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经 [chàng jīng]
1. 唱诵经文。僧道念经,抑扬其声,故称。
唱经 引证解释
⒈ 唱诵经文。僧道念经,抑扬其声,故称。
引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上敬天竺教,十二年冬製二高座,赐 新安国寺,一曰讲座,一曰唱经座,各高二丈。”
唐 王建 《霓裳词》之二:“一声声向天头落,效得仙人夜唱经。”
唐 李洞 《终南山二十韵》:“梯滑危缘索,云深静唱经。”
唱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唱经释义:唱诵经文。僧道念经,抑扬其声,故称。唐 苏鹗《杜阳杂编》卷下:“上敬天竺教,十二年冬製二高座,赐 新安国寺,一曰讲座,一曰唱经座,各高二丈。”唐 王建《霓裳词》之二:“一声声向天头落,效得仙人夜唱经。”唐 李洞《终南山二十韵》:“梯滑危缘索,云深静唱经。”
- 2.
梵夹释义:亦作“梵荚”。亦作“梵筴”。佛书。佛书以贝叶作书,贝叶重迭,用板木夹两端,以绳穿结,故称。唐 李贺《送沉亚之歌》:“白藤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王琦 汇解引 唐 杜宝《大业杂记》:“新翻经本,从外国来,用贝多树叶,形似枇杷叶而厚大,横作行书,约经多少,缀其一边如牒然,今呼为梵夹。”《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三年》:“又於禁中设讲席,自唱经,手録梵夹。”胡三省 注:“梵夹,贝叶经也;以板夹之,谓之梵夹。”清 赵翼《祥符寺》诗:“前朝留梵荚,籤轴至今縢。”自注:“寺有 宣德 中所颁全部藏经。”清 俞樾《茶香
- 3.
歌呗释义:佛教语。 谓赞唱经咒、偈颂。其法源自古 印度。
- 4.
步虚坛释义:道士唱经礼赞的高坛。
- 5.
步虚词释义:⒈道教唱经礼赞之词。⒉乐府杂曲歌名。⒊词牌名。即《西江月》。
- 6.
步虚释义:⒈道士唱经礼赞。唐 李白《题随州紫阳先生壁》诗:“喘息飡妙气,步虚吟真声。”王琦 注引《异苑》:“陈思王 游山,忽闻空里诵经声,清远遒亮,解音者则而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唐 施肩吾《闻山中步虚声》诗:“何人步虚南峯顶,鹤唳九天霜月冷。”《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元年》:“都城暴水,遣 灵素 厌胜,方率其徒步虚城上,役夫争举梃将击之,走而免。”明 无名氏《精忠记·兆梦》:“小道小道,其实玄妙,善能步虚,又会佐醮。”⒉见“步虚词”。⒊指道家传说中神仙的凌空步行。《汉武帝内传》:“可以步虚,可以
- 7.
讲唱释义:古代讲经,先唱经文,而后讲说,谓之“讲唱”。亦泛指讲经说法。
- 8.
讲经文释义:佛教徒用大众化方式宣讲佛经的话本。讲经文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唱经,即在开讲的时候,先把要讲的经文唱出来;二是讲经,把唱出来的经文加以解释;三是唱词,把解释的要旨用歌赞重述演唱一次。讲经文进一步演化成为脱离佛经仅用说唱来讲唱佛教故事的变文,稍后又出现纯粹讲 中国 历史故事的变文。变文由有说有唱发展到有说无唱,尔后逐步为小说话本所代替。参阅 王重民《敦煌遗书论文集·敦煌变文研究》。
- 9.
讲经释义:⒈讲说儒家经义。《晋书·礼志下》:“魏 正始 中,齐王 每讲经遍,輒使太常释奠先圣先师於辟雍,弗躬亲。”《新唐书·儒学传上·孔颖达》:“帝幸太学观释菜,命 颖达 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詔褒美。”清 黄宗羲《陈夔献墓志铭》:“於嗟 夔献,立会讲经,十年之后,人物峥嶸。”⒉讲说佛教经典。旧日法会讲经,以繁复的仪式开始,而后由都讲唱经题和经文,讲师讲说经义。后来的俗讲仍沿用此一程式,发展为变文,始由一人讲唱。《正法华经·安行品》:“佛语傅首曰:‘菩萨先处二法乃应讲经:一曰威仪,二曰礼节。’”北魏 杨衒之《洛
- 10.
都讲释义:⒈古代学舍中协助博士讲经的儒生。选择高材者充之。《后汉书·丁鸿传》:“鸿 年十三,从 桓荣 受欧阳《尚书》,三年而明章句,善论难,为都讲。”《新唐书·叛臣传·陈少游》:“幼习 老子、庄周 书,为崇玄生,诸儒推为都讲。”清 吴伟业《题西泠闺咏》之一:“絳纱弟子称都讲,碧玉才人本内家。”参阅 余嘉锡《论学杂著·都讲》。⒉魏 晋 以后,佛家开讲佛经,一人唱经,一人解释。唱经者称都讲,解释者称法师。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支道林、许掾 诸人共在 会稽王 斋头。支 为法师,许 为都讲。”前蜀 贯休《蜀
- 11.
高坐释义:⒈亦作“高座”。 讲席。讲席高于听讲者的座位,故称。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向高坐者,故是凶物。”刘孝标 注引《高逸沙门传》:“王濛 恒寻遁,遇 祗洹寺 中讲,正在高坐上,每举麈尾,常领数百言,而情理俱畅。”唐 苏鹗《杜阳杂编》卷下:“上敬天竺教,十二年冬,製二高座,赐 新安国寺。一为讲座,一为唱经座,各高二丈。”清 吴伟业《赠苍雪》诗:“师於高座上,瓣香祝君父。”⒉借指精通佛理的高僧。南朝 梁 慧皎《高僧传·译经上·帛尸黎蜜多罗》:“西域人,时人呼为高座。”⒊坐于上座。《三国演义》第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