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学士 [hàn lín xué shì]
1. 官名。唐玄宗开元初以张九龄、张说、陆坚等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司起草诏书及应承皇帝的各种文字。德宗以后,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亲近顾问兼秘书官,常值宿内廷,承命撰拟有关任免将相和册后立太子等事的文告,有“内相”之称。唐代后期,往往即以翰林学士升任宰相。北宋翰林学士仍掌制诰。清代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其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清末复置翰林学士,仅备侍读学士的升迁。
翰林学士 引证解释
⒈ 官名。 唐玄宗 开元 初以 张九龄、张说、陆坚 等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司起草诏书及应承皇帝的各种文字。 德宗 以后,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亲近顾问兼秘书官,常值宿内廷,承命撰拟有关任免将相和册后立太子等事的文告,有“内相”之称。 唐 代后期,往往即以翰林学士升任宰相。 北宋 翰林学士仍掌制诰。 清 代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其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 清 末复置翰林学士,仅备侍读学士的升迁。
翰林学士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观帖释义:法帖名。 元 翰林学士 程鉅夫 致仕南归,翰林侍讲学士 袁桷 撰《七观》以送之,书画家 赵孟頫 为之书写。后世作为学习写字的样本,称为“七观帖”。 元 赵孟頫 《<七观>跋》:“《七观》者,翰林待制 袁公 桷 之所作也。何为而作也?翰林承旨 程公 请老而归, 袁公 作此以送之也……僕虽衰老目昏,不觉援笔为书一通。若 袁公 不以笔札之陋,刻诸坚石,庶几词翰相须之义,传之天下,后世以为美谈云尔。”参阅《佩文斋书画谱》卷七九。
- 2.
三仙释义:⒈传说 三国 吴 主 孙权 之祖 孙钟,以种瓜为业,有三仙人诣门乞瓜,钟 厚待之。 因指以葬地,谓当出天子。言讫化为三鹤飞去。事见《太平广记》卷三八九引《祥瑞记·孙钟》。后用为施瓜得福的典实。唐 李峤《瓜》诗:“六子方呈瑞,三仙实可嘉。”⒉指三位翰林学士。唐 白居易《初到江州寄翰林张李杜三学士》诗:“碧落三仙曾识面,年深记得姓名无?”
- 3.
三告官释义:宋 代在禁中,唯宰相、翰林学士、御史有衙吏为之喝道,称为三告官。
- 4.
专对释义:⒈谓任使节时独自随机应答。 《论语·子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何晏 集解:“专,犹独也。”《汉书·王吉传》:“光禄勋 匡衡 亦举 骏 有专对材。”颜师古 注:“谓见问即对,无所疑也。”《明史·刘定之传》:“今宜择内藴忠悃,外工专对,若 陆贾、富弼 其人者,使备正介之选,庶不失辞辱国。”⒉单独应对。《后汉书·马援传》:“客卿 幼而岐嶷,年六岁,能应接诸公,专对宾客。”唐 元稹《翰林学士承旨记》:“大凡大誥令、大废置,丞相之密画,内外之密奏,上之所甚注意者,莫不
- 5.
两制释义:内制和外制的合称。指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宋史·真宗纪一》:“﹝ 咸平 元年十月﹞丙午,许羣臣著述诣閤献,令两制銓简。”明 宋濂《大明故资善大夫章公神道碑铭》:“章 为东南著姓,自 五季 以迄于 宋 代多显者,内则两制八座,外则州牧邑宰,皆未尝无其人。”参阅 宋 赵昇《朝野类要·两制》。
- 6.
两禁释义:北宋 时,翰林学士直舍在皇宫北门两侧,因以“两禁”借指翰林院。禁,宫禁。
- 7.
丰洁释义:⒈亦作“丰絜”。谓俎豆饮食丰盛洁净。《左传·僖公五年》:“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养牺牲,丰洁粢盛,奉祭祀,以无忘先帝之功德。”唐 李翱《唐故右仆射杨公墓志》序:“吏息奸欺,官收羡钱,公食丰絜,廨宇以修。”《宋史·乐志七》:“豆登丰洁,荐德馨香。”元 袁桷《翰林学士赵公行状》:“岁时奠荐,虽甚匱嗇,犹丰絜尽力如旧礼。”清 曾国藩《彭母曾孺人墓志铭》:“葢余所见贤母,无如王姑勤者,早岁物产殷饶,内奉菲薄,外图丰洁,比年以来,稍稍歉絀矣。”⒉谓使丰盛洁净。唐 裴铏《传奇·
- 8.
乐物释义:犹乐器。 《宋史·乐志一》:“景德 二年八月,监察御史 艾仲孺 上言,请修饰乐器,调正音律,乃詔翰林学士 李宗諤 权判太常寺…… 宗諤 因编次律吕法度,乐物名数,目曰《乐纂》。”
- 9.
书办释义:管办文书的属吏。 亦泛指掌管文书翰墨的人。明 沉德符《野获编·内阁三·书办》:“书办为筦文书者通称。”明 沉德符《野获编·两殿两房中书》:“其中书房入直者,称天子近臣,从事翰墨,如阁臣 王文通 以 永乐 甲榜翰林修撰,供事 文华殿;宣德 年间 沉度 已正拜翰林学士,沉粲 已官右春坊右庶子,尚结衔 文华殿 书办。”《西游记》第九六回:“﹝员外﹞出了经堂,吩咐书办,写了百十个简帖儿,邀请邻里亲戚,明早奉送 唐 朝老师西行。”《老残游记》第五回:“旁边一个书办先王拿过单子念道。”梁启超《变法通议·学校总论》:“
- 10.
五题释义:宋 代,入翰林学士院须试内制、外制、批答、诗、赋五项,称为“五题”。
- 11.
传衣鉢释义:谓传授佛法。衣,袈裟;钵,食具。佛教禅宗自初祖至五祖皆以衣钵相传,作为传法的信证,六祖以后不再传。后亦泛称师徒传授继承。《宋史·范质传》:“﹝ 质 ﹞举进士时,和凝 以翰林学士典贡部,览 质 所试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数处之。贡闈中谓之‘传衣鉢’。”宋 姚宽《西溪丛语》卷下引 冯当世《赠彭器资诗》:“当时已自传衣鉢,羞媿犹为食肉僧。”
- 12.
僭赏释义:谓无功受赏或赏过其功。 唐 韩愈《争臣论》:“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鯾之臣,天子有不僭赏、从諫如流之美。”《旧唐书·郭子仪传》:“况久经兵乱,僭赏者多,一人之身,兼官数四,朱紫同色,清浊不分。”《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二年》:“执中 再入相,未及二年,变祖宗大乐,堕朝廷典故,缘葬事除宰相,除翰林学士,除观察使,其餘僭赏,不可悉纪。”
- 13.
儤直释义:⒈亦作“儤值”。官吏在官府连日值宿。唐 杨鉅《翰林学士院旧规·初入儤直例》:“每新人入,五儤三直一点,自后两直一点,两人齐入即无点。初入亦须酌量都儤直数足三直多少。”宋 王禹偁《赠浚仪朱学士》诗:“何时儤直来相伴,三入 承明 兴渐阑。”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今翰林官儤值内廷,辛苦三年,专盼秋风一度,其营营得失,较踏省觅举者为尤劳。”⒉指值宿的同僚。
- 14.
光学士释义:即翰林学士。 明 沉德符《野获编·词林·翰林升转之速》:“若光学士,则自 嘉靖 末年 张蒲州 特拜,骇为奇事,今遂絶响。但为大宗伯兼官而已。”参见“光学”。
- 15.
关预释义:⒈参与;过问。《魏书·皇甫徽传》:“创谋之始,本不关预,虽贪荣赏,实内愧於心。”《新唐书·姜公辅传》:“帝怒,谓翰林学士 陆贄 曰:‘唐安 之葬,不欲事塋壠,令累甓为浮图,费甚寡约,不容宰相关预,苟欲指朕过尔!’”《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二年》:“升之 既登相位,于条例司不肯关预。”⒉相干,关连。宋 司马光《葬论》:“人之贵贱贫富寿夭繫於天,贤愚繫於人,固无关预於葬。”
- 16.
内制释义:⒈唐 宋 时称由翰林学士所掌的皇帝诏令为“内制”。唐 初,中书省设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命,无内外制之分。至 玄宗 开元 二十六年,始置翰林学士,掌内制;中书舍人只掌外制。唐 朱庆馀《上翰林蒋防舍人》诗:“清重可过知内制,从前礼絶外庭人。”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五:“至 唐 置翰林学士,以文章侍从,而本朝因之。翰林学士司麻制批答等为内制,中书舍人六员分房行词为外制云。”清 赵翼《寄芷堂》诗之一:“视草久高 唐 内制,论文恰到 汉《西京》。”⒉翰林学士的别称。宋 赵昇《朝野类要·称谓》:“翰林学士官谓之内制
- 17.
内相释义:⒈唐 开元 二十六年,改翰林供奉为学士,专掌内命,参裁朝廷大议,人称“内相”。 《旧唐书·陆贽传》:“及出居艰阻之中,虽有宰臣,而谋猷参决,多出于 贄,故当时目为‘内相’。”后以“内相”为翰林学士的别称。宋 梅尧臣《永叔内翰见访》诗:“内相能来顾,为郎乐有餘。”清 赵翼《汪文端师殁已数月和泪渍墨以诗哭之凡一千字》:“作楫中朝望,和羹内相权。”⒉指宫中太监。《红楼梦》第八三回:“门上人进来回説:‘有两个内相在外,要见二位老爷呢。’……门上的人领了老公进来。”
- 18.
卷子本释义:古书初为简册,后用卷轴装订,卷成一束,如手卷之状,唐 人写本存于今者皆然,收藏家称为卷子本。参阅 陈伯海《唐卷子本〈翰林学士集〉考索》。
- 19.
变例释义:不符合常例的变通条例。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推变例以正褒贬,简二传而去异端,盖 丘明 之志也。”《宋史·杨亿传》:“三年,詔为翰林学士,又同修国史,凡变例多出 亿 手。”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导论补注一:“文序或由右而左,或先下后上者乃是变例,然均有一定的规律,并不凌乱。”
- 20.
四入头释义:宋 时任用执政大臣,多从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中挑选,俗呼为四入头。 见 宋 洪迈《容斋续笔·执政四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