语出《鲁连子》:“齐 辩士 田巴,服 徂丘,议 稷下,毁五帝,罪三王,服五霸,离坚白,合同异,一日服千人。”南朝 梁 任昉《<王文宪集>序》:“沉鬱淡雅之思,离坚合异之谈。”宋 王禹偁《省试四科取士何先论》:“不离坚合异以侈其言,不乱常变古以施其政。”参见“离坚白”。
    • 14.
      胶言释义:诡辩之言。
    • 15.
      苟辨释义:犹诡辩。 辨,通“辩”。
    • 16.
      虚矫释义:虚伪做作。《南史·梁纪下·元帝》:“性好矫饰,多猜忌……及 武帝 崩,祕丧逾年,乃发凶问,方刻檀为像,置于 百福殿 内,事之甚谨。朝夕进蔬食,动静必启闻,迹其虚矫如此。”唐 刘知几《史通·载文》:“且 汉 代词赋,虽云虚矫,自餘它文,大抵犹实。至於 魏 晋 已下,则伪繆雷同。”郭沫若《谢陈代新》:“不要让感情跑到了理智的前头,不要强不知以为知。一切的虚矫、武断、偷巧、模棱、诡辩、谩骂,都不是办法。”
    • 17.
      觤辨释义:诡辩。
    • 18.
      誖论释义:荒谬的、自相矛盾的说话、论断等。《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3期:“在日常生活与科学活动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自相矛盾的论断或谈话,这些论断与谈话往往被人所忽视,或者被人所玩弄和利用作为诡辩的工具,这些就是誖论。”
    • 19.
      话术释义:又名说话的艺术,以“察颜观色”,“一物百拟”,“用情至深”,“行文诡辩”著称于世。
    • 20.
      诡辨释义:见“诡辩”。

诡辩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丁子有尾释义:丁子:蝌蚪。指青蛙或蟾蜍幼时还有尾巴。古代名家诡辩之词。
    • 2.
      三耳释义:⒈传说隋董慎被冥府追为右曹从事,召常州秀才张审通掌书记。⒉谓两耳之外别有一耳,主听。为先秦名家诡辩论题之一。
    • 3.
      伪辩释义:犹诡辩。
    • 4.
      佹辞释义:诡辩之辞。引申为旨意特异之辞。
    • 5.
      佹辩释义:诡辩。 亦指诡辩之辞。
    • 6.
      出脱释义:⒈货物卖出;脱手⒉出落:这孩子的模样出脱得更好看了。⒊开脱(罪名):他的诡辩不过是自我出脱。
    • 7.
      坚白释义:公孙龙一种诡辩理论。
    • 8.
      巧辩释义:诡辩。
    • 9.
      惠施释义:(约前370—约前310)战国时期哲学家,名家代表。宋国人。与庄子为友,曾做过魏相,主张联合齐楚。论证了“合同异”,认为一切事物的差别、对立都是相对的。具有素朴的辩证法思想。但由于夸大事物的同一性而导致相对主义的诡辩。其言行片断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 10.
      曲辩释义:⒈巧辩;诡辩。⒉详细辩驳。
    • 11.
      权诡释义:权诈诡辩。
    • 12.
      相对主义释义:一种割裂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片面夸大事物本身及人对事物认识的相对性的形而上学观点和思维方法。 抹杀事物之间的原则界限,否认相对中包含绝对,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其结果必然导致诡辩论、不可知论和怀疑论。
    • 13.
      离坚合异释义:先 秦“离坚白”和“合异同”两大哲学命题的并称。比喻善辩、诡辩。语出《鲁连子》:“齐 辩士 田巴,服 徂丘,议 稷下,毁五帝,罪三王,服五霸,离坚白,合同异,一日服千人。”南朝 梁 任昉《<王文宪集>序》:“沉鬱淡雅之思,离坚合异之谈。”宋 王禹偁《省试四科取士何先论》:“不离坚合异以侈其言,不乱常变古以施其政。”参见“离坚白”。
    • 14.
      胶言释义:诡辩之言。
    • 15.
      苟辨释义:犹诡辩。 辨,通“辩”。
    • 16.
      虚矫释义:虚伪做作。《南史·梁纪下·元帝》:“性好矫饰,多猜忌……及 武帝 崩,祕丧逾年,乃发凶问,方刻檀为像,置于 百福殿 内,事之甚谨。朝夕进蔬食,动静必启闻,迹其虚矫如此。”唐 刘知几《史通·载文》:“且 汉 代词赋,虽云虚矫,自餘它文,大抵犹实。至於 魏 晋 已下,则伪繆雷同。”郭沫若《谢陈代新》:“不要让感情跑到了理智的前头,不要强不知以为知。一切的虚矫、武断、偷巧、模棱、诡辩、谩骂,都不是办法。”
    • 17.
      觤辨释义:诡辩。
    • 18.
      誖论释义:荒谬的、自相矛盾的说话、论断等。《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3期:“在日常生活与科学活动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自相矛盾的论断或谈话,这些论断与谈话往往被人所忽视,或者被人所玩弄和利用作为诡辩的工具,这些就是誖论。”
    • 19.
      话术释义:又名说话的艺术,以“察颜观色”,“一物百拟”,“用情至深”,“行文诡辩”著称于世。
    • 20.
      诡辨释义:见“诡辩”。

诡辩造句

1.怕就怕为了面子,牵强附会,诡辩却无法自圆其说。

2.这家伙最善于诡辩,很难对付。

3.他的诡辩在真理面前显得非常无力。

4.如果说,辩论好比是一种不流血的战争的话,那末,诡辩则是这种战争中最具杀伤力的神秘武器。

诡辩(guibia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诡辩是什么意思 诡辩读音 怎么读 诡辩,拼音是guǐ biàn,诡辩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诡辩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