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木释义:古代加在犯人颈、手、足上的三件刑具。 《汉书·司马迁传》:“ 魏其 ,大将也,衣赭,关三木。” 颜师古 注:“三木,在颈及手足。”《后汉书·马援传》:“可有子抱三木,而跳梁妄作,自同分羹之事乎?” 李贤 注:“三木者,桎、梏及械也。” 明 张煌言 《虏廷以余倡义既久波累亲朋搒掠备至闻之泫然》诗:“所悲诸父行,斑白撄三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大总统令内务司法两部通饬所属禁止刑讯文》:“三木之下,何求不得!”
- 2.
中霤释义:⒈室的中央。《公羊传·哀公六年》:“於是使力士举巨囊,而至于中霤。”徐彦 疏引 庾蔚 曰:“复地上累土,穴则穿地也。复穴皆开其上取明,故雨霤之,是以因名中室为中霤也。”《楚辞·刘向<九叹·愍命>》:“刜谗贼於中廇兮,选 吕 管 於榛薄。”王逸 注:“中廇,室中央也。”郭沫若《屈原》第二幕:“正中及左右建构不相衔接,其间有侧道可通中霤。”⒉指窗。宋 陆游《宁德县重修城隍庙记》:“凡日用起居所赖者皆祭,祭门、祭灶、祭中溜之类是也。”明 张煌言《岛居》诗之一:“短垣繚却月,中霤贯长庚。”清 夏炘《学礼管释·释窗
- 3.
仪注释义:⒈指测天的法式。《后汉书·律历志中》:“衡 兴 参案仪注,考往校今,以为《九道法》最密。”⒉制度;仪节。南朝 梁 沉约《议乘舆升殿疏》:“正会仪注,御出乘舆至 太极殿 前,纳舄升阶。”《南史·陈鄱阳王伯山传》:“武帝 时,天下草创,诸王受封,仪注多闕。”宋 周煇《清波别志》卷中:“﹝ 张耆 ﹞第八子 得一 知 贝州,王则 反,不能死节,又为之制定仪注,伏诛。”明 张煌言《建夷宫词》之七:“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茅盾《锻炼》九:“这也不知是何年何月定下来的仪注,如果不把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再盖上一块
- 4.
会朝释义:⒈诸侯或群臣朝会盟主或天子。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会朝,礼之经也。”孔颖达 疏:“会以训上下之则,朝以正班爵之义,是会朝为礼之常法也。”唐 韩愈《董公行状》:“初,公为宰相时,五月朔会朝,天子在位,公卿百执事在廷。”⒉指古代帝王祭祀名山大川。明 张煌言《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是以昔王十二年会朝方岳,而又敛时锡福。”⒊犹一朝,一旦。《诗·大雅·大明》:“肆伐大 商,会朝清明。”毛 传:“会,甲也。不崇朝而天下清明。”陈奂 传疏:“会,古外切……会、甲双声通义是也……甲者十之首,一者数之始。《传》
- 5.
伯图释义:亦作“伯啚”。称霸的雄图。伯,通“霸”。北魏 崔鸿《十六国春秋·西凉·李暠》:“建初 十年,暠 以伟世之量,当 吕氏 之末,为羣雄所奉,遂起伯图。”明 高启《吴中逢王才随朝京使赴燕南归》诗:“伯啚已歇 昭王 死,千载无人延国士。”明 张煌言《张书绅与范子瞻论余十馀年来戎马劳苦孤危以诗见赠因次其韵》之二:“相业侯封非我望,伯图王业向谁论。”
- 6.
傥然释义:⒈怅然自失貌。 《庄子·田子方》:“子方 出,文侯 儻然终日不言。”成玄英 疏:“儻然,自失之貌。闻谈 顺子 之德,儻然靡据,自然失所谓,故终日不言。”⒉漠然,无思虑貌。《庄子·天地》:“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謷然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儻然不受。”成玄英 疏:“儻是无心之貌。”三国 魏 嵇康《释私论》:“是故傲然忘贤,而贤与庆会;忽然任心,而心与善遇;儻然无措,而事与是俱也。”⒊恍忽貌。明 张煌言《赠陈文生侍郎返命闽峤》诗之一:“倡予还和汝,天梦儻然醒。”清 吴伟业《柳敬亭传》:“於是听者儻然若
- 7.
几杖释义:坐几和手杖、皆老者所用,古常用为敬老者之物,亦用以借指老人。《礼记·曲礼上》:“谋於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元朔 三年,上赐 淮南王 几杖,不朝。”唐 杜甫《回棹》诗:“几杖将衰齿,茅茨寄短椽。”明 张煌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而君子正非务之以表异於物也。其铭之几杖,与於此悟迪同焉;其勒之桮棬,与於此宏式训焉。”
- 8.
号弓释义:传说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于 荆山 下。铸鼎成,有龙迎之上天,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馀小臣不得上,攀持龙须,须拔,坠 黄帝 弓。百姓抱弓、须号泣。见《史记·封禅书》。后因以“号弓”指帝王崩殂。唐 权德舆《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词》之二:“晏车悲卤簿,《广乐》遏《簫韶》,最愴号弓处,龙髯上紫霄。”明 张煌言《三月十九日有感甲申之变》诗之一:“燕山 春老泣啼鹃,屈指号弓十八年。”
- 9.
国朝释义:⒈国政,朝政。 亦指国家,朝廷。《后汉书·杨赐传》:“今妾媵嬖人阉尹之徒,共专国朝,欺罔日月。”三国 魏 曹植《求自试表》:“今臣无德可述,无功可纪,若此终年,无益国朝。”⒉指本朝。唐 韩愈《荐士》诗:“国朝盛文章,子昂 始高蹈。”明 张煌言《与张承恩书》:“若足下原国朝之宿将,更当先著 祖 鞭。”《红楼梦》第五回:“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歷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
- 10.
圜邱释义:同“圜丘”。 明 张煌言《乡荐经义·天地之大德曰生》:“故圜邱之祀告以谴,泰折之享降以諐。”
- 11.
天骨释义:⒈星相家谓天庭多奇骨者,人物杰出。 多指人的气度、格调而言。《艺文类聚》卷五十引 汉 蔡邕《荆州刺史庾侯碑》:“视(或作“朗”)鉴出於自然,英风发乎天骨。”唐 杨炯《送并州旻上人诗序》:“旻上人 天骨多奇,神情独王。”明 张煌言《春心》诗:“天骨原萧散,能消许事侵。”⒉称美诗文风骨。宋 王安石《寄慎伯筠》诗:“多为峭句不姿媚,天骨老硬无皮肤。”⒊指骏马的躯干。《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安平 赵孔曜 荐 輅 於 冀州 刺史”裴松之 注引《管辂别传》曰:“然见 清河郡 内有一騏驥,拘縶后廐歷年,去 王良、伯
- 12.
宗禄释义:宗室所领俸禄。明 张煌言《答闽南缙绅公书》:“今不幸 延平 殿下薨逝,大丧未毕,繁费难支,即军储尚恐不给,何暇言及宗禄。”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明 宗室科举,始于 天启 辛酉年,允大冢宰 李日宣 之请也,盖欲借此以减宗禄云。”
- 13.
尺鲤释义:⒈长一尺的鲤鱼,言其大。 语本《淮南子·俶真训》:“夫牛蹏之涔,无尺之鲤;块阜之山,无文之材。”宋 苏轼《江西》诗:“何人得雋窥鱼矼,举叉絶叫尺鲤双。”⒉典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即以“尺鲤”指书信。明 张煌言《祭建国公郑羽长鸿逵文》:“千里片鸿,经年尺鲤。”
- 14.
忆鲈释义:犹忆莼鲈。 明 张煌言《答纪石青年丈》诗之二:“已知世态供谈虎,岂为微名重忆鱸。”
- 15.
抱悫释义:心怀诚实。《文选·张衡<东京赋>》:“民去末而返本,咸怀忠而抱慤。”吕良 注:“慤,实也。”明 张煌言《答赵安抚书》:“一姓守义,而株连他姓,遂使抱慤怀忠,不忍逃避。”清 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四:“姑听怀忠抱慤之士,老死穷荒歟?”
- 16.
捐馆舍释义:抛弃馆舍。 死亡的婉辞。《战国策·赵策二》:“今 奉阳君 捐馆舍。”唐 白居易《故滁州刺史荥阳郑公墓志铭》:“公自捐馆舍,殆逾三纪,家国多故,未克反葬。”宋 陆游《<吕居仁集>序》:“某自童子时,读公诗文,愿学焉。稍长,未能远游,而公捐馆舍。”清 恽敬《与来卿书》:“清如先生 捐馆舍,世间又少一读书力行之人矣。”亦省作“捐馆”、“捐舍”。唐 颜真卿《鲜于公神道碑铭》:“公之捐馆也,万里迎丧。”宋 无名氏《道山清话》:“元祐 五年……未几,先公捐舍。八年,纯仁 再入相。”明 张煌言《祭四叔父文》:“知叔父以
- 17.
散越释义:⒈犹激越。《国语·周语下》:“为之六閒,以扬沉伏而黜散越也。”韦昭 注:“越,扬也……伏则不宣,散则不和。”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长啸》:“初则发声调畅,稍加散越。”⒉犹激扬。《三国志·魏志·公孙渊传》“诱呼 鲜卑,侵扰北方”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王沉《魏书》:“奉被今年七月己卯詔书,伏读恳切,精魄散越。”《宋书·申恬传》:“伏闻朝恩当加臣 济南 太守,仰惟优旨,荒心散越。”明 张煌言《<曹云霖中丞从龙诗集>序》:“懽愉则其情散越,散越则思致不能深入。”
- 18.
杖履释义:⒈老者所用的手杖和鞋子。唐 李商隐《为山南薛从事谢辟启》:“方思捧持杖履,厕列生徒;岂望便上仙舟,遽尘莲府。”清 钱谦益《祭都御史曹公文》:“儼觚稜之在望,撰杖履其奚从?”⒉对老者、尊者的敬称。宋 苏轼《夜坐与迈联句》:“乐哉今夕游,復此陪杖履。”明 张煌言《祭建国公郑羽长鸿逵文》:“千里片鸿,经年尺鲤,北顾旌旗,南询杖履。”清 姚鼐《复曹云路书》:“贤从子谓杖履秋冬或来郡,然则不尽之意可面陈。”⒊谓拄杖漫步。唐 朱庆馀《和刘补阙秋园寓兴》之三:“逍遥人事外,杖履入杉萝。”清 曹寅《读梅耦长<西山>诗》
- 19.
母仪释义:⒈人母的仪范。多用于皇后。《<古列女传>小序》:“惟若母仪,贤圣有智,行为仪表,言则中义。”唐 杜牧《杜秋娘》诗:“﹝ 竇姬 ﹞误置 代 籍中,两朝尊母仪。”明 张煌言《建夷宫词》之八:“掖庭犹説册閼氏,妙选孀闺作母仪。”⒉指作母亲的仪范。唐 赵璘《因话录·宫》卷一:“﹝ 贞懿皇后 ﹞母仪万国,化洽六宫。”宋 司马光《论后妃封赠札子》:“皇后敌体至尊,母仪四海。”《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淑德、懿德 ……盖未尝正位中宫,母仪天下,配饗之礼,诚为未允。”⒊为母之道。唐 王维《工部杨尚书夫人墓志
- 20.
沈舟破釜释义:《史记·项羽本纪》:“項羽 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釜,锅。打破饭锅,沉掉渡船。后用“沈舟破釜”表示决一死战。明 朱鼎《玉镜台记·燃犀》:“齧雪餐風,沈舟破釜,敢辭金革苦。”明 张煌言《上行在陈南北机宜疏》:“臣念上游父老夾道遮留,奮不顧身,沈舟破釜,與虜轉戰兩旬,終於援絶勢孤,遂至潰敗。”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里事·沈镇东封尚义伯非保定》:“﹝ 沈鎮東 ﹞欲令諸帥畢西渡,沈舟破釜。”参见“破釜沈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