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夹 [fàn jiā]
1. 亦作“梵荚”。亦作“梵筴”。
2. 佛书。佛书以贝叶作书,贝叶重叠,用板木夹两端,以绳穿结,故称。
4. 指用板夹两端以绳穿结的书籍装帧样式。
梵夹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梵荚”。亦作“梵筴”。
⒉ 佛书。佛书以贝叶作书,贝叶重迭,用板木夹两端,以绳穿结,故称。
引唐 李贺 《送沉亚之歌》:“白藤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
王琦 汇解引 唐 杜宝 《大业杂记》:“新翻经本,从外国来,用贝多树叶,形似枇杷叶而厚大,横作行书,约经多少,缀其一边如牒然,今呼为梵夹。”
《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三年》:“又於禁中设讲席,自唱经,手録梵夹。”
胡三省 注:“梵夹,贝叶经也;以板夹之,谓之梵夹。”
清 赵翼 《祥符寺》诗:“前朝留梵荚,籤轴至今縢。”
自注:“寺有 宣德 中所颁全部藏经。”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宋时西域取经故事》:“北 天竺 僧 天息灾 与 施护,各持梵筴来献,此 宋 时取经故事也。”
⒊ 指用板夹两端以绳穿结的书籍装帧样式。 宋 王巩 《闻见近录》:“国书严奉,未有如玉牒者。祖宗以来,用金花白罗纸,金花红罗褾,黄金轴。
引神宗 时,詔为黄金梵筴,以轴大难披閲也。”
梵夹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梵夹释义:亦作“梵荚”。亦作“梵筴”。佛书。佛书以贝叶作书,贝叶重迭,用板木夹两端,以绳穿结,故称。唐 李贺《送沉亚之歌》:“白藤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王琦 汇解引 唐 杜宝《大业杂记》:“新翻经本,从外国来,用贝多树叶,形似枇杷叶而厚大,横作行书,约经多少,缀其一边如牒然,今呼为梵夹。”《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三年》:“又於禁中设讲席,自唱经,手録梵夹。”胡三省 注:“梵夹,贝叶经也;以板夹之,谓之梵夹。”清 赵翼《祥符寺》诗:“前朝留梵荚,籤轴至今縢。”自注:“寺有 宣德 中所颁全部藏经。”清 俞樾《茶香
- 2.
梵筴释义:见“梵夹”。
- 3.
梵荚释义:见“梵夹”。
- 4.
短策释义:⒈短的马鞭。《左传·襄公十七年》:“左师 为己短策,苟过 华臣 之门,必骋。”孔颖达 疏:“策,马捶也……必为短策者,私助御者,不欲使人知也。”⒉短杖。晋 陆云《逸民赋》:“杖短策而遂往兮,乃枕石而漱流。”唐 皮日休《太湖诗·销夏湾》:“小艖或可汎,短策或可支。”⒊短的简册。唐 李贺《送沉亚之歌》:“白藤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⒋笨拙的策略。亦用为谦词。唐 韩愈《归彭城》诗:“我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
- 5.
繙经释义:犹读经。 清 徐增《送中洲大师往庐山》诗:“繙经悟空假,缮性了真妄。”清 唐孙华《长椿寺拜瞻明慈圣李太后御容恭赋四十韵》:“繙经梵夹字,爇鼎水沉烟。”
- 6.
经折装释义:也叫梵夹装。图书装订方式之一。以卷子长幅改作折迭,成为书本形式,前后粘以书面,佛教经典多用此式。它是从卷轴装演变而来的,因卷轴装展开和卷起,都很费时,改用经折装后,较为方便。凡经折装的书本。都称“折本”。
- 7.
翻经释义:⒈指翻译佛经。隋 杜宝《大业杂记》:“门南 洛水 有 翊津桥,通翻经道场。”唐 温庭筠《访知玄上人遇暴经因有赠》诗:“客儿 自有翻经处,江上秋来蕙草荒。”按,客儿,谢灵运 小字。⒉繙經:犹读经。清 徐增《送中洲大师往庐山》诗:“繙经悟空假,缮性了真妄。”清 唐孙华《长椿寺拜瞻明慈圣李太后御容恭赋四十韵》:“繙经梵夹字,爇鼎水沉烟。”⒊台名。在今 江西省 临川市。南朝 宋 谢灵运 为 临川 内史,于府治南 宝应寺 翻《涅槃经》,因凿池为台,植白莲池中,名其台曰 翻经台。唐 颜真卿 有《抚州宝应寺翻经臺记》
- 8.
贝夹释义:指佛经。贝叶经用绳带缀连两木板夹藏,故称。亦称梵夹或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