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死 [gǎn sǐ]
1. 勇敢不怕死;决死。
3. 指敢死士。
敢死 引证解释
⒈ 勇敢不怕死;决死。
引《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平原君 ﹞得敢死之士三千人。”
宋 龚鼎臣 《东原录》:“狄青 善用不满千人之法,盖择鋭敢死者而已。”
《明史·阉党传·卢承钦》:“丁元荐、沉正宗、李朴、贺焯 谓之敢死军人。”
⒉ 指敢死士。
引《后汉书·耿纯传》:“﹝ 耿纯 ﹞选敢死二千人,俱持彊弩,各傅三矢,使衔枚间行,绕出贼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汝水》:“﹝ 世祖 ﹞乘胜以敢死三千人,径衝 寻邑 兵。”
宋 岳珂 《桯史·二将失律》:“虏守实欲迎降,忠义敢死已肉薄而登矣。”
国语词典
敢死 [gǎn sǐ]
⒈ 勇敢而不怕死。
引《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传》:「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
《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光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
敢死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卒释义:⒈古代军队编制,百人为一卒。见《周礼·夏官·诸子》郑玄 注。又古以兵车三十乘为一卒。《左传·宣公十二年》:“我曲 楚 直,不可谓老。其君之戎分为二广,广有一卒,卒偏之两。”杨伯峻 注:“广有一卒者,谓每部之车数有一卒耳。其数为偏之两,即两偏,故又云卒偏之两…… 楚 以三十乘为一卒,以一卒为一广。説详 江永《群经补义》。”《六韬·练士》:“军中有大勇,敢死乐伤者,聚为一卒。名曰冒刃之士。”⒉一个步兵。亦泛指一个兵士。《战国策·赵策三》:“不鬪一卒,不顿一戟,而解二国患者,平原君 之力。”《淮南子·修务训》:
- 2.
一夫拚命,万夫难敌释义:谓一人拚命,万人难以抵挡。元 无名氏《昊天塔》第一折:“兵书有云:‘一夫拚命,万夫难敌。’”亦作“一夫敢死,千夫莫当。”明 李贽《昆仑奴》:“一夫敢死,千夫莫当,况仅仅五十人而肯以活命换死命乎?”
- 3.
僧腾客释义:南朝 梁 时为抵御 侯景 攻 台城 而召募的敢死士。
- 4.
兔头释义:⒈瓜的一种。 ⒉敢死队。
- 5.
取死释义:犹敢死。
- 6.
撞命郎释义:西夏 军队中以勇敢善战的 汉 人组成的前锋敢死队。
- 7.
敢士释义:敢死之士,勇士。
- 8.
敢死之士释义:敢死:勇敢不怕死。
- 9.
敢死释义:⒈勇敢不怕死;决死。 ⒉指敢死士。
- 10.
斩关释义:砍断门闩。 泛指攻破城门。语本《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紇 斩 鹿门 之关以出,奔 邾。”《后汉书·坚鐔传》:“鐔 乃引军赴 宛,选敢死士夜自登城,斩关而入。”宋 苏洵《权书上·攻守》:“夫盗之於人抉门斩关而入者有焉,他户之不扃键而入者有焉。”清 王韬《淞隐漫录·盗女》:“忽闻门外马嘶人沸,列炬若昼,一女子率众官军斩关逕入。”
- 11.
死士释义:敢死的勇士。 《左传·定公十四年》:“句践 患 吴 之整也,使死士再,禽焉,不动。”唐 陈子昂《上军国机要事》:“臣欲募死士三万人,长驱贼庭,一战扫定。”程善之《拟古》诗:“万金买死士,一散无復还。”
- 12.
死愤释义:激愤敢死。
- 13.
死斗释义:勇斗敢死。
- 14.
死贼释义:⒈不顾性命的盗贼。 ⒉引申为敢死的勇士。⒊佛教语。指死亡。
- 15.
死鬭释义:勇斗敢死。《六韬·练士》:“有王臣失势,欲復见功者,聚为一卒,名曰死鬭之士。”
- 16.
沈寂释义:⒈亦作“沉寂”。寂寞;寂静。唐 无名氏《薛昭传》:“汝但服之,虽死不坏,但能大其棺广其穴,含以真玉,疎而有风,使魂不荡空,魄不沉寂。”宋 龚昱《乐庵语录》卷五:“天宇湛然,万籟沉寂。”刘半农《扬鞭集·静》:“沉寂的午夜,还是昨天午夜般的沉寂。”凌力《星星草》第一章一:“突然,一阵征马的长嘶划破了深夜的沉寂,仿佛在呼喊着谁。”⒉指消息全无。郭沫若《反正前后》第十五篇:“在敢死队出发后,一方面作着第二天清早进城的准备,一方面静候着前线上的消息,但是,消息是沉寂的。”沙汀《丁跛公》:“奖券并没依照规定的日期开奖
- 17.
燔妻子释义:春秋 末年,吴国 人 要离 为 吴王 阖闾 行刺 卫国 公子 庆忌,事先请 吴王 断其右手、杀其妻和子并焚尸于市,假装有罪而逃亡,以此取信 庆忌,终于行刺成功。事见 汉 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后因以“燔妻子”为毁家纾难之典。清 吴伟业《遣闷》诗之三:“故人往日燔妻子,我因亲在何敢死!”
- 18.
雪仇释义:亦作“雪讎”。洗除仇怨;报仇。汉 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而五年未闻敢死之士,雪仇之臣,奈何而有功乎?”《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勾践 养胎以待用,昭王 恤病以雪仇。”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礼部·议革张浚祀》:“故不谓其杀戮忠良,败坏国事,而反谓其能雪讎復土,谬归以中兴之功。”
- 19.
骁果释义:⒈勇猛刚毅。《三国志·魏志·毌丘俭传》:“扬州 刺史前将军 文钦,曹爽 之邑人也。驍果麤猛,数有战功。”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器奇》:“开元 中,河西 骑将 宋青春,驍果暴戾,为众所忌。”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三折:“俺想着 大梁王 破 楚 功劳大,更和那 九江王 十分的驍果。”吴恭亨《诸将》诗之二:“永丰 战野矜驍果,宝庆 连营駴溃奔。”⒉勇猛敢死之士。《隋书·炀帝纪下》:“﹝ 大业 ﹞九年春正月丁丑,徵天下兵,募民为驍果,集于 涿郡。”《旧五代史·周书·刘词传》:“清泰 初,詔诸道选驍果以实禁卫,繇是
- 20.
黄兴释义:(1874—1916)中国民主革命家。 原名轸,字厪午,号克强,湖南善化(今长沙)人。早年留学日本时,积极参加爱国运动。1904年与陈天华、宋教仁等在长沙组织华兴会。次年任同盟会总部执行部庶务,代表孙中山主持总部日常工作。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率敢死队攻入总督署,起义失败后去香港。10月武昌起义,被推为战时民军总司令。次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临时政府北迁,出任南京留守。1913年7月孙中山发动讨袁之役,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讨袁失败后流亡日本。1916年在上海病逝。有《黄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