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裙 [luó qún]
1. 丝罗制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
罗裙 引证解释
⒈ 丝罗制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
引南朝 梁 江淹 《别赋》:“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霑罗裙。”
唐 白居易 《琵琶行》:“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清 吴伟业 《阆州行》:“将书封断指,血泪染罗裙。”
国语词典
罗裙 [luó qún]
⒈ 丝织的裙。
引《文选·江淹·别赋》:「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霑罗裙。」
唐·白居易〈琵琶行〉:「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罗裙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爱子释义:⒈宠爱的儿子。《左传·宣公二年》:“赵盾 请以 括 为公族,曰:‘君姬氏 之爱子也,微 君姬氏,则臣 狄 人也。’”南朝 梁 江淹《别赋》:“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霑罗裙。”清 唐甄《潜书·五形》:“王之爱子好纸鳶。”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写于深夜里》:“只有他那双目失明的母亲,我知道她一定还以为她的爱子仍在 上海 翻译和校对。”⒉爱护子女。《战国策·赵策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 燕后 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
- 2.
砑裙释义:见“砑罗裙”。
- 3.
绛罗释义:红色纱罗。《隋书·礼仪志七》:“鹿皮弁,九琪,服絳罗襦,白罗裙。”唐 罗隐《牡丹花》诗:“似共东风别有因,絳罗高卷不胜春。”《宋史·舆服志三》:“乾道 九年,又用履袍,袍以絳罗为之。”
- 4.
罗裙包土释义:民间传说有 赵贞女(一作 赵真女)者,夫出不归,会翁姑卒,家贫无力营坟,因亲以罗裙包土为之。 后遂为孝女典实。
- 5.
罗裳释义:犹罗裙。
- 6.
翠鬓释义:黑而光润的鬓发。南朝 梁 丘迟《答徐侍中为人赠妇》诗:“罗裙有长短,翠鬢无低斜。”宋 柳永《促拍满路花》词:“香靨融春雪,翠鬢嚲秋烟。楚 腰纤细正笄年。”《花月痕》第二七回:“緑酒红灯如此夜,青衫翠鬢可怜人。”
- 7.
花甎释义:亦作“花砖”。 亦作“花塼”。表面有花纹的砖。唐 时内阁北厅前阶有花砖道,冬季日至五砖,为学士入值之候。唐 元稹《樱桃花》诗:“花塼曾立摘花人,窣破罗裙红似火。”唐 白居易《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诗:“衙排 宣政 仗,门启 紫宸 关。彩笔停书命,花甎趁立班。”宋 王禹偁《贺毕翰林新入》诗:“閒步花砖喜復悲,所悲君较十年迟。”明 宋纳《壬子秋过故宫》诗:“衔头野服儒冠老,曾是花砖视草臣。”
- 8.
薄媚释义:⒈淡雅娇媚的样子。唐 章孝标《贻美人》诗:“诸侯帐下惯新妆,皆怯 刘 家薄媚娘。”前蜀 王衍《甘州曲》:“画罗裙,能解束,称腰身。柳眉桃脸不胜春,薄媚足精神,可惜沦落在风尘。”宋 黄庭坚《清平乐》词:“舞回脸玉胸酥,缠头一斛明珠。日日 梁州 薄媚,年年金菊茱萸。”⒉詈词。意为放肆、捣蛋等。唐 杜甫《少年行》:“马上谁家薄媚郎,临阶下马坐人牀。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唐 张鷟《游仙窟》:“可憎病鹊,夜半惊人;薄媚狂鸡,三更唱晓。”《敦煌变文集·燕子赋》:“凤凰当处分:‘二鸟近前头!不言我早悉,事状
- 9.
袒领服释义:唐朝时一种半袒胸的襦,衣料为纱罗制品,当时人们形容为“慢束罗裙半掩胸”、“参差羞杀雪芙蓉”、“绮罗纤缕见肌肤”等,下配以长裙,充分体现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
- 10.
青铜镜释义:青铜制作的镜子。 汉 辛延年《羽林郎》诗:“貽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裙。”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一折:“朝来试看青铜镜,一夜忧愁白髮多。”清 陈维崧《海棠春·闺词和阮亭原韵》词:“后堂憎杀青铜镜,怕照见云鬟未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