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即位 即位的意思
wèi

即位

简体即位
繁体
拼音jí wèi
注音ㄐ一ˊ ㄨㄟ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jí,(1) 就是。【例句】:知识即力量。(2) 当时或当地。【组词】:即日。即刻。即席。即景。在即。即兴(xìng )。(3) 就,便。【组词】:黎明即起。(4) 假如,倘若。【组词】:即使。即便(biàn )。即或。即令。(5) 靠近。【组词】:不即不离。(6) 到,开始从事。【组词】:即位。

wèi,(1) 所处的地方。【组词】:座位。部位。位置(a.所在或所占的地方;b.地位)。位于。(2) 职务的高低。【组词】:地位。职位。名位。(3) 特指君主的地位。【组词】:即位。篡位。(4) 一个数中每个数码所占的位置。【组词】:个位。百位数。(5) 量词,常用于人,表尊重。【组词】:诸位。各位。几位客人。(6) 姓。

基本含义

指君主或领导者正式登上王位或权力的位置。

即位的意思

即位 [jí wèi]

1. 开始做帝王或诸侯。

安斄王即位。——《史记·魏公子列传》
昭帝即位。——《汉书·李广苏建传》

[ ascend the throne; ]

2. 就位;入席。

[ take one's seat; ]

即位 引证解释

⒈ 就位。古谓走入中庭左右两侧规定的位置。

《书·顾命》:“卿士邦君,麻冕蚁裳,入即位。”
孔颖达 疏:“入即位者, 郑玄 云卿西面,诸侯北面。”
孙星衍 疏:“经言入即位,不言升阶,知皆陪位于中庭也。”
《仪礼·士冠礼》:“主人玄冠朝服,緇带素韠,即位于门东西面。”

⒉ 亦作“即立”。指开始成为帝王、皇后或诸侯。

《左传·桓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周礼·春官·小宗伯》“小宗伯之职,掌建国之神位” 汉 郑玄 注:“郑司农 云,‘立’读为‘位’。古者立、位同字。古文《春秋经》‘公即位’为‘公即立’。”
《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至冬立为皇后,辞让者三,然后即位。”
唐 韩愈 《许国公神道碑铭》:“元和 十五年,今天子即位。”
曹禺 等《胆剑篇》第一幕:“吴王 夫差,三十二岁,即位不久,喜功贪杀,骄狂自是,自以为有富国强兵的本领,立下独霸中原的大志。”


国语词典

即位 [jí wèi]

⒈ 帝王、诸侯登位。

《左传·桓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初刻拍案惊奇·卷七》:「后来肃宗即位灵武,玄宗自疑不能归长安。」

登基 登位

退位 让位

⒉ 就位。

《书经·顾命》:「卿士邦君,麻冕蚁裳,入即位。」
《礼记·坊记》:「故君适其臣,升自阼阶,即位于堂,示民不敢有其室也。」


即位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登基释义:帝王即位。
    • 2.
      登位释义:登上皇位;晋升职位。

即位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退位释义:最高统治者让出统治地位,泛指退出原有的职位或地位。
    • 2.
      让位释义:⒈让出统治地位或领导职位:老干部主动让位,退居二线。⒉让座

即位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屐释义:一只鞋子。传说 菩提达磨 死后于 后魏 孝明帝 太和 十九年葬 熊耳山,后三年 宋云 使 西域 回,遇师于 葱岭,见手携隻履。云 问:“师何往?”师曰:“西天去。”又谓 云 曰:“汝主已厌世。”暨 云 复命,明帝 已逝。孝庄 即位,云 具奏其事,帝令启棺,唯一革履尚存,举朝为之惊叹,奉诏取遗履于 少林寺 供养。见《景德传灯录·菩提达磨》。后因以“一屐”为赞颂佛教大师法力之典实。清 吴伟业《赠苍雪》诗:“一屐游中原,五岳问诸祖,稽首香花巖,妙义足千古。”
    • 2.
      一榜释义:⒈全榜,指科考录取的全部名单。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七:“太宗 即位,齐贤(张齐贤)方赴廷试,帝欲其居上甲,有司置於丙科。帝不悦,有旨:一榜尽除京官通判。”⒉即乙榜。指举人出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六回:“他本是个一榜,由拣选知县,在 法兰西 打仗那年,广西 边防上得了一个保举,过了同知直隶州班,指省到了 湖北。”
    • 3.
      三言释义:⒈三句话。《左传·昭公十四年》:“平丘 之会,数其贿也,以宽 卫国,晋 不为暴。归 鲁 季孙,称其诈也,以宽 鲁国,晋 不为虐。邢侯 之狱,言其贪也,以宽 鲁国,晋 不为颇。三言而除三恶,加三利,杀亲益荣,犹义也乎?”《吕氏春秋·慎小》:“齐桓公 即位三年,三言而天下称贤,羣臣皆説。去肉食之兽;去食粟之鸟;去丝罝之网。”高诱 注:“是三言也。”《宋史·苏轼传》:“臣之所欲言者,三言而已。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⒉三个字。《战国策·齐策一》:“齐 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郭靖
    • 4.
      三雍释义:亦称“三雍宫”。汉 时对辟雍、明堂、灵台的总称。《汉书·河间献王传》:“武帝 时,献王 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詔策所问三十餘事。”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辟雍、明堂、灵臺也。雍,和也,言天地君臣人民皆和也。”《后汉书·儒林传上》:“中元 元年,初建三雍。明帝 即位,亲行其礼。”唐 张继《河间献王墓》诗:“频求千古书连帙,独对三雍策几篇。”清 唐孙华《国学进士题名碑》诗:“肇建三雍陈礼乐,宫悬考击闻鸣鼉。”
    • 5.
      上甲释义:⒈阴历每月上旬之甲日。《穀梁传·哀公元年》:“我以六月上甲始庀牲,十月上甲始繫牲。”《汉书·天文志》:“正月上甲,风从东方来,宜蚕。”⒉科举时代殿试成绩最优的一等,也称一甲。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七:“太宗 即位,齐贤 方赴廷试,帝欲其居上甲,有司置於丙科,帝不悦。”《金史·选举志二》:“凡武举,泰和 三年格,上甲第一名迁忠勇校尉,第二、三名迁忠翊校尉。”清 方苞《赠通奉大夫刑部侍郎黄公墓表》:“今吏部侍郎 叔琳 已登上甲。”
    • 6.
      不就释义:⒈不能完成。《史记·礼书》:“今上即位,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餘年不就。”宋 曾巩《<陈书>目录序》:“思廉 遂受詔为《陈书》,久之犹不就。”⒉不就职,谓不接受任命。《后汉书·仲长统传》:“每州郡命召,輒称疾不就。”宋 曾巩《徐干<中论>目录序》:“《先贤行状》亦称 干 篤行体道,不耽世业,魏太祖 特旌命之,辞疾不就。”
    • 7.
      不来释义:⒈不归。 《诗·小雅·采薇》:“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朱熹 集传:“来,归也。”⒉逸诗《貍首》的别称。因貍一名不来,故称。《汉书·郊祀志上》:“后五十年,周灵王 即位。时诸侯莫朝 周,萇弘 乃明鬼神事,设射《不来》。”按《史记·封禅书》作“设射《貍首》”。裴骃 集解引 徐广 曰:“貍,一名不来。”
    • 8.
      不相能释义:不相客,不和睦。《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范鞅 以其亡也,怨 欒氏,故与 欒盈 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杨伯峻 注:“不相能,犹言不相得。”《后汉书·李燮传》:“时 潁川 荀爽、贾彪,虽俱知名而不相能,燮 并交二子,情无适莫,世称其平正。”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礼部·议革张浚祀》:“孝宗 即位,命 浚 都督 江 淮,总率 李显忠、邵宏渊 二帅,显忠 与 宏渊 不相能,而 显忠 则竭忠报国,宏渊 则怀私误国者也。”老舍《老张的哲学》第三一:“老张 不易明白 小山,小山 不易明白 老张,不幸他们住在同一个社会
    • 9.
      与民更始释义:更始:重新开始。原指封建帝王即位改元或采取某些重大措施。后比喻改革旧状。
    • 10.
      东昏释义:⒈古代废帝的封号之一。指 南朝 齐 萧宝卷。齐明帝 次子。即位后荒淫残暴。曾凿金为莲花布于地上,令所宠 潘妃 行其上,谓为“步步生莲花”。后为 萧衍 所杀。和帝 立,追废为 东昏侯。唐 罗虬《比红儿》诗之七:“当时若遇 东昏 主,金叶莲花是此人。”明 陈继儒《珍珠船》卷三:“东昏 於苑中立店肆,以 潘妃 为市令,帝为市吏。”清 褚人穫《坚瓠补集·谢禁缠足表》:“潘妃 贴地,东昏 侈步步之娇。”⒉古代废帝的封号之一。指 金熙宗 完颜亶。在位九年,为平章政事 完颜亮 所杀。降封为 东昏王。宋 岳珂《桯史·逆亮
    • 11.
      东虞释义:⒈古地名。 禹 即位后封 舜 子 商均 于 虞,古称 东虞,在今 河南省 商丘市 东 虞城县。《穆天子传》卷五:“东虞 曰 兔臺,西虞 曰 櫟丘。”⒉古地名。即 虎牢。本古 东虢国,春秋 时为 郑 邑,后名 成皋。在今 河南省 荥阳市 境内。《穆天子传》卷五载,天子狩猎于此,发现有虎,高奔戎 生捕虎而献之。“天子命之为柙而畜之 东虞,是为 虎牢”。郭璞 注:“因以名其地也,今 滎阳 成皋县 是。”
    • 12.
      东都释义: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1)商 代指 商丘,在 殷(殷墟)之东。故址在今 河南省 商丘县。《左传·定公四年》:“封畛土畧……取於 相土 之 东都,以会王之东蒐。”杨伯峻 注:“相土,殷商 之祖。《太平御览》八十二引《竹书纪年》云:‘后相 即位,居 商丘。’则,相土 之 东都 为今 河南 商丘县。”一说指 帝丘(今 河南省 濮阳县)。参阅《通鉴地理通释》卷四。(2)西周 指 洛邑,故址在今 河南省 洛阳市 西。在 镐京 之东。《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昔 成王 合诸侯城 成周,以为 东都,崇 文 德焉
    • 13.
      两楹释义:⒈房屋正厅当中的两根柱子。两楹之间是房屋正中所在,为举行重大仪式和重要活动的地方。《礼记·投壶》:“已拜受矢,进即两楹间。退反位,揖賔就筵。”汉 刘向《九叹·愍命》:“戚 宋万 於两楹兮,废 周 邵 於遐夷。”唐 顾况《酬本部韦左司》诗:“况 与二三子,列坐分两楹。”⒉《礼记·檀弓上》:“殷 人殯於两楹之间。”后亦以“两楹”借指停放棺柩、举行祭奠之所。《公羊传·定公元年》:“正棺於两楹之间,然后即位。”晋 陆机《挽歌》之一:“舍爵两楹位,启殯进灵轜。”宋 黄庭坚《司马文正公挽词》之一:“日者倾三接,天乎奠
    • 14.
      两粤释义:⒈汉 初的两个小国 南粤 和 闽粤 的合称。地有今 广东、广西、福建。《汉书·食货志下》:“﹝ 武帝 ﹞即位数年,严助、朱买臣 等招徠 东甌,事 两粤,江 淮 之间肃然烦费矣。”参阅《汉书·两粤传》。⒉指 广东、广西。清 叶廷琯《吹网录·劫灰录补注跋并撰人辨》:“崑山 李香引 文学 蓀 以所辑《劫灰録补注》示我。是録载残 明 桂 藩在 两粤、黔、滇 诸事。”
    • 15.
      丰奢释义:谓穷奢极侈。晋 张华 《轻薄篇》:“志意既放逸,貲财亦丰奢,被服极纤丽,肴膳尽柔嘉。” 晋 陆云 《国起西园第表启》:“窃见 世祖武皇帝 ,临朝渊嘿,训世以俭,即位二十有六载,宫室臺榭,无所新营,屡发明詔,厚戒丰奢。”
    • 16.
      临朝称制释义:谓母后当政,代行皇帝职权。 《汉书·高后纪》:“ 惠帝 崩,太子立为皇帝,年幼,太后临朝称制。” 颜师古 注:“天子之言,一曰制书,二曰詔书。制书者,谓为制度之命也,非皇后所得称。今 吕太后 临朝行天子事,断决万机,故称制詔。”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 仁宗 即位,改元 天圣 ,时 章献明肃太后 临朝称制。”
    • 17.
      临祚释义:谓帝王即位。
    • 18.
      临莅释义:⒈亦作“临蒞”。来到、来临。旧多指皇帝即位理政。《庄子·在宥》:“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临莅天下,谓就天子之位。汉 王褒《四子讲德论》:“其所临莅,莫不肌栗慴伏。”《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吾临蒞五年,兵难骚动,未得休众息役,惠康士庶。”宋 叶适《平江县王文正公祠堂记》:“不然,则彼尝所临涖非不多,而获祠于民何其少也。”清 昭槤《啸亭杂录·善禅机》:“临莅后,尝告近臣曰:‘朕欲治世法十载,然后开明释法。’”⒉见“临莅”。
    • 19.
      乐胥释义:⒈从事音乐工作的小吏。唐 刘肃《大唐新语·极谏》:“高祖 即位,以舞胡 安叱奴 为散骑侍郎,礼部尚书 李纲 諫曰:‘臣按《周礼》,均工乐胥,不得参士伍。虽復才如 子野,妙等 师襄,皆终身继代,不改其业。’”⒉喜乐。《诗·小雅·桑扈》:“君子乐胥,受天之祜。”朱熹 集传:“胥,语词。”汉 班固《东都赋》:“百穀蓁蓁,庶草蕃廡,屡惟丰年,於皇乐胥。”宋 沉遘《贺冬表》之二:“陛下志气独茂,辉光日新,运神化於无为,均成功於洪造。天瑞来格,民灵乐胥。”
    • 20.
      乘乾释义:⒈比喻人臣权势凌驾君主之上。《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壮》,天之道也。”杜预 注:“《乾》为天子,《震》为诸侯而在上,君臣易位,犹臣大强壮,若天上有雷。”按,《大壮》为乾下震上,震为雷,故云雷乘乾。《旧唐书·肃宗纪》:“我国家出震乘乾,立极开统。”安 史 之乱,肃宗 以太子即位 灵武,遥尊 玄宗 为太上皇,以下凌上,故用此语。⒉指登极为帝。唐 骆宾王《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伏维陛下乘乾握纪,纂三统之重光。”唐 陆敬《游隋故都》诗:“来苏佇圣德,濡足乃乘乾。”太平天囯 张文英

即位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屐释义:一只鞋子。传说 菩提达磨 死后于 后魏 孝明帝 太和 十九年葬 熊耳山,后三年 宋云 使 西域 回,遇师于 葱岭,见手携隻履。云 问:“师何往?”师曰:“西天去。”又谓 云 曰:“汝主已厌世。”暨 云 复命,明帝 已逝。孝庄 即位,云 具奏其事,帝令启棺,唯一革履尚存,举朝为之惊叹,奉诏取遗履于 少林寺 供养。见《景德传灯录·菩提达磨》。后因以“一屐”为赞颂佛教大师法力之典实。清 吴伟业《赠苍雪》诗:“一屐游中原,五岳问诸祖,稽首香花巖,妙义足千古。”
    • 2.
      一榜释义:⒈全榜,指科考录取的全部名单。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七:“太宗 即位,齐贤(张齐贤)方赴廷试,帝欲其居上甲,有司置於丙科。帝不悦,有旨:一榜尽除京官通判。”⒉即乙榜。指举人出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六回:“他本是个一榜,由拣选知县,在 法兰西 打仗那年,广西 边防上得了一个保举,过了同知直隶州班,指省到了 湖北。”
    • 3.
      三言释义:⒈三句话。《左传·昭公十四年》:“平丘 之会,数其贿也,以宽 卫国,晋 不为暴。归 鲁 季孙,称其诈也,以宽 鲁国,晋 不为虐。邢侯 之狱,言其贪也,以宽 鲁国,晋 不为颇。三言而除三恶,加三利,杀亲益荣,犹义也乎?”《吕氏春秋·慎小》:“齐桓公 即位三年,三言而天下称贤,羣臣皆説。去肉食之兽;去食粟之鸟;去丝罝之网。”高诱 注:“是三言也。”《宋史·苏轼传》:“臣之所欲言者,三言而已。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⒉三个字。《战国策·齐策一》:“齐 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郭靖
    • 4.
      三雍释义:亦称“三雍宫”。汉 时对辟雍、明堂、灵台的总称。《汉书·河间献王传》:“武帝 时,献王 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詔策所问三十餘事。”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辟雍、明堂、灵臺也。雍,和也,言天地君臣人民皆和也。”《后汉书·儒林传上》:“中元 元年,初建三雍。明帝 即位,亲行其礼。”唐 张继《河间献王墓》诗:“频求千古书连帙,独对三雍策几篇。”清 唐孙华《国学进士题名碑》诗:“肇建三雍陈礼乐,宫悬考击闻鸣鼉。”
    • 5.
      上甲释义:⒈阴历每月上旬之甲日。《穀梁传·哀公元年》:“我以六月上甲始庀牲,十月上甲始繫牲。”《汉书·天文志》:“正月上甲,风从东方来,宜蚕。”⒉科举时代殿试成绩最优的一等,也称一甲。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七:“太宗 即位,齐贤 方赴廷试,帝欲其居上甲,有司置於丙科,帝不悦。”《金史·选举志二》:“凡武举,泰和 三年格,上甲第一名迁忠勇校尉,第二、三名迁忠翊校尉。”清 方苞《赠通奉大夫刑部侍郎黄公墓表》:“今吏部侍郎 叔琳 已登上甲。”
    • 6.
      不就释义:⒈不能完成。《史记·礼书》:“今上即位,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餘年不就。”宋 曾巩《<陈书>目录序》:“思廉 遂受詔为《陈书》,久之犹不就。”⒉不就职,谓不接受任命。《后汉书·仲长统传》:“每州郡命召,輒称疾不就。”宋 曾巩《徐干<中论>目录序》:“《先贤行状》亦称 干 篤行体道,不耽世业,魏太祖 特旌命之,辞疾不就。”
    • 7.
      不来释义:⒈不归。 《诗·小雅·采薇》:“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朱熹 集传:“来,归也。”⒉逸诗《貍首》的别称。因貍一名不来,故称。《汉书·郊祀志上》:“后五十年,周灵王 即位。时诸侯莫朝 周,萇弘 乃明鬼神事,设射《不来》。”按《史记·封禅书》作“设射《貍首》”。裴骃 集解引 徐广 曰:“貍,一名不来。”
    • 8.
      不相能释义:不相客,不和睦。《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范鞅 以其亡也,怨 欒氏,故与 欒盈 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杨伯峻 注:“不相能,犹言不相得。”《后汉书·李燮传》:“时 潁川 荀爽、贾彪,虽俱知名而不相能,燮 并交二子,情无适莫,世称其平正。”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礼部·议革张浚祀》:“孝宗 即位,命 浚 都督 江 淮,总率 李显忠、邵宏渊 二帅,显忠 与 宏渊 不相能,而 显忠 则竭忠报国,宏渊 则怀私误国者也。”老舍《老张的哲学》第三一:“老张 不易明白 小山,小山 不易明白 老张,不幸他们住在同一个社会
    • 9.
      与民更始释义:更始:重新开始。原指封建帝王即位改元或采取某些重大措施。后比喻改革旧状。
    • 10.
      东昏释义:⒈古代废帝的封号之一。指 南朝 齐 萧宝卷。齐明帝 次子。即位后荒淫残暴。曾凿金为莲花布于地上,令所宠 潘妃 行其上,谓为“步步生莲花”。后为 萧衍 所杀。和帝 立,追废为 东昏侯。唐 罗虬《比红儿》诗之七:“当时若遇 东昏 主,金叶莲花是此人。”明 陈继儒《珍珠船》卷三:“东昏 於苑中立店肆,以 潘妃 为市令,帝为市吏。”清 褚人穫《坚瓠补集·谢禁缠足表》:“潘妃 贴地,东昏 侈步步之娇。”⒉古代废帝的封号之一。指 金熙宗 完颜亶。在位九年,为平章政事 完颜亮 所杀。降封为 东昏王。宋 岳珂《桯史·逆亮
    • 11.
      东虞释义:⒈古地名。 禹 即位后封 舜 子 商均 于 虞,古称 东虞,在今 河南省 商丘市 东 虞城县。《穆天子传》卷五:“东虞 曰 兔臺,西虞 曰 櫟丘。”⒉古地名。即 虎牢。本古 东虢国,春秋 时为 郑 邑,后名 成皋。在今 河南省 荥阳市 境内。《穆天子传》卷五载,天子狩猎于此,发现有虎,高奔戎 生捕虎而献之。“天子命之为柙而畜之 东虞,是为 虎牢”。郭璞 注:“因以名其地也,今 滎阳 成皋县 是。”
    • 12.
      东都释义: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1)商 代指 商丘,在 殷(殷墟)之东。故址在今 河南省 商丘县。《左传·定公四年》:“封畛土畧……取於 相土 之 东都,以会王之东蒐。”杨伯峻 注:“相土,殷商 之祖。《太平御览》八十二引《竹书纪年》云:‘后相 即位,居 商丘。’则,相土 之 东都 为今 河南 商丘县。”一说指 帝丘(今 河南省 濮阳县)。参阅《通鉴地理通释》卷四。(2)西周 指 洛邑,故址在今 河南省 洛阳市 西。在 镐京 之东。《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昔 成王 合诸侯城 成周,以为 东都,崇 文 德焉
    • 13.
      两楹释义:⒈房屋正厅当中的两根柱子。两楹之间是房屋正中所在,为举行重大仪式和重要活动的地方。《礼记·投壶》:“已拜受矢,进即两楹间。退反位,揖賔就筵。”汉 刘向《九叹·愍命》:“戚 宋万 於两楹兮,废 周 邵 於遐夷。”唐 顾况《酬本部韦左司》诗:“况 与二三子,列坐分两楹。”⒉《礼记·檀弓上》:“殷 人殯於两楹之间。”后亦以“两楹”借指停放棺柩、举行祭奠之所。《公羊传·定公元年》:“正棺於两楹之间,然后即位。”晋 陆机《挽歌》之一:“舍爵两楹位,启殯进灵轜。”宋 黄庭坚《司马文正公挽词》之一:“日者倾三接,天乎奠
    • 14.
      两粤释义:⒈汉 初的两个小国 南粤 和 闽粤 的合称。地有今 广东、广西、福建。《汉书·食货志下》:“﹝ 武帝 ﹞即位数年,严助、朱买臣 等招徠 东甌,事 两粤,江 淮 之间肃然烦费矣。”参阅《汉书·两粤传》。⒉指 广东、广西。清 叶廷琯《吹网录·劫灰录补注跋并撰人辨》:“崑山 李香引 文学 蓀 以所辑《劫灰録补注》示我。是録载残 明 桂 藩在 两粤、黔、滇 诸事。”
    • 15.
      丰奢释义:谓穷奢极侈。晋 张华 《轻薄篇》:“志意既放逸,貲财亦丰奢,被服极纤丽,肴膳尽柔嘉。” 晋 陆云 《国起西园第表启》:“窃见 世祖武皇帝 ,临朝渊嘿,训世以俭,即位二十有六载,宫室臺榭,无所新营,屡发明詔,厚戒丰奢。”
    • 16.
      临朝称制释义:谓母后当政,代行皇帝职权。 《汉书·高后纪》:“ 惠帝 崩,太子立为皇帝,年幼,太后临朝称制。” 颜师古 注:“天子之言,一曰制书,二曰詔书。制书者,谓为制度之命也,非皇后所得称。今 吕太后 临朝行天子事,断决万机,故称制詔。”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 仁宗 即位,改元 天圣 ,时 章献明肃太后 临朝称制。”
    • 17.
      临祚释义:谓帝王即位。
    • 18.
      临莅释义:⒈亦作“临蒞”。来到、来临。旧多指皇帝即位理政。《庄子·在宥》:“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临莅天下,谓就天子之位。汉 王褒《四子讲德论》:“其所临莅,莫不肌栗慴伏。”《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吾临蒞五年,兵难骚动,未得休众息役,惠康士庶。”宋 叶适《平江县王文正公祠堂记》:“不然,则彼尝所临涖非不多,而获祠于民何其少也。”清 昭槤《啸亭杂录·善禅机》:“临莅后,尝告近臣曰:‘朕欲治世法十载,然后开明释法。’”⒉见“临莅”。
    • 19.
      乐胥释义:⒈从事音乐工作的小吏。唐 刘肃《大唐新语·极谏》:“高祖 即位,以舞胡 安叱奴 为散骑侍郎,礼部尚书 李纲 諫曰:‘臣按《周礼》,均工乐胥,不得参士伍。虽復才如 子野,妙等 师襄,皆终身继代,不改其业。’”⒉喜乐。《诗·小雅·桑扈》:“君子乐胥,受天之祜。”朱熹 集传:“胥,语词。”汉 班固《东都赋》:“百穀蓁蓁,庶草蕃廡,屡惟丰年,於皇乐胥。”宋 沉遘《贺冬表》之二:“陛下志气独茂,辉光日新,运神化於无为,均成功於洪造。天瑞来格,民灵乐胥。”
    • 20.
      乘乾释义:⒈比喻人臣权势凌驾君主之上。《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壮》,天之道也。”杜预 注:“《乾》为天子,《震》为诸侯而在上,君臣易位,犹臣大强壮,若天上有雷。”按,《大壮》为乾下震上,震为雷,故云雷乘乾。《旧唐书·肃宗纪》:“我国家出震乘乾,立极开统。”安 史 之乱,肃宗 以太子即位 灵武,遥尊 玄宗 为太上皇,以下凌上,故用此语。⒉指登极为帝。唐 骆宾王《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伏维陛下乘乾握纪,纂三统之重光。”唐 陆敬《游隋故都》诗:“来苏佇圣德,濡足乃乘乾。”太平天囯 张文英

即位造句

1.乾隆即位,曹家第二次被抄家,从此一蹶不振。

2.宣统小儿皇帝一即位,就把一时炙手可热的袁世凯贬了。

3.东汉光武即位后,便偃武修文、励精图治。

4.唐太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

即位(jiwe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即位是什么意思 即位读音 怎么读 即位,拼音是jí wèi,即位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即位造句子