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啮 [yǎo niè]
1. 咬。比喻缠住不放,再三恳求。
咬啮 引证解释
⒈ 咬。比喻缠住不放,再三恳求。
引《敦煌变文集·燕子赋》:“汝可早去,唤取鸜鵒。他家头尖,凭伊觅曲。咬嚙势要,教向凤凰边遮嘱。”
咬啮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噬搏释义:咬啮搏击。 喻残害。
- 2.
噬螫释义:⒈咬啮螫刺。 ⒉指咬啮螫刺之物。⒊比喻毒害。
- 3.
嚼啮释义:⒈咬啮。 《宣和遗事》前集:“崇寧 五年夏,解州 有蛟在 盐池 作祟,布炁十餘里,人畜在炁中者,輒皆嚼嚙,伤人甚众。”⒉嚼齧:咬啮。三国 魏 阮籍《元父赋》:“于其远险……熊虎是生。故人民被害嚼啮。”唐 杜甫《哀江头》诗:“輦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一本作“噍啮”、“嚼囓”。唐 韩愈《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用其韵》:“雷公擘山海水翻,齿牙嚼啮舌腭反。”
- 4.
嚼齧释义:咬啮。三国 魏 阮籍《元父赋》:“于其远险……熊虎是生。故人民被害嚼啮。”唐 杜甫《哀江头》诗:“輦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一本作“噍啮”、“嚼囓”。唐 韩愈《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用其韵》:“雷公擘山海水翻,齿牙嚼啮舌腭反。”
- 5.
腾噬释义:奔腾咬啮。
- 6.
蚀啮释义:咬啮损坏。
- 7.
食啮释义:咬食,咬啮。 《释名·释天》:“霓,啮也。其体断絶,见於非时。此灾气也,伤害於物,如有所食啮也。”唐 柳宗元《天说》:“虫之生而物益坏,食啮之,攻穴之。”
- 8.
食齧释义:咬食,咬啮。《释名·释天》:“霓,啮也。其体断絶,见於非时。此灾气也,伤害於物,如有所食啮也。”唐 柳宗元《天说》:“虫之生而物益坏,食啮之,攻穴之。”
- 9.
齚舌释义:咬啮舌头。 表示不说话,或不敢说话。《陈书·徐陵传》:“忠孝之言,皆应齚舌。”唐 孙樵《与友人论文书》:“洎 李御史 甘 以乐进后士,飘然南迁,由是达官皆闔关齚舌,不敢上下后进。”《续资治通鉴·宋仁宗景祐四年》:“顷 仲淹、余靖 等以言事被黜,天下齚舌不敢议朝政,行将二年。”
- 10.
齰舌释义:⒈咬啮舌头。表示悔根已极。⒉不说话,或不敢说话。
- 11.
齿痕释义:物体被咬啮后留下的牙齿痕迹。
- 12.
龈龈释义:⒈戏笑貌。 汉 扬雄《太玄·争》:“争射齦齦。”范望 注:“齦齦,戏笑之貌。”一说恭让貌。司马光 集注:“齦与誾同,誾誾,恭让貌。”⒉争辩貌。清 梅曾亮《<太乙舟山房文集>序》:“庄庄乎不自枉以导人,而不齦齦於崖岸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大》:“一日,见 王大 来索负。周 厉声但言无钱,王 忿而去。家人问之,始知其故。共以鬼神无情,劝偿之。周 齦齦不可。”李大钊《青春》:“然而吾族青年所当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在齦齦辩证白首 中国 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 中国 之再生。”⒊咬啮貌。清 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