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业 [è yè]
1. 不正当的职业。
2. 佛教谓出于身、口、意三者的坏事、坏话、坏心等。
4. 见“恶缘恶业”。
恶业 引证解释
⒈ 不正当的职业。
引《史记·货殖列传》:“博戏,恶业也,而 桓发 用之富。”
⒉ 佛教谓出于身、口、意三者的坏事、坏话、坏心等。
引《华严经》四十:“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宋 惠洪 《冷斋夜话》卷七:“﹝ 苏軾 ﹞復官,归自 南海,监 玉局观,作偈戏答僧曰:‘恶业相缠四十年,常行八棒十三禪,却着衲衣归 玉局,自然身是五通仙。’”
⒊ 见“恶缘恶业”。
国语词典
恶业 [è yè]
⒈ 佛教指不善的意念行为,并为未来招致痛苦的报应。
引《刘知远诸宫调·第一》:「冤家济会非今世,恶业相逢怎由你?」
恶业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业释义:⒈佛教语。 指身业、口业、意业。佛教认为造业将引生种种果报。 晋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之五:“尚未酬其始誓之心,况答三业之劳乎?”《魏书·释老志》:“心去贪忿痴,身除杀淫盗,口断妄杂诸非正言。总谓之十善道。能具此,谓之三业清浄。” 宋 黄庭坚 《题墨轩和遵老》诗:“平生三业浄,在俗亦超然。”⒉佛教语。指善业、恶业和无记业(即非善非恶之业)。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七:“凡夫、二乘及与菩萨,具有三业。”
- 2.
三恶道释义:佛教谓六道轮迴中作恶业者受生的三个去处。即:造上品十恶业者堕入的地狱道;造中品十恶业者堕入的饿鬼道;造下品十恶业者堕入的畜生道。
- 3.
三途六道释义:“六道”是佛教世界观的用语。指凡俗众生因善恶业因而流转轮回的六种世界,又称“六趣”。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其中,地狱、畜生、饿鬼称“三恶道”,即“三涂”。
- 4.
不退三昧释义:菩萨修于持戒禅定,破诸恶业,自获不退,证于不退三昧。
- 5.
业云释义:佛教语。 谓恶业如云。
- 6.
业因释义:⒈佛教谓造成善恶果报的原因。善业为乐果之因,恶业为苦果之因。⒉泛指缘分。
- 7.
业强释义:佛教语。谓恶业。 唐 王梵运 《运命随身缚》诗:“业厚即福来,业强福不著。” 张锡厚 注:“强,强梁,指恶业。”
- 8.
业影释义:佛教谓恶业、善业随身如影,称为“业影”。《智度论》卷六:“处处常随逐,业影不相离。”宋 惠洪《冷斋夜话·三生为比丘》:“观(圆观)见锦襠女子浣,泣曰:‘所以不欲自此来者,以此女也。然业影不可逃,明年某日,君自 蜀 还,可相临以一笑为信。’”
- 9.
业果释义:佛教指恶业或善业所造成的苦乐果报。
- 10.
业火释义:⒈佛教谓恶业害身如火。亦指地狱焚烧罪人之火。⒉怒火。
- 11.
业疾释义:谓因恶业而生的疾病。
- 12.
业种释义:⒈佛教谓恶业恶报,善业善报,如由种子得果,故称“业种”。多偏指恶业的种子。明 徐复祚《一文钱》第六出:“争奈众生渐染太深,鼎鼎名塲利窟,愚痴太重,胶胶业种疑根,因此特建祗塲,为彼説法。”康有为《大同书》总论:“若业种相缠,世世无已;俗恶业缠,陷溺日甚。”⒉詈词。犹孽种。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三折:“把这一箇小业种剁了三剑,兀的不称了我平生所愿也。”元 李致远《还牢末》第二折:“这两个业种是那里来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王妻 駡道:‘小业种,还不走了出去?’”茅盾《秋收》二:“天老爷没有眼睛!并且
- 13.
业累释义:佛教语。 指恶业的牵累。
- 14.
业趣释义:佛教语。 因善业恶业而得的不同去向、有人、天、地狱、饿鬼、畜牲等。趣,通“趋”。
- 15.
业镜释义:佛教语。谓诸天与地狱中照摄众生善恶业的镜子。
- 16.
业风释义:⒈佛教语。 谓善恶之业如风一般能使人飘转而轮回三界。⒉指恶业所感之猛风;劫末大风灾时及地狱等所吹之风。
- 17.
九漏释义:⒈佛家语。指由身、口、意所造恶业而产生的种种烦恼。九,九穴(眼、耳、鼻、口及两便);漏,烦恼的异称。⒉笛子的别名。
- 18.
五逆罪释义:⒈佛教谓五种将招致堕无间地狱报应的恶业大罪。⒉泛指各种逆伦之罪。
- 19.
佛界六道释义:即佛教通常所说的六道,其为佛教世界观用语。指凡俗众生因善恶业因而流转轮回的六种世界。
- 20.
俱生神释义:梵名Saha-deva,属天部。指常随于各人身侧并记录其人所行善恶业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