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 [hán lù]
1.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10月8日或9日。
英[Cold Dew (17th solar term);]
寒露 引证解释
⒈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十月八日或九日。
引《逸周书·时训》:“寒露之日,鸿鴈来宾。”
《国语·周语中》“夫辰角见而雨毕” 三国 吴 韦昭 注:“见者,朝见东方建戌之初,寒露节也。”
元 吴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赵树理 《实干家潘永福·干部新风》:“每年搭桥的时间是寒露以后--早了水大,迟了水凉。”
⒉ 严寒和露水;寒凉的露水。
引《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帝以 苍 冒涉寒露,遣謁者赐貂裘,及太官食物珍果,使大鸿臚 竇固 持节郊迎。”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止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飢乏耳。”
唐 白居易 《池上》诗:“嫋嫋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国语词典
寒露 [hán lù]
⒈ 二十四节气之一。国历十月八日或九日。此时入秋,露气寒冷,为秋收秋种之时。
⒉ 寒冷的露水。比喻寒冷的气候。
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止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饥乏尔。」
寒露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二十四节气释义:根据太阳在 黄道上的位置,将全年分为二十四个时段,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合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的变化和农事季节,中国在公元前2世纪已用来指导农业生 产。
- 2.
优赡释义:⒈渊博丰富。 《后汉书·蔡邕传》:“夫夫有逸羣之才,人人有优赡之智。”南朝 梁简文帝《与湘东王论王规令》:“文辨纵横,才学优赡。”《旧唐书·柳璨传》:“璨 纪 子玄 之失,别为十五卷,号《柳氏释史》,学者伏其优赡。”⒉优美而充实。清 俞樾《茶香室续钞·明初抑南人重北人》:“惟当以器识远大,学问该博,文章优赡者充之。”⒊充足,富厚。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序》:“或由年穀丰穰,而忽於蓄积;或由布帛优赡,而轻於施与。”唐 韩愈《与袁相公书》:“诸弟皆优赡有餘,而 宗师 妻子常寒露飢馁。”宋 陆游《南唐书·
- 3.
北垂释义:亦作“北陲”。北方边境地区。《汉书·匈奴传赞》:“其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饮食不同,言语不通,辟居北垂寒露之野。”《三国志·魏志·崔琰传》“鲁国 孔融”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九州春秋》:“﹝ 孔融 ﹞后徙 徐州,以 北海 相自还领 青州 刺史,治郡北陲。”元 王恽《燕城书事》诗:“都会盘盘控北垂,当年宫闕五云飞。”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昌黎 崛起北陲,易偶为奇,语重句奇,閎中肆外,其魄力之雄,直追 秦 汉。”
- 4.
当时释义:⒈时间词。 指过去发生某件事情的时候:当时不清楚,事后才知道。他这篇文章是1936年写成的,当时并没有发表。⒉(事物)处于合适的时期: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⒊马上;立刻:他一听到这个消息,当时就跑来了。
- 5.
往亡释义:阴阳家语。凶日名。旧历每月皆有。是日诸多禁忌。《协纪辨方书·往亡》引《堪舆经》:“往者去也,亡者无也。其日忌拜官上任,远行归家,出军征讨,嫁娶寻医。”《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六年》:“丁亥,刘裕 悉众攻城。或曰:‘今日往亡,不利行师。’”胡三省 注引《历书》:“二月以惊蛰后十四日为往亡日。”《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甲寅,李愬 将攻 吴房,诸将曰:‘今日往亡。’”胡三省 注:“阴阳家之説,八月以白露后十八日为往亡,九月以寒露后第二十七日为往亡。”宋 许洞《虎钤经·出军日》:“天门日,亦谓之往亡,不可
- 6.
披霜冒露释义:冒:冲。身披寒霜,头顶寒露。形容星夜兼程赶路。
- 7.
披霜带露释义:身披寒霜,头顶寒露。 形容星夜兼程赶路。
- 8.
正当时释义:正在合适的时令: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 9.
炙阳释义:让太阳曝晒。《管子·五行》:“昼炙阳,夕下露……岁农丰,年大茂。”尹知章 注:“昼则暴炙,夕则下寒露而润之。”
- 10.
露蛬风蝉释义:寒露、秋风中蟋蟀和知了的鸣声。 泛指野虫的鸣声。
- 11.
饥乏释义:⒈飢饿困乏。 《史记·平準书》:“其明年,山 东被水菑,民多飢乏。”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止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飢乏耳。”宋 洪迈《夷坚丁志·邓城巫》:“巫亦藉此自给,无飢乏之虑。”清 叶廷琯《鸥陂渔话·倪云林纳粟补官》:“应时君之詔,以济飢乏,非求贵也。”⒉飢饿困乏。饥,通“飢”。汉 赵晔《吴越春秋·吴太伯传》:“随地造区,研营种之术,三年餘,行人无饥乏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